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饭圈文化”是由明星艺人的粉丝所创生的一种圈层文化,具有情感表达极端化、集体行为组织化、粉丝群体低龄化等特点。当前“饭圈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广为流行,给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风险挑战。对此,必须理性看待“饭圈文化”,加强正向价值引导;推进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净化网络文化生态;优化宣传内容和形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推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相似文献   

2.
青年群体在网络追星过程中受群体非理性、偶像魅粉行为以及资本逻辑多重因素影响,出现一种新形式的极端言论失范,即偶像式生殖崇拜。随着粉丝群体交互影响,这一现象由网络社区扩散至青年群体现实生活中,传播并影响着更多受众。因此,文章从关系主义角度出发认为形成群体内部理性、规范偶像行为、明确“把关人”角色以及引导“饭圈”亚文化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相适应,进而改变极端言论失范现象,规范群体行为,净化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3.
在“泛网络化”生存时代,网络空间已然成为社会舆论的虚拟生存空间,网络空间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舆论场域的新格局。清朗网络空间,治理群体极化,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具体实践,为研究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和解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极易受到群体意志的裹挟而出现群体极化现象,导致网络暴力、圈层对抗、群体致盲、价值颠覆,危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深入剖析网络文化生态圈青年群体极化的样态表征、理论透视及其引导理路,为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现实性问题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理性问题,提供些许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日臻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算法推荐技术助推情绪准确感知,微叙事方式助推情感快速表达,网络圈群文化助推构筑共同情感依归,从而促使网络空间的“后真相”现象日益凸显。网络空间是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域之一,“后真相”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一定影响和新的挑战,是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高度重视的新课题。真假互掺的舆论内容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误判,盲目的感性偏好容易导致大学生思维固化,非理性的情感共鸣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心态失衡。“后真相”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引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技术支撑力、教育供给力、舆论把控力和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协同发力,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价值引导力。  相似文献   

5.
“饭圈”主要是以明星艺人的粉丝为主导所形成的一种圈层化人群。他们高度活跃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创生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与圈层文化。当前国内饭圈呈现出年龄低龄化、趣缘圈层化、行为组织化和情绪极端化等特征,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带来较大冲击,亟需加以正确引导。饭圈作为一种边缘的亚文化群体,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潜在风险主要体现为:消费主义盛行、流量至上逻辑、网络暴力恣肆、境外势力渗透、价值导向虚无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能够规避饭圈文化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潜在风险,进一步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主导性、向心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空间成为人们交往的重要场所。同时,在网络空间中极易形成网络群体意见。通过探究网络群体意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分析其功能发挥机理,提出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内容建设这三个方面规范网络群体意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饭圈文化”本是青年群体追寻共同爱好,追求心灵共鸣的情感寄托,但是在互联网技术的促成下和资本逐利本性的驱使下,呈现出低龄化、圈层化、组织化和极端化的趋向,产生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甚至相对抗的乱象,呈现出主体“去中心化”、信息封闭化、享乐即时性和缺失导向性的特征,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能否顶住、打赢互联网战场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特别强调要在信息化条件下掌握舆论领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在网络空间活跃的“饭圈文化”对党的舆论引导工作和意识形态领导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要使“饭圈文化”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良性发展,就要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指引,加强乱象治理,恪守价值底线;发挥多元主体力量,提升约束力;优化内容建设,实现精准宣教;关注“饭圈”需求,弥合情感鸿沟。  相似文献   

8.
由于对归属私密群体的强烈渴望,大学生网络生活日益呈现圈群化特征,映射出话语情境转变、话语主体转移、话语内容转向的新样态。借助对传播逻辑和认同逻辑的深刻塑造,网络圈群极大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境遇,产生“圈群壁垒”“中心流转”“信息圈养”“娱乐喧嚣”等问题,引发爱国主义教育策略失效、话语失声、内容失调、价值失力等后果。对此,遵循网络圈群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理路,从大学生网络圈群的显在藩篱着手,针对性地调适二八定律与长尾效应兼顾、有情有理与绘声绘色交织、深刻权威与调整升级并存、扩音主流与排耗偏颇共生,做细做实分层对象引导、话语表达创新、内容建设优化、价值传递匡正等工作,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圈群穿透力,最终促进网络圈群传播与爱国主义教育交互融合。  相似文献   

9.
“饭圈”暴露了青少年的精神异化问题。分析“饭圈”精神异化所表露出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涵盖的特征,可以看出其实质影响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受到虚无主义、功利主义及消费主义形成的一种畸形文化。由此,“饭圈”祛魅是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问题。唯有从个体、群体、社会、国家四个层面探究其破解路径,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时代主旋律加以引领,才能建构良好的“饭圈”环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校园舆情传播的重要阵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愈来愈深,尤其是舆情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现阶段,应深刻认识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样态及成因,探究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通过引导“主基调”、破除“闲杂音”、画大“同心圆”、唱响“主旋律”、构筑“新格局”等路径,破解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相似文献   

