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减”政策是新时代我国义务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优质均衡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主要战略,同时,它作为公共政策,也是一个涉及众多利益的组织系统。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影响“双减”政策或受“双减”政策影响的利益相关者的困境,发现主导者缺乏适切性和持续性,执行者短期内转型举步维艰,保障者资源和协同机制双重匮乏。若要解围,主导者应构建立体化监督体系;执行者应坚持以生为本,提高质量;保障者应创建双向协同开放平台。  相似文献   

2.
出台“双减”政策是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部署,旨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双减”实施过程中涉及多方博弈,产生博弈困境影响实施效果。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分析“双减”实施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和家庭等多方博弈,发现在博弈中存在的地方政府政策工具结构不合理、学校执行意愿不强、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培训和家长焦虑等博弈困境。面对这些困境,通过深化评价改革、完善协同机制、供给教育资源以及调整执行手段等对策,突破博弈困境,促进“双减”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3.

不同利益相关者基于对自我利益的关切形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复杂态势,明确所涉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分布与利益诉求并对其进行分类科学管理,将助推“双减”政策行稳致远。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建构“双减”政策有效执行的规范性前提、描述性基础、矛盾性分析、工具性策略的四分结构框架。“双减”政策有效执行的规范性前提需要考虑将利益相关者视角引入“双减”政策的合法性及合理性问题。“双减”政策的描述性基础一方面需要从学生、教师、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视角全景式刻画“双减”政策利益相关者主体图谱,另一方面需要对利益相关者根据利益与权力的异质性分布进行分类。“双减”政策利益相关者矛盾性分析涉及共体性矛盾、竞合性矛盾、竞争性矛盾、合作性矛盾四类矛盾。“双减”政策有效执行的工具性策略即纾解策略,是从动态保持、使得满意、最小努力、取得关注四个方面构建利益相关者协调共进路径。

  相似文献   

4.
“双减”政策的目的在于解决我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沉疴,其发挥效力的重要前提是构建利益协调和平衡机制,妥善处理政策执行主体的利益。“双减”政策自落地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执行过程中遭遇众多利益冲突,导致政策执行力度弱化。案例分析发现,在多重利益困局下,“双减”政策各执行主体出现不同的应对策略:地方政府趋于搞“土政策”、学校选择技巧性的合理规避、家长选择“放风式”观望、教师采取倦怠性的消极参与、校外培训机构仍在寻求劫后重生。基于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与冲突,应更新利益观念,通过建立切实的利益补偿机制、严格的利益约束机制、完善的利益均衡机制和有力的利益保障机制来破解“双减”政策执行困局。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义务教育获得长足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阶层流动及固化问题严重、教师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课外培训机构转型困难等困境。政府、家庭、学校、教师及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共同构成义务教育减负的利益相关者矩阵,其中,政府需调适政策制度,促进各方利益相关者协同合作;家庭、学校与教师合理诉求得到满足,调动其减负积极性;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致力于构建良性教育生态环境,真正落实义务教育的减负。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生减负问题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的未来。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所推行的各项减负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减负问题的价值期待有所不同。“双减”政策不仅是党和政府对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有力回应,而且也是加快构建我国良好教育生态的重大举措。为了规避“双减”政策执行失真,有必要对政策本身的有限理性、支持性的执行环境以及执行过程中各主体间的利益博弈进行合理审视,防止政策目标偏离。可通过提高执行主体的政策认同度与执行水平、优化政策的执行支持环境、调适政策执行中的利益冲突,确保政策有效实施并促使政策目标高效实现。  相似文献   

7.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老师、家长及校外机构三个利益相关群体面临的困境,挖掘深层次原因,提出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坚持学校教育主阵地,加强职业教育建设,健全监管机制,完善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再就业政策、增加学生的社会粘稠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双减”政策旨在破解长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这一顽疾,有效执行是“双减”政策发挥实效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双减”政策执行面临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不同且存在价值冲突、多维复杂治理对象的新兴情况层出不穷、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多种育人资源整合的深度挖掘不够充分等碎片化困境。整体性治理理论与“双减”政策具有一致的治理理念、相同的价值遵循,能够为“双减”政策有效执行提供路径。基于整体性治理内嵌的信息机制、信任机制、协调机制及整合机制,“双减”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应建立收集并统合信息的信息机制,夯实多元主体价值支撑的信任机制,构建纵横交错、内外联结的路径协调机制,形成发挥资源聚合和配置作用的资源整合机制,从而促进“双减”政策真正发挥实效。  相似文献   

