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区域知识生产效率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华  刘玲利 《情报科学》2007,25(5):655-659
本文以我国30个省份为载体,对其1998--2005年知识生产效率及其变化率进行了测度,并基于区域层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知识生产效率呈依次递减状态;东部地区各省份知识生产效率差异较大、中部地区各省份差异较小;我国知识生产效率有轻微下降,其中东部地区知识生产效率下降主要源于技术效率的降低,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知识生产效率下降则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2.
应用静态、动态效率测度模型,研究了2013—202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整体和区域变化情况,并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从静态模型测度,消除了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影响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均值为0.725,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且东、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存在差异,表现为东>中>西;从动态模型测度,2013—202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为1.009,表明从动态趋势上2013—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从市场结构、政府投资、外商投资、劳动力素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这些影响因素均对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松弛变量产生不同的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在生产前沿的条件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还未达到有效;东、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增长需要技术效率的提升,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增长需要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科技成果研究、开发和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2013年—2018年我国省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采用面板Tobit模型实证检验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整体较低,但是转化效率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效率依次递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法规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市场需求、产学研合作强度对效率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6-2020年教育部科技司《高等学校科技资料汇编》的全国6大类高校科技统计数据,采用DEA-BCC、SE-DEA和Malmquist模型来分析我国高校科研效率静态、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国各类高校整体科研效率较高,其中综合类、理工类高校连续5年DEA有效,6类高校科研的技术效率值排序为理工类>其他类>综合类>医药类>师范类>农林类高校,非DEA有效的农林类高校在2017年-2020年出现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医药类、师范类高校在2020年出现投入冗余;6类高校的生产效率指数呈上升与下降交替趋势,主要由TC和TEC同时驱动,尤其是理工类、综合类和其他类高校处于领跑状态,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均在前三位。各类高校的科技资源配置已完全能满足其科技需求,实现了高投入高产出的科研效率;研究结果为“十四·五”时期国家科技管理部门更加科学有效地配置高校科研资金,加快和鼓励高校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
以2003-2011年间我国30个省市高校科研的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采用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法测算了我国30个省市高校科研创新效率,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处于效率前沿面上,平均增长为9.7%,技术进步对高校科研创新效率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东部地区高校科研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17.2%,超过了中部地区的7%和西部地区的6%,规模效率是造成东中西部高校科研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的提高我国各省市的科研创新效率,以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为标准对我国30个省市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根据不同类别的省市高校科研创新效率的优劣势,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我国各类高校科研效率变化规律及效率提升堵点,基于2016—2020年教育部科技司发布的《高等学校科技资料汇编》中六大类高校科技统计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BCC模型、SE-DEA模型和Malmquist模型分析其科研效率静态、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高校整体科研效率较高,其中综合类、理工类高校连续5年DEA有效,6类高校科研技术效率值排序为理工类>其他类>综合类>医药类>师范类>农林类高校,非DEA有效的农林类高校在2017—2020年出现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医药类、师范类高校在2020年出现投入冗余;高校的生产效率指数呈上升与下降交替趋势,主要由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同时驱动,尤其是理工类、综合类和其他类高校处于领跑状态,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均排在前3位;高校的科技资源配置已完全能满足其科技需求,实现了高投入高产出的科研效率。最后提出为促进我国高校实现科研效率的跨越式发展,高校要充分发挥“放管服”改革政策带来的资源优势,提高整体科研效率;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对DEA有效、非有效的高校应分别有针对性地采取提供更多科研资源和适当缩小科研...  相似文献   

7.
以2011—2020年河南省18地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对18个地市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并进一步运用Tobit回归对影响科技创新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河南省18个地市科技创新综合效率总体水平提升,受技术进步效率影响更大,但各城市科技创新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效率呈现以郑州为中心的效率高地,并逐渐向中部地区扩散的空间特征;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程度和金融发展水平是影响河南省市域科技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从强化地区间创新互助、加强政府支持、提高地区金融水平以及加大对外开放程度4个方面,提出创新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省部共建211高校科研效率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我国西部地区23所省部共建211高校2007 - 2009年的科研效率进行了评价,对非DEA有效高校的可能原因进行理论分析,提出非DEA有效高校提升其科研效率的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高校科研效率问题研究为高校学科发展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对中国36所“985工程”高校2008-2014年度的科研效率进行测算,比较其区域差异,进一步利用非参数方法中的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高校科研效率动态演化过程。结果显示:“985工程”高校科研效率水平不均衡,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从区域对比来看,中部地区的“985工程”高校科研综合技术效率水平较高;规模效率的核密度曲线分布“单峰”特征明显,纯技术效率和技术效率核密度曲线分布均呈现“双峰”状。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2006—2010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应用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法,实证测评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动态效率。结果表明:我国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处于较快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率为32.4%,技术进步对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贡献最大,其推动力要远远高于技术效率;东、中、西三大地区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均实现正增长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西部地区增速最快,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慢,并有7个省市出现规模效率损失状况。  相似文献   

