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荣誉学院:美国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齐拔尖创新人才已日益成为一种国家战略.美国高校荣誉学生培养模式即荣誉教育的开展由来已久,这是在大众化教育时代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形式,为美国科技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优秀拔尖人才.因此借鉴美国荣誉教育的经验,将为我国大学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道关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早在1984年浙江大学就开始创办混合班,因材施教,淡化专业,实施工科人才理科培养。2000年又在混合班的基础上成立了以老校长之名命名的荣誉学院——竺可桢学院,为资质优异的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经过25年不间断的探索和实践,浙江大学在构建以宽基础、交叉性、研究型、个性化为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和积极的成效。本文对浙江大学20多年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历程、改革举措和办学经验作了较为系统的回顾与梳理,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改革方向作了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高权 《高教论坛》2022,(4):67-71
我国高校作为培养国家青年英才的主要阵地,实施拔尖计划,探索拔尖精英人才的培养之道。美国荣誉教育同样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标,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解决均质化问题专门为优等生设计的教育模式。分析比较两种教育模式,结合目前拔尖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国拔尖人才培养应当从“高地”到“平地”拓宽实施范围;从培养到培育营造自主学习环境;从大师到教师优化师资队伍;从前期到后期建立全过程跟踪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4.
拔尖创新人才是推动国家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探讨创新人才和专业拔尖人才相关概念基础上提出,根据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和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分类,设定相应英语能力提升目标,并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在培养策略上,注重顶层设计,针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需求,建立并完善以课程、师资、管理为主的配套机制,以“创新”的机制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英语能力。  相似文献   

5.
林威 《成才之路》2022,(11):1-3
协同育人理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思政教育理论中均可溯源,其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撑与趋势前瞻.高校荣誉学院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单位,在自身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亦面临着管理主体间权责与工作机制不清、教学与思政间协同不畅、优质师资与院友育人资源的输入不足的发展困境.文章结合浙江大学荣誉学院的建设经验,提出开环...  相似文献   

6.
拔尖创新人才在人才总量中只占极少数,却创造了大多数科研成果和全部的尖端科研成果,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因此就显得十分重要。要根据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决定其培养方式,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是:惊异、专注、敏捷。与之相对应,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是:特长发展、自由发展、卓越发展、机制发展。通过恰当的培养方式,把潜在的拔尖创新人才变为...  相似文献   

7.
荣誉学院是我国高校为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而设立的非专业类学院。荣誉学院开展同伴教育有助于荣誉学生提高集体归属感、增强社会责任感、缓解心理压力,凸显荣誉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果。荣誉学院为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而选拔的优秀学生队伍、营造的自由成长环境、配置的丰富教育资源等都为开展同伴教育创设了优势条件。鉴于此,荣誉学院可以选择从建立原则、成立组织、丰富内容、搭建平台等几个方面开展同伴教育。  相似文献   

8.
荣誉学院是美国荣誉教育培养本科拔尖人才的主要组织形式。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荣誉学院被评为全美最佳荣誉学院,从"现状-原因"的个案演绎视角,探究美国培养本科拔尖人才的实践策略。研究发现荣誉学院在培养目标上体现为高标准与多向度的全面塑造,组织内部为学术与教学秩序融合的书院模式,外部组织架构是与专业学院的跨学科合作。在具体培养实践过程中,招生与筛选采取多层、开放的录取和筛选分流机制,课程设置为混合-阶梯式,教学方式为寓教于研、协作式与情境式教学方式的集合。美国荣誉学院是现代精英教育的坚守与革新,通过构建师生共同体、发挥跨学科和院系合作的外溢效应,打破人才培养特区的藩篱,培养本科拔尖人才并使其走向卓越。  相似文献   

9.
“人才矢量分析”是一种基于人才发展方向性分析的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分层、分类研究。以清华大学人才培养为案例,通过对毕业生调查分析,认为人才成长是一种具有生长优势的矢量。采用“人才矢量分析”揭示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方向,研究人才培养成长的规律,提出人才培养中要注意“方向选择、优势积累、创新突破”,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为例,总结拔尖创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从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出发,凝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并从实践和推广的角度总结经验,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进一步探索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荣誉学院是培养拔尖人才的一个重要模式,具有重课程、重研究、重指导、重活动等特点。荣誉学院实施"书院制"管理模式有利于提供专门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因此,要实施"书院制"管理模式,就需要建设"书院式"荣誉学院建筑群,实行集中住宿,继承和发展书院教育方法,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研讨学习空间,建设以"有灵魂的卓越"为目标的荣誉学院文化,倡导学生自主管理,形成全方位指导和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对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多年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不仅课程教学内容的程度比一般课程更深、更难、要求更高,而且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为主线,一届学生可以带上几年的模式,通过数学、经济学、计算机等学科交叉核心课程的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多角度、多维度的发现和思考问题,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培养拔尖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与诉求。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实践表明,荣誉学位制度具有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等优势,这些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为中国新时代本科生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现实启示与路径:统筹推进本科教育改革与拔尖人才培养,建立荣誉学位系统;严苛授予条件,扩大授予对象;提供个性化荣誉课程,完善培养方案;承认并保证荣誉学位含金量一致,成立第三方机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拔尖创新人才”一词频频出现,但人们对其意义并未达成一致的理解和认同。笔者以为拔尖创新人才意指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富于个性和突破的时代中,在各行各业那些试图通过变革来引领发展,从而为整个社会经济的顺利转型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精深的专业造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勇于批判和变革的勇气应作为其基本的素质特征。只有抛开人才培养的功利性,从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开始,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才能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15.
全面协同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工科大学全力推进协同创新,可以为科技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北京交通大学通过跨专业协同、校企协同、本研协同、师生协同、文理协同等方式,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对胡锦涛总书记"协同创新"理念的生动阐释。  相似文献   

16.
美国荣誉项目指的是为优秀本科生提供专门化、个性化的一项教育服务计划。美国开展荣誉项目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为美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拔尖人才,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通过介绍美国华盛顿大学荣誉项目的培养目标、选拔制度、课程设置、资源支持等具体实践经验,认为对中国开展的"拔尖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培养理念、管理体制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以此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优化。  相似文献   

17.
荣誉教育成为我国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借鉴美国荣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剖析选拔制度、培养模式、激励机制、文化活动和考核机制等成熟经验,针对我国"技能大赛拔尖人才"荣誉教育培养现状,提出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我国应用型高校培养"技能大赛拔尖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适应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以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必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鉴于大学的独特优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义不容辞的重任,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大学应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多样化、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以及搞好高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等方面深化改革,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9.
大学荣誉教育是美国制度化、等级化培养拔尖人才的主要方式。国内学者常将美国荣誉教育与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类比,以荣誉教育近年来的大发展启迪国内教育改革。本文梳理了荣誉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揭示其兴衰演变与美国社会文化的基本样态、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形势,以及美国大学面临的市场化挑战密切相联,指出表面的推广和繁荣并不能说明这类教育的成功,反而存在种种隐忧。我国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国家主导、学科本位、业绩中心等方面与美国荣誉教育的大学主导、个人本位、中产符号的特质具有鲜明的差异,而在平衡学术精英主义与大众利益诉求、直面招生竞争的劝诱等方面有着相似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科技高速发展,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培养不仅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更是造就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必要前提。在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中,往往一味强调填鸭式教学,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进入瓶颈。本文针对上述情况,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路径,以期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精、尖"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