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统编《道德与法治》坚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为实现这一课程目标,需要准确把握教材设计意图,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贯穿于每一主题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本文以卢老师"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为例,探索培育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一、精细研究学情,准确把握教学起点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  相似文献   

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新教材背景下,学科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在体现,包括学习理解力、实践应用力、创新迁移力三个能力层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之举就是在“大思政课”中提炼和萃取支持关键能力的因子,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系统构建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策略及整体框架,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治课是思政课的一种,是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和国家课程政策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落实.任课教师需以《关键课程》精神为指导,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地位,探究道德与法治核心统一体教学策略,发挥其引领性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可从历史沿革中确立道德与法治课的统领地位,从课程重要性认知中奠定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施基础,从核心统一...  相似文献   

4.
<正>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阻碍,尤其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面,不仅要把冗杂的知识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还要能够实际运用,考验的是综合能力。所以,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尤其要注意,在配合好老师的复习安排的基础上,要能够结合自身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为自己的复习做一个方向规划,要找到适用于自己的复习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复习,提升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5.
郭煜文 《家长》2023,(22):130-132
<正>德智体美劳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劳动素养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德育培养、身体健康和审美塑造都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当下,年轻群体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不尊重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劳动教育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将劳动教育和多学科进行深度融合,以促进劳动教育的全方位推进,是一线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围绕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教学评一体化的定义、目标和原则进行分析,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教学评价策略,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情境式评价、任务式评价等,旨在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的目标。同时,通过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具体实践,探索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评价策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课程的参与度,有效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的形成,对于进一步推动教学评价改革和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德与法治是培养中小学生思想品德与法治素养的一门基础性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从学科单科教学到各科整体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到培养学生素养、教师单向教育输出到学生与教师互动共享转变。  相似文献   

8.
赵宏武 《天津教育》2021,(8):127-129
随着社会发展,人才教育培养正面临越来越苛刻的要求。道德与法治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单纯的理论教学已无法满足现代人才培养要求,必须强化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本文分析了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构建的意义以及当前构建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关构建与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9.
徐玥 《辽宁教育》2021,(9):44-48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们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手段.劳动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阵地和引导,二者的结合不仅发挥了课程主渠道功能,也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树立了正确...  相似文献   

10.
谢小文 《教育艺术》2021,(4):55-55,57
伴随全新教学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深入,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化教学的润色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变得更加灵活,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社会生活化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究和感悟社会、自然、事件等生活化内容的学习,在深层次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与智慧的交流,从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与标准,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能力,推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之一。如何能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的相关知识,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就成了大家都关注的问题了。本文在基于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同学们的中考复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夯实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2.
周庆莲 《学苑教育》2023,(2):57-58+61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入自主学习机制,其适合性更高。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高度契合,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愿,教师要深潜教材之中,对教法和学法展开深入研究,推出更多适合的学习任务,设计实践性学习活动,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驱动,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务驱动、情境引领、活动组织、训练设计,教师从不同角度展开调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非常重要,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关系着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现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而体验式教学在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将很大程度上提高中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王丽 《江苏教育》2022,(51):55-57
在日常教学中,依然存在为实现教学目标不断创设情境,割裂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忽视学生成长需要的碎片化教学方式。克服碎片化教学弊端,需要我们从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立足学生主体,发挥学科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充分挖掘教学素材的教育意义,在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等方面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在探究、体验和思辨的过程中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全面分析、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理性选择,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沟通知与行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正>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后,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在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同时,其他课程、  相似文献   

16.
颜建冰 《天津教育》2023,(32):29-31
<正>法治建设是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法治教育更是国民教育的重要一环。初中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对其进行法治教育,培养其法治意识对其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聚焦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分析了当前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素质教育工作逐渐推进,小学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学生人格塑造和品德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虽然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但其本质上仍属于抽象化理论,而小学生逻辑思维不够严谨,对学科知识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教师根据这一特点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法治教育融合起来,能够加深学生印象,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教材。基于此,提出具体教学中课堂法治教育渗透策略,为有关教学活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2022年上半年,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其中《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实施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即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这是在原来三维教学目标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针对性的调整,以落实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文章结合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其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尝试从提升教师素质、教材资源运用、课堂教学优化、评价模式引导、实践活动锻炼以及巧用网络资源等途径落实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有效提升学科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师博览》2020,(9):84-86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是给初中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全面推广的教育背景下,力求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过去,道德与法治一直作为一门副科存在,师生的重视严重不足。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各位教师一定要加快教学改革,探索出一套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通过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具备更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学会遵纪守法,善于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的 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对学生日后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影响深 远。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等方面的独立意识开始 增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形成。为了帮助学生 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师应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教 学方法,确保初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 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