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月 《东南传播》2022,(2):128-131
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造成了集体记忆素材库内容的急速膨胀和空前离散,极大地冲击了集体记忆建构的传统机制。在记忆符号与物质残片消失之前,美食短视频作为味觉记忆的集体表征,按照“集体记忆的形成—集体记忆的保存和传承—集体记忆的传播与结晶”的路径,在互联网场域中建构记忆之场,通过视听符号将味觉记忆转化为短视频影像,在时间维度上通过家庭记忆、传统节日等仪式保存和传承城市集体记忆,在空间维度上建构城市群体成员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2.
张潇  张杰 《东南传播》2023,(10):115-118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视角,通过对“汶川大地震”相关文本和用户节点进行网络建构,发现灾难事件的媒介记忆主要呈现出以主流媒体为中心,各领域意见领袖为桥梁,个体用户为边缘的实践网络;以国家话语为中心,多元化观点共现的内容网络。其中,主流媒体通过双重路径主导灾难叙事,网络圈层起到“官方”与“民间”话语之间的中介作用,个体用户则进行着个体的数字化记忆实践,最终影响着集体记忆的形成、激活和刻写效果。  相似文献   

3.
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稳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中央企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组织,加强关于“企业史”的集体记忆建构有助于央企宣传工作的高效开展。企业报是央企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主要通过“强调企业史‘高光时刻’”“整合个体叙事与记忆框架”“持续且稳定地输出内容”进行集体记忆实践。同时,企业报的集体记忆建构功能在当前媒介环境下面临冲击与挑战,亟需在未来发展中做出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4.
凯瑞以类喻的方式诉说传播即仪式的本质,所以仪式感是塑造认同的关键。现实场域的观影与网络空间的观影构筑着电影的生态空间,观影是一种集体参与式的仪式。个体沉浸于现实虚构的环境中获得体验感,并通过参与、共享逐渐形成一种共识性信仰。研究发现,塑造华莱坞概念的想象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培植一种集体仪式感,以此来建构华莱坞概念的权威性与神圣性。观影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是一种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过程。但现状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知晓并未与华莱坞共同体联结在一起,个体认同的危机感是存在的。培植华莱坞共同体的集体仪式需要现实场域与网络空间的双向联动,集体仪式离不开媒介事件的塑造,以竞赛、征服、加冕的共识性媒介事件来建构华莱坞共同体的权威性,不失为一种塑造认同的关键方式。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2,(4)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标语在城乡基层疫情防控宣传、治理中被广泛使用。防疫标语与网络流行语深度融合,实现主流话语的社会化表达,通过网络群体传播获得超越时空限制的影响力。防疫标语以情感共振构建社会认同,这种话语模式通过对个体情感、行为的具体化演绎和对伦理关系的故事化表演,表征出疫情防控措施倡导的新社会规范,避免了因行政命令的生硬给民众带来接受压力,也通过情绪情感体验驱动了人们的行动力。“硬核”防疫标语对劝诫警示的粗犷化展现,是乡村政权等基层治理主体的权力话语生产,其强指令性色彩体现治理主体履行防疫责任的坚决态度和决绝做法。标语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基层治理中发挥了较平时更为重要的作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更新基层社会动员方式,化解官方话语困境,应探索完善标语在社会治理中的话语生产和传播途径,以实现官民话语融合和“两个舆论场”良性互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视角,透视档案馆集体记忆建构的角色定位、行动策略与未来向度,既有利于促进档案记忆观的落地,又有利于优化相关主体行为实践。基于对武汉市区档案馆疫情防控档案管理案例的研究,发现档案馆在集体记忆建构中充当“本源性记忆素材的‘归集器’”与“全域性记忆图景的‘勾绘者’”角色,并运用了“‘全局性’谋划”“‘双面向’归集”“‘纳入型’叙事”等策略。在面向未来的实践向度方面,档案馆应当:秉持大资源观,体察社会刻写的“记忆微光”;深化数字赋能,捕获网络空间的“原生资源”;提升可通达性,丰富集体记忆的“呈现样态”。  相似文献   

