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时间2(113年12月2日凌晨2点17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2时21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振中宣布:“根据北京中心计算结果,嫦娥三号探测器已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现在我宣布,嫦娥三号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2.
《海南档案》2008,(1):23
“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炎黄子孙的千年飞天梦想终得实现。尤其值得天津人骄傲的是,这次被“嫦娥一号”采用的490N卫星发动机支架连接件,为天津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攻关研制,为“嫦娥”成功奔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张雷 《军事记者》2010,(11):40-41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随着“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托起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地飞向茫茫太空,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又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4.
贾永  李宣良 《军事记者》2007,(12):20-22
正在绕月球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把"嫦娥奔月"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变成了现实。遥望"嫦娥",当我们为中国航天人在太空中留下的中国新高度而自豪的时候,他们身上所彰显的中国航天精神,  相似文献   

5.
日本东京广播公司记者秋山丰宽,于1990年12月2日搭乘苏联“联盟 TM—1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环球飞行8昼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邀游太空并进行太空实况报道的新闻记者。秋山“太空之梦”的实现,标志蓄新闻报道由全球范围步入太空。日本记者的这次太空之行,是东京电视台为庆祝该台开播40周年,进一步扩大其影响,而不惜重金,特意安排的。世界上不少报纸不仅在头版作了报道,还在内页刊登了有关方面的详尽介绍。12月4日,飞船与“和平”号轨道空间站实现了对接。随后,秋山就投入了《新闻记者从太空看到的地球》节目的电视实况广播。“和平”号在距地球约400公里的轨道上,一天  相似文献   

6.
赵波 《军事记者》2008,(1):15-16
我们常说“脚板底下出新闻”,但绝不是随便转转就可以出新闻的。以此次嫦娥一号报道为例,在西昌,央视架设了几十个机位,采编人员上百人。参与发射现场报道的国内记者超过300人。在这种竞争中,报纸要吸引读者眼球,就要注意在“速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望污染而兴叹,临寰球而赋诗。东广公司慷慨解襄,秋山丰宽飘然漫步。请欣赏——1990年12月2日莫斯科11时13分,日本东京广播公司记者秋山丰宽随同两名苏联宇航员搭乘苏联“联盟TM—1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轨道,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踏上这一高度的新闻工作者。在此后八昼夜的太空旅行期间,“联盟”号飞船实现了与苏联“和平”号轨道空间站的太空对接,飞船指令长维克托·阿拉纳西耶夫和随船工程师穆萨·马纳罗夫替换下了在“和平”号停留  相似文献   

8.
1990年12月2日11时13分。苏联哈萨克加盟共和国拜科努尔卫星发射基地。随着一阵巨大的轰鸣和耀眼的火光,一枚巨型火箭载着“联盟TM—11”号宇宙飞船徐徐离开地面,直插晴朗的蓝天。世界上第一位“太空记者”、日本东京广播公司的秋山丰宽,开始了他的太空历程。 4日,在距地面近400公里的太空,飞船与“和平”号轨道站实现了对接。稍事休息,秋山便迫不及待地向遥  相似文献   

9.
观察文萃     
“发现”号顺利完成太空之旅美国东部时间8月9日上午8时12分,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安全降落,结束了为期14天的太空之旅。这是自“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航天飞机首次顺利地重返太空,并且平安回家。“发现”号航天飞机是于美国  相似文献   