11.
鉴于目前对我国农林高校科研效率影响因素、各高校内部科研效率差异和动静态效率情况分析不足,基于乡村振兴背景,选取我国29所农林高校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进行科研效率评价,结果发现:就静态来看,农林高校整体科研效率水平较高但各高校之间尚存在较大差距,“双一流”建设农林高校高于普通农林高校,东部农林高校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就动态来看,农林高校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但科研创新与技术进步方面仍需加强,办学层次上“双一流”建设农林高校未来继续领跑,地区分类上东部农林高校与西部农林高校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与中部农林高校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进一步运用Tobit模型分析发现,人力投入、科研机构数量与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对农林高校科研效率呈显著的正相关,经费投入则呈显著的负相关,高层次人才数量和所在省份人均生产总值虽与农林高校科研效率呈正相关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研究构建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指标体系,选取我国2011—2020年30个省份,运用熵值法、技术创新协调性指数等模型,测算技术创新能力、效率及其两者之间的协调性。研究表明:(1)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呈现出梯度变化特征,即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其中,江苏处于领先地位,而青海处于未尾;我国技术创新效率整体上呈上升态势,呈现出东高中低的趋势。(2)我国技术创新水平整体上呈现上升态势,由2011年的0.412 974上升到2020年的0.534 620,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3)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协调性指数为0.329 057,其协调性整体上呈下降态势,由2011年的0.343 070下降到2020年的0.328 185,呈现东部地区协同度较高、西部地区较低,即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其最高水平为江苏,最低是吉林。结果表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的协调性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异质性和空间聚集性,并在空间上伴有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高校科研效率问题研究为高校学科发展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对中国36所"985工程"高校2008—2014年度的科研效率进行测算,比较其区域差异;进一步利用非参数方法中的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高校科研效率动态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我国"985工程"高校科研效率水平不均衡,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中部地区的"985工程"高校科研综合技术效率水平较高;规模效率的核密度曲线分布"单峰"特征明显,纯技术效率和技术效率核密度曲线分布均呈现"双峰"状。  相似文献   

14.
为有针对性地推动中国高校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以41所中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研究对象,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Malmquist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角度测度其2013—2017年间的科研效率。研究发现:静态上,这些高校整体科研水平较高,区域间科研效率呈现东部>西部>中部>东北的差异,不同高校属性分类中综合类科研效率最高、理工类次之;动态上,研究期限内这些高校的科研全要素生产率受技术进步指标影响,总体呈现小幅上升趋势,东部与中部和西部的科研效率区域差距拉大、与东北部的缩小,农林类高校科研效率稳步提升。总之,中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内部科研差距继续存在,但整体上差异将不断缩小。  相似文献   

15.
环境约束下的我国钢铁企业技术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研究在评价钢铁企业技术效率时,没有考虑决策单元非期望产出对环境的影响。运用Undesirable-SBM模型,将钢铁企业能耗、水耗及非期望产出纳入效率评价模型,对2006-2010年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技术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第一,能源、水资源和环境约束下我国钢铁企业技术效率总体不高,低效率广泛存在于钢铁企业中,并且近年来钢铁企业之间效率差距有扩大趋势;第二,我国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平均而言,能源可降低28.93%,水资源可降低29.54%,废气排放可降低26.42%,废水可降低49.78%,废渣可降低34.21%;第三,我国钢铁企业技术效率存在地区差异,总体表现为自东向西降低,但2007年后,西部钢铁企业技术效率上升显著,而东部和中部技术效率却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基于DEA的我国地区高校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DEA方法评价了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得到了各地区高校科研投入产出效率状况,以及各地区高校科研投入产出非DEA有效的产出不足量和投入冗余量,并据此得出我国西部地区的高校科研投入产出效率相对较低,且大多处于规模效率递增阶段的结论,因而加大对西部地区高校科研资源的投入规模和提高投入资源较多地区的科研产出是当前国家和各地区政府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度42所(其中,5所高校数据缺失)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技术转移效率,并运用Malmquist指数对高校技术转移效率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双一流"建设高校技术转移总体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技术转移效率区域差异明显;"双一流"建设高校技术转移Malmquist综合指数呈正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逐步降低,且技术效率变化是造成Malmquist综合指数波动的主要原因.高校科研发展应与地方支柱产业紧密结合,优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加强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科技交流与合作,通过政策支持或基金引导,鼓励中、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设立国家高校技术转移中心.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2018年我国中部42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实证结果显示:剔除环境因素和外部干扰后,中部高新区综合效率总体上有提升,规模效率总体上有所下降,纯技术效率大幅度且普遍得到提升,规模效率不高成为制约中部高新区综合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且大部分高新区都处于规模效益递增的状态。同时,环境因素中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因素不利于中部高新区创新效率的提升;而市场开放程度、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环境等因素都对创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成为提升中部高新区创新效率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9.
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视角,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参照2016—2017年我国省级面板统计数据,构建众创空间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对我国30个省区市(未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众创空间的运行效率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创新综合效率优于东、西部地区,其中纯技术效率是造成综合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各区域创新发展程度差异会加剧其众创空间的运行效率差异;部分省区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仍未能达到有效状态,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是主要制约因素。基于研究结论,提出4点建议,为政府和相关企业对众创空间的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我国大力推动“双创”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探索从科研评价-“双创”生态-新业态监管视角研究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问题,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从科研评价、“双创”生态与新业态监管3个角度构建科技创新治理指标体系,利用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各省份的科技创新治理能力,进行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结果表明:31个省份的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仍存在不足;各省份的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西部的增速低于东、中部,中部则低于东部;分区域的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强弱依次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差异显著,并随时间推移逐渐加剧。针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现状,从深化科研评价体系改革、优化“双创”生态环境、强化新业态监管体制三方面提出加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提高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加强多元创新主体合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