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述四个案例体现了教师面对教学意外的四种反应方式:案例一体现的是技术层面的教师面对教学意外的细微处的教学技巧;案例二体现的是态度层面的教师直面教学意外的实事求是的真实态度;案例三体现的是情感层面的教师面对教学意外对学生主体性的体会与尊重;案例四体现的是价值取向层面的教师面对教学意外对课堂的整体驾驭能力与把握水平。  相似文献   

2.
校本研修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能力生成的有效路径.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校本研修在教师能力生成中的作用,校本研修要回归教育实践,明确“为了教师的教学实践”、“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和“基于教师的教学实践”的价值取向;要构建以问题为基础的自主学习、以案例为支撑的情景学习和以群体为基础的合作学习等教师经验生成的实践模式;要对教师生成的经验进行“正向”解读,发掘教师在知、情、意等方面的价值,建构起教师自己的教育理论;要通过系统反思,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活动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要通过“行为跟进”以知导行,引领教师“举一反三”,养成教师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3.
学生精神成长的标志是价值成长。价值引领是国家意识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思政课的灵魂和核心,也是政治教师主导作用的鲜明特征。政治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必须高举价值引领大旗,优化价值引领策略。精心备课,夯实理论功底;以生为本,领悟正确价值;激浊扬清,提高思想认同;知行合一,提升实践能力。通过价值引领的大单元教学促进学生的德性完善,“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相似文献   

4.
实施新课程以来,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可喜的、根本性的变革,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失误,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浮肿病与多动症”。“浮肿病”主要表现为:由于过分强调自读感悟,造成语文最基本、最常用的学习方法——思考理解的丢失;由于片面理解感悟的多元化,造成文本基本的价值取向的丢失;由于过分追求活动的表面热闹,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丢失;由于片面追求学科的沟通与融合,造成语文本体的丢失。“多动症”可以简述为:缺少静思的“动”——浅;游离目标的“动”——虚;预先演练的“动”——假;不加规范的“动”——乱。这些“失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找到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廖君 《湖北教育》2005,(7):11-12
“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些新的理念无疑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此同时,一个新的名字——动态生成,也悄悄地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它告诉每一位老师: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形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从教材的忠实信徒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也需要我们教师以智启智,以情唤情,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让课堂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尽显精彩。  相似文献   

6.
教育家精神能引领教师成长,为教师高质量发展赋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精神需要理论表明,人的卓越成长与自我价值实现是其高阶的精神需求。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提升,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获得高阶精神需求的满足。教育家精神与教师成长的终极目标契合、价值取向一致,与其职业实践路径同向。教育家精神通过对教师的信念引领、道德磨砺、学识涵养以及仁爱唤醒,为教师成长与发展走向最佳境界领航。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成长的实现路径是: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思政课程建设,拓宽教师信念格局;以教育家精神标定教师道德准线,提升师德“公信度”;以教育家精神升华教师教学诗意生命感,丰富教师育人智识;以教育家精神重构教师成长“微环境”,“爱”润教师成长。  相似文献   

7.
好课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评价尺度也已走向多元——新“课标”是尺度,学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动态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也是一个潜在的尺度。那么,透过这些表象的“尺度”,新课程理念关照下的语文课堂是否还应该具备某些本质性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余小刚 《四川教育》2012,(10):35-37
对好课标准的探究,我们把希望寄托于教育专家与一线名师。教育专家试图从教学论角度.为好课做出一个价值判断,以期给一线教师一些方向引领。而一线名师则大多从自己的授课经验出发。以教学论映照,试图给出一个好课的标准。无疑名家对好课的论述,对我们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鲍春萍 《化学教与学》2010,(6):14-15,37
本文通过笔者1998年和2008年这十年间两次“物质的量”的教学引入案例的不同剖析了作为教师个人前后教育思想、理念的差异,反映了新教材、新课程的改革,对一线教师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行为的转变等等。  相似文献   

