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我国生态治理中具有代表性的区域--陕西省,运用DEA-Malmqusit方法测算了2004至2014年间生态经济治理优化决策效率。采用output-SBM模型对2014年我国31个省份的生态经济治理优化决策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陕西省的生态经济治理优化决策效率呈下降趋势;中、西部省份生态经济治理优化决策效率整体不及东部省份的效率值;东部省份在森林蓄积量和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两个产出指标存在产出不足现象,中、西部省份在人均水资源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两个产出指标存在产出不足现象。  相似文献   

2.
基于科技金融与生态概念相融合的区域科技金融发展的崭新视角,首先依据生态原理构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其次建立评价体系,基于熵权TOPSIS法对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发展展开评价分析;最后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2009—2016年我国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空间演化趋势。研究发现: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基本聚集在东部地区,东部与其他地区科技金融发展的差异最显著且该差异逐年递增;总体呈现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且处于萧条区的省份多;未来可能会形成东部地区辐射扩散、中部地区稳步增长、西部地区差异化发展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航天强国战略对国内航天企业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耦合协调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但至今仍缺少对航天企业从定量角度评价分析二者耦合协调能力的研究。因此,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价值网络理论构建由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与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成的航天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耦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26家A股上市航天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其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测算其两类创新能力大小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结果显示:中国航天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其中技术创新能力在整体和区域层面都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但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在中部和东北地区呈“先升后降”趋势、在东部和西部呈持续下降趋势,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强于其技术创新能力,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相反,且西部的两种创新能力均为最低;两种创新的耦合度呈“中部>西部>东北>东部”的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东部和东北地区呈现上升趋势,但中部和西部呈下降趋势;两种创新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表现出空间性和滞后性特征,并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发展格局。最后根据研究发现,提出通过政府与企业...  相似文献   

4.
提出基于总体离差平方和最大的动态评价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十一五”期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与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十一五”期间,东部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最弱;东部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呈稳步发展趋势,不同年份排名变化不大;西部和东北地区也较稳定;中部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跳跃较大.  相似文献   

5.
以2015—2020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利用SBM-Malmquist模型对我国科技创新效率进行静态与动态测算并选取《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1》中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最高的十大省(区、市)进行重点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整体科技创新效率较低,但有向好趋势,区域间呈现出“西部>东部>中部”的态势;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科技创新效率的拉动作用抵消了技术效率衰退的影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最高的上海市和北京市分别出现科技创新投入冗余和技术进步不足的问题。为实现我国科技创新自立自强,需从区域协同、技术进步、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6.
构建起包含物种与非物种维度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体系,对2010—2019年我国30个省份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并在预测精度比较后选择基于傅里叶级数修正的OGM模型(FOGM)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状态。结果显示:生态位下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较低、进化动量较强,两者表现出反向发展态势。省份间适宜度与进化动量差异显著,适宜度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递减态势,进化动量则表现为相反特征。创新群落与环境生态位的适宜度低于我国整体适宜度,创新群落权重值远低于其他生态要素。预测结果表明我国生态位下创新生态系统在“十四五”期间能够保持稳步有序的发展态势且各生态要素也均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良好发展趋向,环境生态位与资源生态位仍处于我国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位置。据此,从培育平台构建、环境生态位优化、生态要素融合等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份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比较,总体上呈现出从东部到西部梯形递减的趋势.进一步对投入和产出能力分析发现,可以将31个省份高校分为投入产出协调型、投入领先型和产出领先型.因此,在智慧专业化均衡发展背景下,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可建立科研资源补偿机制和深化产学研合作...  相似文献   

8.
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具有赋能经济增长转型和推动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高地、引领经济高质量开放发展的时代价值.廓清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内在动力机制包括科技创新的动力协同驱动机制、投入产出互动机制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与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科技创新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2008-2018年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但呈现渐进式提高的态势,横向上各区域的水平差距较大,纵向上的发展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为更好地解决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中治理模式存在偏差、管理体制机制有待改善、主体培育机制和协同机制有待健全以及治理环境和人才制度建设有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提出未来必须把握好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重要政策取向,推进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和加强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制度、创新主体多元培育制度和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建设,并完善科技创新治理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9.
选取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衡量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15年间,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但是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时间阶段性特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地区差异性持续扩大,总体上呈现出“东部沿海-长江中游-西北边陲”三级阶梯递减的变化规律,具有“东部高西部低、中部高南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这一区域发展特征,提出了促进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缩小地区差异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对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对公共研发组织创新效率的影响进行测度分析.研究表明:(1)近10年我国创新生态位适宜度总体水平均在0.5以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生态位适宜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2)BCC模型测度结果显示,横向比较各省份之间公共研发组织的效率值存在着较大...  相似文献   