7.
对记忆的调用实质是一个权力问题,因此记忆也是网络抗争中不容忽视的因素.本文探讨记忆对网络抗争行动的影响,研究发现记忆可以通过对话语机会的形塑来推动网络抗争发展.首先,网络抗争的前提是获得可见性,抗争行动者可以通过对个体记忆的唤醒来"制造新闻"获得可见性;其次,要实现话语机会的扩张,抗争行动者可以利用集体记忆的建构性来划清群体界限获得群体认同进而实现情感动员,促进公众产生更多共鸣;再次,为了避免抗争被遣散,抗争行动者需要通过对社会记忆的再现来保障抗争的合法性.通过记忆来形塑话语机会是网络抗争的重要手段,但为了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社会心态的恶化,需要对偏颇记忆的构建及时进行规制和引导.  相似文献   

8.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历史文献纪录片成为了贮存社会集体记忆的重要“电子档案”。文献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借助翔实史料和拍摄素材,全面回顾战争历程,全景式还原历史原貌,以历史文献纪录片的方式进行记忆建构;通过多维角度呈现个体记忆、发掘资料建构全景记忆、连接当下构筑文化记忆等方式,全方位建构了抗美援朝战争生动而厚重的记忆图景,有助于完善集体记忆、唤醒时代精神、建构民族认同,并为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7,(3):2-7
媒介话语深刻地影响着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通过对13份大众报刊近三年有关西北地区多民族的624篇新闻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本文发现,媒介话语在隐喻、范例、流行语、描述四个维度建构了"民族团结"的报道框架,并表现出强化多民族文化共通性、淡化民族差异性的特征。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媒介动员中还需创新隐喻话语,增强心理劝服;拓展符号话语,建构集体记忆;增加隐性权力话语,形成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谢欣 《东南传播》2023,(1):56-58
本文以意动叙述为理论视角,对2018年以来《人民日报》中奋斗型“幸福”话语的媒介动员方式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作为一种意动叙述,奋斗型的媒介“幸福”话语首先在自身新闻属性的指引下,通过对经验事实的报道为广大读者构筑了有关幸福的美好愿景,并激励他们为之努力奋斗;其次,该话语还通过真诚对话与主体唤询等方式分别对普通群众和党政干部群体实施了不同的意动性建构策略。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政治话语运作的现实性与延续性,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媒介动员中进行价值引导的最好证明。  相似文献   

11.
何子佩 《东南传播》2024,(2):148-150
探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具有优秀示范意义的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对“双奥之城”的媒介记忆建构策略及意义生产,以挖掘主流媒体对“双奥之城”记忆建构的典型策略及体育赛事记忆建构的策略创新。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通过筛选“竞赛—工作—生活”三场域日常记忆、递进式叙事框架及平凡人叙事视角、重大灾难社会语境及奥林匹克文化语境移用的策略建构“双奥之城”记忆,通过媒介记忆这一中介,再生产出“城”之立体感、“奥”之纵深感以及“国”之自豪感。  相似文献   

12.
岳璐  郭飞扬 《传媒观察》2023,(11):89-97
近两年,社交媒体平台刮起了一股“精致露营”风,美图打卡、精致器具、乡野氛围等仪式感的打造与凸显,备受年轻人喜爱,也让社交媒体上的露营记忆发生了转变与拓展,强调野外探险与艰苦求生的早期风格不再是露营记忆的唯一表征。在记忆理论的视角之下,社交媒体的新露营潮以唤醒个人记忆的刻写为起点,以共享与协作的形式对集体记忆文本进行重塑,并在平台的强大算法助力下实现了对露营记忆的数字化整合。具体来看,露营的社交媒体记忆实践通过符号化表达、空间化建构以及媒介化展演得以展开。露营记忆的生产与建构还存在一定的记忆失真、失焦等问题,这源自社交媒体记忆生产中话语权的伪赋权趋势与主导权的争夺乱象。  相似文献   