10.
“嫦娥一号”——一颗翱翔在38万公里奔月“天路”上的“中国星”,在2007年的金色秋天里,无疑是万里长空中耀眼的星辰。 “嫦娥一号”10月24日从彝海凉山峡谷中腾飞,11月26日从月球轨道传回第一张照片。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解放军报》记者始终在追寻着“嫦娥”的翩翩身影,共采写出消息、见闻、通讯、评论、专访等新闻稿件近百篇,策划组织“探月专号”专版7个,还依托“中国军网”进行了网络直播访谈,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本文记录了军报记者在这段时间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1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次嫦娥三号任务宣传报道方案策划时,我们发现,跳出工程任务技术本身去审视“嫦娥”,以独特的组合式视角,从不同的切面描摹、还原新闻,表达、传递观点,或许是最好的办法——选取适当的、独特的视角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技巧。信息泛滥的全媒体时代,这种技巧恰恰是传统纸媒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日本东京广播公司记者秋山丰宽,于1990年12月2日搭乘苏联“联盟TM—1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环球飞行8昼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遨游太空并进行太空实况报道的新闻记者。秋山“太空之梦”的实现,标志着新闻报道由全球范围步入太空。日本记者的这次太空之行,是东京电视台为庆祝该台开播40周年,进一步扩大其影响,而不惜重金,特意安排的。世界上不少报纸不仅在头版作了报道,还在内页刊登了有关方面的详尽介绍。 12月4日,飞船与“和平”号轨道空间站实现了对接。随后,秋山就投入了《新闻记者从太空看到的地球》节目的电视实况广播。“和平”号在距地球约400公里的轨道上,一天绕地球转16周。秋山借助于高倍望远镜,从太空船观看到地球的景色时,即向日本观众惊呼:“我看到了地球,它真美,那是真正的天蓝色!”他从保护地球环境的角度来观察地球,向人们描绘了他从太空所看到的一幅令人担忧的图景:从非洲到亚洲,大片土地  相似文献   

13.
随着"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人们对"嫦娥一号"的关注度与日俱增,由此引发的文化热、天文热、旅游热也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正如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所说:"嫦娥探月不但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民科普课,更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4.
《岭南新闻探索》2008,(1):M0002
贵刊2007年第6期张克眉、郑晓燕的《一日同城六报,看尽“多面嫦娥”》一文,对广州六报去年10月24日中国“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的新闻标题与版面做了比较研究。有评有点.尖锐而温情,实实在在的媒介评论文章让报纸从业同行受益。  相似文献   

15.
实现“硬新闻”的“软着陆”,是媒体的期望,更是受众的需要。写好科技新闻,需要“沉到底、浮起来、跳出去”,通过通俗、生动、亲切的表述方式,让报道在受众心中“落地生根”。本文围绕嫦娥三号任务宣传战役,对如何增强科技新闻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进行了初步探析,力求为全媒体时代传统纸媒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像嫦娥一号工程具有五大系统一样,组织实施此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新闻报道,也非常复杂。其中,记者和通讯员分布在发射场、测控现场、海上测量船等不同“点位”,信息散落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中科院、航天科技集团等参试单位,构成了一个横跨军内外、国内外的“大系统”。就这一点来说,比以往我们组织“神舟”系列飞船报道难度更大。  相似文献   

17.
伴随神舟七号的发射成功,二十一世纪版“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的第六辑——《太空历险记》(3册)闪亮登场。2008年9月底,神舟七号遨游太空,再次点燃了中国人的航天热情,尤其是广大少年儿童探索太空的梦想。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适时推出了《太空历险记》。  相似文献   

18.
张晓祺 《军事记者》2010,(11):73-73
"嫦娥"再奔月,举国同关注。在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遨游太空的日子里,有这样一群不知疲倦追逐"嫦娥"的人。他们扛着摄像机、举着照相机、拿着麦克风、揣着笔记本,“围追堵截”着每一个新闻点。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紧张忙碌,才有了一篇篇鲜活的文字、一幅幅精彩的图片、一个个生动的镜头……  相似文献   

19.
2008年9月25日晚,“神舟七号”裁人飞船搭载着3名航天员顺利升空,在太空进行了宇航员出舱行走,开启了中国航天史上新的一页。国内新闻媒体对于这一重大事件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关注,各大媒体都开辟了专刊、专版对此次飞行作详细的跟踪报道。令人欣喜的是,国内媒体在“神七”报道和写作中。表现出了积极、成熟的姿态,一方面反映出近年来新闻媒体在重大热点事件报道方面的新理念,另一方面对“神七”的报道也拥有不少独特的新意,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由任 《新闻三昧》2004,(1):31-31
《科学时报》12月9日载文说,“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升入太空,同时搭载了番茄、茄子、辣椒、玉米、大白菜和报春花等30个品种的种子进行又一次太空育种试验,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太空育种热。目前,沈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