9.
教育政策评估是调控政策执行过程、合理配置资源并决定政策持续进行与修正的基本依据。伴随着政策评估方式的改进,注重利益相关群体的第四代评估成为趋势。在“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教师教学表现是衡量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及课后服务效果的重要依据。经调研发现教师群体的整体表现情况良好,学生负担得以减轻。但在教学设计的备课时间有待保证,课堂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作业负担有待缓解,课后服务保障机制需要改善,特定教师群体在教学表现上尚有差距。该文从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地见效及深入推进,借助集体备课的形式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并确保备课时间,打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创新作业的设计理念、类型和标准,建构完善课后服务保障机制,给予特定教师群体多样化的支持等方面,提出“双减”政策评估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双减”政策的弹性特征,选取27个省、市、自治区的“双减”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运用NVivo11plus软件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政策具有较大的弹性,表现为鼓励学校创新课后服务模式,并留出了探索作业育人机制的弹性空间;政策的刚性体现为借助量化逻辑,以刚性手段管控压力源。就利益相关者而言,体现为政府以多元共治为基石,形成多部门协同治理格局;学校以质量和公平为宗旨,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地位;社会方面是以全社会共育为愿景,削弱对培训机构的盲目依赖;家庭方面则是以协商性行动为主,具有高弹性的政策执行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减”政策的治理路径,一是针对培训机构的政策,要弹性刚性并存,因时因势渐进调适;二是针对课后服务的政策,要减少乡村地区的政策模糊度,填补政策真空地带;三是省级政策要尽可能多地给出模糊性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1.
“双减”政策的颁布给义务教育减负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不仅“减负”还要“增质”。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是落实该政策文件,提升整个基础教育质量,也是使课后服务更具吸引力的关键举措。在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研究课后服务,应明晰课后服务主体并认识课后服务中的相关利益主体诉求。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政府是最具代表性的课后服务利益相关者且各有诉求。因此,从以学校为核心,教师为中坚力量,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政府为保障,社会资源为依托,家庭为支持力量六个方面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以期提升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12.
“双减”政策执行涉及多方利益相关群体,其过程远非监测数据所能表征,亟须加强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但是已有文献总量少且以理论探讨居多。通过选取X省作为调查对象,聚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义务教育段中小学校长、教师、家长等四组关键利益相关群体在“双减”政策执行中的行为及行为逻辑,组织问卷调查并收集有效问卷共计182404份。同时,组织7场专题座谈会,实地走访调研3个城市11所城、乡中小学校。调查发现,当前阶段的“双减”政策执行呈现出强政治势能推动、执行过程高度技术化、阶段性成效显著等特点,还存在适应新要求的师资缺乏、教育观念仍未转变到位、部分政策在执行中与实际脱节等问题。建议从现实条件出发,在师资配备、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教育评价机制和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四个方面进行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13.
海南省小学科学课程存在课程标准落地难、完善的课程资料少,以及科学课程的相关研究少等发展困境。海南省小学科学教师存在专业成长难和科学教学投入、产出比例高等挑战。以上这些因素极大限制了海南省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双减”政策的落实是小学各个学科自我成长的关键时期。借此契机,可采取以下模式选拔合格教师,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优化课程资源,贯彻新课标理念;加强小学科学方面的相关研究;多方合力,促进科学课程正常开展;等等。  相似文献   

14.
时坤 《江西教育》2023,(15):70-71
“双减”政策的出台与落地,要求我们审视教学、改革教学。因此,教师要聚焦“素养”,凸显“减负”教学的价值取向,通过“内容整合”“方法优化”,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减负”“增效”“提质”“赋能”。“双减”是一种指向学生的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能够让学生形成可迁移的学习力。  相似文献   

15.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为探讨复杂矛盾提供了方法论。“双减”是促进教育公平、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政策,“双减”政策执行中存在着七对辩证矛盾,通过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政策顶层设计,营造全面发展教育生态;形成学校改进的中国范式,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大力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加强智慧教育督导;促进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发展,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解决对策,以实现“双减”政策的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16.
赵守旗 《小学生》2023,(11):103-105
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成为驱动小学数学学科发展的关键。在综合政策要求、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在理论认知上深化对“双减”政策的认识,从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角度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实践中,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有效的成长。为了有效落实“双减”政策的具体要求,笔者从小学数学学科作业设计角度出发,就如何提高作业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挑战,教师作为微观实践主体,面对严要求与高标准,需要精准的角色定位,但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教师主体性模糊、教师超负荷运转和教师多角色期待失衡等角色困境日趋明显。本研究运用角色理论,寻求“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角色困境凸显的原因,并通过明确教师主体地位、健全保障机制和明晰教学重点,来消除角色模糊,调节角色超载,解决角色冲突,从而促进减负增效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8.
“双减”政策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一系列挑战。由于“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得作业体量大大减小。同时,要求作业完成的质量却大大提高。“双减”政策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后有更多的时间对课上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并自我消化。初中语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学科之一,是为语文学习打下关键基础的重要阶段,同时语文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因此,教师应当改变教学策略,使其在作业量变少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和基础,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双减”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缓减了家长教育焦虑,减少了教师繁杂事务,增加了教师“教育时间”,提高了学校教学质量。“双减”政策的持续发展给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家庭教育存在观念“错位”、能力有待提升和社会支持不够等现实困境。应该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完善家庭教育政策法规和指导体系、学校建设“家校协同共育”的环境、社会提供应有的支持等途径,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地成长。  相似文献   

20.
校长是落实“双减”的领头雁,教师是落实“双减”的主力军。在实施“双减”政策的过程中,校长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当好宣传员、指导员与监督员,优化教学管理、作业管理、服务管理,将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落细,让“双减”政策有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