11.
“饭圈用语”在偶像经济的发展潮流中诞生,不仅在新兴的“饭圈”言语社团中广泛传播使用,也逐渐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任何新词热语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及独有的价值,但其中也夹杂着消极落后的因素,对饭圈生态产生负面的影响。本文对近两年的饭圈热词新语进行整理归纳,从语用原则角度,即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两方面出发深入剖析饭圈用语违反语用原则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以及如何规范不利于饭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暴力、粗鲁性语言要素,深刻反思并解决饭圈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寻求一条实现偶像与粉丝价值双赢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主要表现为网络娱乐活动有待节制、不良信息接触有待规避、知识产权意识有待深化、自我约束能力有待提升等。“00后”大学生出现网络失范行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网络认知存在偏差、教育引导仍需加强、错误思潮伺机传播、网络规制力量作用有限等因素构成了影响青年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内外因素。基于问题表象与深层诱因的分析,提出应对“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治理策略:改进思想教育工作,提升铸魂育人实效;抵制网络不良文化,凝聚青年思想共识;推进网络空间治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普及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3.
庄琰 《文教资料》2014,(27):94-95
当下,网络已经成为思政教育的新阵地,而其中的价值多元化现象应该成为辅导员进行思政教育的首要战场。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独特特点,网络中的价值多元化对他们有天然的吸引力。价值多元化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必要帮助,同时有可能造成他们的价值困惑与冲突,这就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为此,辅导员应该在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前提下,因势利导,构建一个生态和谐的网络空间,以便使价值多元化朝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呈现一定的新样态和新趋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让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愈发个性化和网络化,价值取向愈发多元化,思维方式愈发碎片化,人际交往愈发圈群化。高校要创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打造具有自媒体时代特色的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立足中国实践和网络实际的内容体系,营造正向的网络舆论场,引导大学生在无边界的网络空间中实现正确的信仰建构和健康的思想成长。  相似文献   

15.
网络媒体的革新为“圈层”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场域和条件,在媒体和大数据的推动作用下,大学生对网络圈层的依赖度逐渐提高,大学生网络“圈层化”已经成为一种群体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明析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的时代特征及挑战,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提出应对策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关键,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对大学生价值观确立起到关键性作用。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圈群代表着当代青年特有的社会文化,成为塑造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正确认识网络圈群文化所具有的广泛性与复杂性、自发性与排他性、定向性与片面性等特点,明晰网络圈群背景下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地位主导性的消解、内容整体性的离散和目标有效性的削弱等困境,提出“进圈”“融圈”“扩圈”的实践路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之要。  相似文献   

17.
内耗是一种自我内部的心理矛盾样态,代入内耗一词的心理内耗、精神内耗成为当前网络热点话题,是青年群体普遍面临的心理样态。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群体中逐渐呈现出“内卷焦虑”“自我至上”“社交狂欢”与“躺平颓丧”“身份困惑”“社交恐惧”并存的自我对抗、怀疑、冲突等矛盾性内耗表征。该样态的出现受到数智化时代社会评价异化、技术僭越失衡、网络亚文化渲染泛滥等多维影响。为应对和破解大学生矛盾性内耗,应在尊重其成长规律基础上,构建新型教育评价生态、强化大学生数智素养、供给优质网络文化资源,缓平纠结、治愈内耗,实现大学生的跃迁向上、主体回归和蓬勃生长。  相似文献   

18.
白洁 《高教研究》2005,21(3):84-86
自从我国获准接人互联网以来,至今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网络体系。在大学校园,网络已经直接服务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及管理、服务、育人等各个方面,上网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尤其是对思想意识的影响是深刻的、潜移默化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新的途径”、“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各级党团组织以及网络界人士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网络技术蓬勃发展在为娱乐行业带来狂欢时,各种网络文化也随之出圈,“饭圈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流行文化,表现出深陷泛娱乐化“信息茧房”、快适伦理消费主义、撕黑无休的抵牾冲突的社会症候现实样态.资本为追逐流量数据,从价值标准、情感耦合、技术折射方面干预“饭圈文化”.因此,网络治理需要调控与遏制资本逐利邪魅之风,社会主流价值观要助力粉丝从偶像大使转向公益大使,健康榜样示范与多元偶像矩阵要实现“饭圈文化”归正.  相似文献   

20.
传统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成为最主要的网络深度用户群体.在此情况下,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逐步暴露出的种种网络素养问题就成为网络道德建设、网络社会健康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潜在问题.本文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出发,从重要性和影响因素方面对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