11.
根据科普能力的内涵,从科普参与人员、科普基础设施、科普经费、科普宣传和活动等方面构建区域科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CRITIC法进行指标赋权,在此基础上运用分形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普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科普事业发展并不均衡,各省科普能力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大致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区域科普工作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应用三阶段超效率SBM测度模型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使用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时空演化分析,同时对未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发展进行预测,发现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后测度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值整体增加,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地区差异。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处于中高水平且总体发展趋势处于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演化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特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中高类型实现正向跨越式提升的难度依然较大;当领域省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为中高类型时,空间溢出效应会增强,带动周围省份,产生“俱乐部趋同”。  相似文献   

13.
融合SBM模型、超效率DEA模型、共同前沿函数法以及DEA视窗分析模型构建我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评价的组合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绿色创新效率进行实证评价,并在对评价结果进行纵横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绝对β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横向看,无论是MEGIE还是GEGIE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呈现从东部、中部到西部由高到低的阶梯式发展格局,且大部分地区绿色创新效率水平较低;从纵向看,东部、中部和西部的MEGIE和GEGIE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三大区域内部具有不同的分异特征。我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相关性主要表现为误差项之间的交互效应,区域的MEGIE和GEGIE都存在显著的收敛特征,且在三大区域内部均存在着俱乐部趋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为探讨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政府舆情治理问题,以耦合理论为基础,研究政府舆情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线性交互关系。[方法/过程]基于熵权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政府舆情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政府舆情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耦合协调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略高于中部地区。据此,提出政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科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九五”期间中国区域尤其是西部地区科技能力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九五”期间中国的科技能力平均增长7.8%;东部地区为9.4%;中部地区为7.1%;西部地区为5.7%。西部地区科技能力之所以增长缓慢主要是由于科技条件支撑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增长缓慢所致。最后,本文就“十五”期间西部地区科技能力建设提出了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通过建立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科技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在科技竞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地区科技竞争力与地区经济实力基本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区域创新链的优化与完善,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本文针对区域创新链的协调度,从结构特征和运行机理出发构建区域创新链的研究框架,基于个性优势识别模型,运用熵权法兼顾五年创新水平,测度2015—2019年我国31省区市创新链优势环节和薄弱环节来分析区域创新链的协调机理。通过识别支配区域创新演化过程中的主序参量的方式,对我国区域创新双循环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索我国区域创新链的演化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31个省区市的区域创新链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区域创新链总体上呈现“中部平稳-东高西低”的水平特征;(2)东部沿海区域创新链呈现良性输入与输出的态势,中部区域创新投入配比失衡限制了区域创新链的发展,西部区域地域限制和创新投入不足问题较为显著。由此,本文从巩固区域间创新联动发展机制、促进优势区域向弱势区域创新输出、合理分配创新资源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各省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效率评价及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DEA分析方法,对我国除西藏外30个省份高校2001-2011年每年的人文社科科研效率及其区域差异情况进行评价分析。认为,各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平均值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下降趋势;不同省份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效率差异巨大,无明显规律;区域对比看,每年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基本都是东部大于西部和中部,具有可观察到的区域差异,而同期间的规模效率无明显区域差别。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0—2020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与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因子分析法分别测度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综合指数,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Kernel密度估计分析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进与分布动态,最后进一步考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全国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东部与中部地区处于良好协调阶段,西部与东北部地区处于中度协调阶段,且地区间耦合协调度的绝对差异呈先扩大后缩小态势,其中仅中部地区不存在σ收敛,31个省份及四大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且后者的收敛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20.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有效运行不仅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助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创新价值链视角进行框架切入,基于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2014-2018年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展开实证测度。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在2014年到2018年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局面,年均增长9.7%,2016年后技术效率有所下降,主要是受到了规模效率变动的影响。(2)我国东部地区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更趋近于最优化前沿面,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区。省际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差异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各省份间的技术变化指数差异较大,各省份技术进步变化指数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呈现相近趋势。(3)各省际区域对不同资源投入的敏感性程度不同,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创新投入资源冗余或分配管理不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