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工艺流程设计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难点,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学科本质。教师应基于调研和教学实践,梳理学生在工艺流程设计类问题学习中的困惑,引导学生先明确工艺流程设计中蕴含的化学学科本质,再结合问题的本源性特点构建及应用思维模型主线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前一些小学科学课堂中的逆向教学实践还存在照搬照抄、浮于表面等现象。为了解决相关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本研究探索实践了“3+X”的逆向教学设计优化方案,即在“确定预期目标、选择评估证据、设计学习活动”三阶段基础上演变出“开放型、交流型、真实型、情感型”等X种操作变式,依据不同跨学科领域、不同课型、不同课堂评价的形式生成若干操作步骤及策略,通过逆向设计的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工程思维、计算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  相似文献   

3.
“探究”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体现的是教育的人本思想。“探究”要求课程学习要由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演示型教学向自主型教学和实践型教学转化,让学生在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研究中获得知识,使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然而,长期以来学校迫于“应试”的教学压力,已使学生养成了接受式的被动学习习惯,形成了知识学习寻找惟一性结论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4.
“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核心思路之一。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常常表现为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个“话题”,学生围绕中心话题去查阅资料,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去读、去想、去画、去写,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话题”的设计“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学中的“话题”,能唤起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维,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因此,“话题”的设计一定要准确、简炼,要提纲挈领。根据“话题”所涉及的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话题”可设计成如下类型:1.概括内容型此类型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也是当前化学探究式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针对“猜想与假设”的形成途径及其品质,从“猜想与假设”情感培养、方法指导、强化化学变化本质教学、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通过化学探究学习实践等方面,提出了中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课题”型习题是一种能让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的练习。它主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诱发创造性思维。习题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必须用新课程理念审视新教材中课后习题设计的思想形式,灵活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分解课后习题的量和难度,适当的布置课后的练习。教师还应该根据课程需要自己设计、编制一些“课题”型习题,从而使课堂教学这棵大树更加繁茂,枝叶葱茏。“课题”型习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相似文献   

7.
“问题情境”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新课程理念提倡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至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课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落实好工程、技术教育,自觉融入数学思维,对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STEM理念就是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融合在一起,倡导跨学科融合的理念。“4D课堂”教学范式是指在教学中根据STEM教育的原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规律性、易操作的教学方案,按照“发现(Discover)—设计(Design)—行动(Do)—展示(Display)”“4D课堂”教学范式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引领,去聚焦发现问题或现象,然后由学生动脑设计、动手制作,展开行动探究、展示汇报分享等,将一系列外显活动内化为高阶思维活动,不断激发学生新的高阶认知,达到整合学科理论和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复习课是通过再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和完善认识结构、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强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课型。本文分析了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小学语文教学要达到突出学生语言实践,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这一目的,实施“主体教育”势在必行。“主体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主体精神,它强调真正赋予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发展其个性与想象力,拓宽创造思维,从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创造性地发展。笔者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尝试了一种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亲身探求知识的…  相似文献   

11.
“元认知”与数学教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事物的复杂性与认知的曲折性决定了数学 思维的艰难和反复,也决定了数学思维的过程必须有元认知的参与。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元认知有利于贯彻“二主方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元认知在数学思维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形式是反思,是否承认和致力于强化学生的元认知是新旧数学教育观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2.
<正>“大问题”又称为“核心问题”,是指具有引领作用的中心问题。教学中设计好的“大问题”,能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知识,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是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那么在教学中怎样设计“大问题”才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呢?一、在知识本质处设计“大问题”,激发深度参与  相似文献   

13.
“任务型”教学是当今世界较为先进的英语教学方法,它可以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任务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教学效果。它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在“任务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也必须依据“任务型”教学理念,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错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错误”,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 对症下药。通过“尝试错误”来增强学生对错误的“免疫力”, 提高学生的自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一、利用“错误”,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景,设置一些有一定思维价值,能激  相似文献   

15.
“模拟电子线路”是一门工程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因而具有不同于先修课程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应强化工程观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及结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三力课堂”中的数学概念教学,注重思维碰撞、强化数学思维,是促使学生形成高阶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用丰富的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在激发内驱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用思辨的方式创设概念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讨论质疑中培养沟通力;以高阶思维的层次设计概念定理的发现路径,层次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渗透“三力”素养,设计目标导向的问题串,深化学生对概念定理的运用,并通过结构明晰的思维导图梳理概念框架与应用范畴,提升学生的“三力”素养.  相似文献   

17.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当自身的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出现了不平衡或已有的知能储备不足,难以解决问题或思维过程出现“短路”而导致思维流受阻时,大多会以问题的形式向教师“求援”。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援助”并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难关,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是否得以维持,而且还关系到教学过程是否能顺利延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思维定势”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一个瓶颈。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反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我们要潜心钻研各种教学理论,分析学生由于“思维定势”造成错误的原因,寻求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真正消除“思维定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瞬时速度”的学习涉及到极限思维的应用,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一节。根据实际的教学,结合刚步入高一学生的学情和知识储备等内容对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得出学生对于极限思维学习的发展预期。为了达到新课标下培养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在“瞬时速度”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学情、知识储备、长远发展等方面,极限思维课程教学设计的安排应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匹配。让学生能直观感受极限思维,螺旋上升式地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20.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是极为有利的,是开发学生智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但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化学教学采用启发式好是好,可是学生基础差,脑子不开窍,化学知识主要靠记忆,只要讲清楚,学生会运用就可以了。“启而不发”,反而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还不如“满堂灌”省力,效果好。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化学教学中能不能搞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教师。“启而不发”的真正原因是教师“启不得法”,不能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诱因,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问题来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启而可发”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