13.
文章立足于媒介记忆对社会的建构性作用,以党史纪录片为考察对象,在媒介记忆作为总体关系的认知前提下,分别就媒介记忆的形塑模式、底层逻辑与话语实践三个维度,对党史纪录片中的媒介记忆实践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再现模式、沉浸模式、口述模式是党史纪录片媒介记忆形塑的三种基本模式,而情感介入则是党史纪录片媒介记忆建构的底层逻辑。党史纪录片媒介记忆的形塑建立在社会话语实践的基础之上,以影像化纪实的手法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完成了关于记忆框架的锚定与认同,并最终依据党史纪录片的媒介记忆凝聚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14.
记忆研究是一个不具备特定范式、无中心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之间相互过渡交织,而媒介记忆作为媒介和记忆交叉的概念,被视为记录、建构和互动的记忆实践过程.对过去纪念得越多,思考和研究反而越少.鉴于此,文章对媒介记忆下视角个人与集体的追忆、失忆进行反思与批判:其一,记忆成为常态,失忆成为例外,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出现之间的冲突、融合,使弗洛伊德提出的虚假记忆综合症由生理延伸到媒介记忆领域,个体面临失去主体性的风险,而数字技术加剧了媒介记忆真实性与持久性的危机.其二,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南方与北方的区隔进一步构建和强化集体边界,话语权力的不对等加剧了中心与边缘的分立,造成媒介记忆的伪全球化现实.  相似文献   

15.
许娟 《东南传播》2022,(3):53-56
论文运用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理论,剖析了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纪录片栏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记忆的媒介建构。论文分析电视媒介对记忆的呈现、唤醒与重构功能,使《国家记忆》建构了具有政治文化属性的、为集体共享的国家记忆。栏目借助符号表征,从历史维度搭建了集体记忆的国家框架,采用重现、缝合和互动的话语策略将不同的政治文化记忆弥合,构建了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在国家记忆的建构过程中,受众又透过对国家记忆的确认、补充和传播加深了记忆的内在建构。  相似文献   

16.
乡村短视频通过对人物符号、场景符号、道具符号的建构,将乡土记忆转化为媒介记忆,完成对理想化田园的多维度刻画,勾勒出“乡音、乡情、乡土”交相辉映的理想图景,构建出独属于自己的叙事体系与话语指向,即远离工业化、逃离城市焦虑、回归质朴田园的生活面貌。观看者的乡土记忆在观看的过程中被唤询,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产生重合,并且在观看与阐释的行为缝隙之中,关于乡土的情感与幻想被延宕与传续。  相似文献   

17.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文化综艺节目创新表达的内核,决定了文化综艺节目的思想境界和价值旨趣。同时文化综艺节目在故事和话语层面实现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导思想的逻辑建构,并通过“身体共在”“情感能量”“集体记忆”等互动仪式链要素的表达,发挥理想道德的能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果。因此,文化综艺节目必须深入挖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提高互动仪式的稳固性和无限性,注重文化自信和原创意识,从而达到创新创优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李轶南  庄宇宁 《编辑之友》2022,(12):29-35+42
书店既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必不可少的文化景观,也是个体应对社会生产、生活压力的庇护场所。面对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革新和网络书店的崛起,文章从空间生产与符号消费理论出发,运用基于先锋书店网络文本数据的定量研究与参与式观察的定性分析方法,解读书店的空间生产机制,探索书店空间的符号建构路径:以“向内转”视角看,书店通过景观符号、物象符号、行为符号的融合创新,营造诗意化、人文化、生活化的消费空间;以“向外转”视角看,从消费者的身份认同、“异托邦”的精神关切、空间议题的普世价值三方面呈现书店本身的符号化过程,彰显空间具身性、仪式化与注重辐射传播的文化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将传播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新时代推动传播实践发展的重要命题。疫情防控中“硬核”宣传标语作为抗疫的重要工具,内含鲜明的运动式治理特色。通过搭建运动式治理的“主体—工具—过程—逻辑”四维分析框架,本文分析了疫情中“硬核”宣传标语“理念—方式—效能—规则”四大传播特征,进而论证了其在提升治理动员力、治理精准化、治理集约度和治理和谐性等四个方面的治理效能,以期为传播和治理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延安时期,为应对高文盲率导致的传播困境,在中共中央文艺政策的支持下,漫画界文艺工作者奔赴被誉为革命圣地的延安,新闻漫画作为重要的宣传喉舌由此发展起来,并迅速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和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在《新中华报》出版的380期上共刊登漫画227幅,这些漫画主要以“民族”“人民”“劳动”和“学习”为关键词建构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话语,并在此过程中呈现出通俗化、极具评议性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从而起到了促进抗战动员、提升民众文化水平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随着革命话语向改革话语的转型,媒体使用漫画建构改革话语时应更加重视真实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通俗化和评议性相统一以及艺术性与多元化相配合,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