10.
教学文化实质上是教学过程中即“教”“学”双方互动过程中所确立的价值观,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大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教学文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新时代大学教学文化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根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方向引领,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具有鲜明的理想性、创新性、特色性和实践性等时代特征。新工科和新文科融合,实际上是大学教学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武汉工程大学“化育天工”的教学文化品牌,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趋势。  相似文献   

11.
案例教学强调呈现真实情景案例,基于教师的专业分析,引导学生专业能力提升。高师院校作为培养“准教师”的主要场所,运用案例教学能更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对高师院校案例教学的内涵、案例编写的线索来源、案例教学的反思等进行探讨,并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论中的“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为例,从呈现案例事实、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班级讲授、案例分析等方面,探讨案例教学在高师院校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征稿启事     
《小学数学教育》2013,(1):23-23
《小学数学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是面向全国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等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学术期刊。本刊开设的“好课多磨”、“课例评介”、“案例透视”、“教学频道”等栏目,欢迎数学教育专家、教研员、教师撰写稿件。“好课多磨”通过讲述磨课的经历与感悟,把一节好课形成的过程呈现出来,让广大读者了解“...  相似文献   

13.
案例教学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案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案例教学是讨论对话取向的而非灌输“独白”取向的。第二,案例教学是集体合作取向的而非个体“单干”取向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融入学生群体中,学生也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松散的独来独往的学习习惯,自觉自愿地逐步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会相互交流、获取与奉。第三,案例教学是批判反思取向的而非结论教条取向的。案例教学的特点@张新平  相似文献   

14.
“新基础教育”在努力读懂教师。叶澜老师曾经说:她一直在努力理解教师,读懂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东西。——李家成《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对“新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体悟》1999年9月,我校作为“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发展性实验校加入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实践中;2004年9月,我校被确定为“‘新基础教育’生命·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回顾几年参与“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走过的路,我们深深感受到校长读懂教师的重要意义。正是在读懂教师的过程中,我们的学校才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为什么要读懂教师?1.为了让教师读懂学生。让教师学会掌握学生…  相似文献   

15.
话语     
《天津教育》2009,(12):3-3
好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汲取营养,要学会做“第三种境界”的教师。——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告诫青年教师,当教师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将教书当作一项工作,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按流程完成工作、领取工资;第二种境界,热爱工作,善于吸收新鲜元素,但过多关注自己,上课教书更多“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第三种境界,热爱工作和学生,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石晓健 《江苏教育》2023,(29):86-87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等新要求。历史学科大概念是课程内容结构化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历史史实的学习形成的历史认识。历史学科大概念本身是有价值态度和价值取向的,贯通着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7.
一节好课是不断打磨、优化而形成的,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将每一节课都上成优质课。通过前后试课对比,提炼基于价值引领、真实体验和预设追问等促进教学改进的策略,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不断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雷鸣(《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主编)李家清老师对该节示范课做了精彩而独到的点评,在此我想就这节课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对一节好课的几点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第一,一节好课要有正确的价值引领。有些教师举的案例不错,但体现的教育价值会有偏差。很多教师问笔者"价值在哪里体现?"举例来说明:上个月笔者在河  相似文献   

19.
陈伟国 《职教论坛》2006,(2S):20-22
发展观是系统科学中一个渗透着人类价值取向的概念。在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首先必须明确其中的“人”主要应指参与教育教学双边活动的实践主体一一教师和学生。在当前高职教育实践中,源于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导致人们对高职师生的评价方面存在不少误区,背离了“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主要表现为偏重以学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机制.视高职生为“低素质”学生;崇尚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扭曲“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20.
周凯悦 《英语教师》2023,(17):164-167+175
分析初中英语情境教学的“三化”现象,提出Emotional、Effective、Enjoyable、Explore的“4E”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实例,探索大单元视域下初中英语情境教学的策略,即单元引领,情境统一;真实情境,身临其境;以情入境,情境交融;多维探究,以境促思。反思情境教学的效果,发现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深层思考,还有利于教师摆脱传统的教学困境,而且学生对情境教学非常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