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元一九三○年,二十出头的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第二期发表了《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当中国的数学泰斗熊庆来了解到作者只是一个念过初中的小店员时,说;“真不简单,真不简单,应当请他到清华来,”于是,华罗庚当了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助理员兼旁听生。 华罗庚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攻下了数学专业的全部课程,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远远超出大学毕业生的水准。华罗庚一次寄出三篇论文,全都在国外刊物上发表了,这在当时的清华是创历史纪录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数学史上,熊庆来“慧眼识英才”,破格推荐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被传为佳话,但很少人知道,首先从上海《科学》杂志上发现这位“英才”并荐之于熊庆来(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却是当时清华的另一位别具“慧眼”的数学教授——杨武之先生。1934年夏,华罗庚在给刚从德国返沪的武之先生的信中说:“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乃杨师也,”于此可知华罗庚对杨先生的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3.
华罗庚,1910年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小时候贪玩,上学后,成绩也不突出,甚至还要补考才能过关。到了初中二年级,“浪子”终于回头了,华罗庚的学习成绩一下子就蹿到了前面,成为尖子生。有时数学考试题出简单了,老师就让华罗庚上街玩去,不让他答题。华罗庚被认为是天才,而天才往往少不了怪癖,得不到他人的理解。有一次,国文老师把胡适的《尝试集》交给华罗庚看,叮嘱他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刚翻看了《序诗》就不愿再看了,只在作业本上写了一行话:“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老师的批语是:“懒人懒语。”其实,称华罗庚为“懒人”倒没冤枉他…  相似文献   

4.
《特区教育》2014,(9):F0002-F0002
TT狗是谁?它是一只爱幻想的小狗,也是我们《特区教育·小学生》杂志新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5.
从去年开始.坛上“骂”风劲吹。《十作家批判书》的热炒热卖、“二余(余杰、余秋雨)之争”的是是非非及“金(金庸)王(王朔)之战”的恩恩怨怨.使本来冷清的坛变得扑朔迷离、硝烟弥漫。有“骂”声称“逮谁灭谁”,“逮谁”自然大有“学问”——据说谁名气大逮谁。鲁迅名大,自然就成为某些人要“灭”的对象。去年年底,《芙蓉》杂志推出了一篇出自一位学博士之手的“奇”:《为20世纪中国学写一份悼词》(以下简称《悼词》)。这位学博士从作家和作品两个方面.对20世纪中国学进行了全  相似文献   

6.
你想参加“华罗庚金杯赛”吗?你想使你的学生在金杯赛中夺取桂冠吗?请你读读《华罗庚金杯赛专题辅导》吧!本书是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裘中沪副主任与中国科技大学常庚哲教授等编写的。是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竞赛辅导丛书》之一。世界著名的大教学家陈省身教授为这套丛书题字:“努力前进,攀登科学高峰”。《华罗庚金杯赛专题辅导》是按专题形式编写的。书中包括“速算与巧算”、“奇  相似文献   

7.
去年春节,我家迎来了一位陌生客人.经我女儿介绍,原来她是《初中生》创刊不久时的老读者,名叫莫若,原邵阳市一中学生.莫若深情地对我说:“我是读着《初中生》长大的.当年,我们只有这么一本杂志.每个月我们等啊,盼啊,《初中生》一到,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把每道思考题做完.然后又得等啊,盼啊!这样,我们学到了不少课本以外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维.我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实在得益于《初中生》这位好老师.” 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在《初中生》创刊号上勉励小读者“多学多思”,炼就知识和能力的“点金术”.  相似文献   

8.
叶永烈的《首先要做“马”》原载1980年6月5日《中国青年报》,后收入吉林人民出版社《杂文》。文章以马喻人,议论风发。短小精悍,发人深思。一.借题发挥,层层深入。“首先要做“马”这个题目,是作者从华罗庚教授的谈话中“借”来的,所以文章第  相似文献   

9.
我国教育家、世界文学名著《神曲》中文译者王维克,一九○○年生于江苏金坛县,一九五二年四月四日病逝于故乡。他是华罗庚的老师。王维克在金坛县中学时,曾担任过华罗庚所在班级的数学课。那时,华罗庚才十三、四岁。王维克先生发现华罗庚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涂了又改,解题十分独特别致,就经常关心他,引导他认真学习。王维克经常借一些书籍和杂志给华罗庚看,华罗庚也常登门求教。一天,王维克正在书  相似文献   

10.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写的《统筹方法》原稿中有一句:“哪一种办法省时间,谁都能一限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因为后二种办法都‘窝了工’。”此句修改后.变成“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有的同学说,“二种”不就是”两种”,干嘛要改?我们也常见报刊上有“关于……的二个疑问”,“关于…  相似文献   

11.
严正声明     
《中学生数理化》杂志是由华罗庚先生亲笔题名的著名金奖理科杂志,以贴近教学,办刊严谨,含金量高著称,发行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近期发现一些机构和个人以《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的名义面向全国中学教育工作者有偿征集论文,  相似文献   

12.
1930年的一天,江苏金坛的一个小杂货店里。一个记账员模样的青年在昏暗的油灯下激动地打开上海寄来的新一期《科学》杂志,看到了发表在上面的那篇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论文,也看到了印在上面的自己的名字——华罗庚。他还没想到,他第一次发表的论文,会对他的命运产生何等重要的影响。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也注意到了这篇文章,很是欣赏,但他和同事都不知道这个华罗庚是何方神圣。经多方打听,才知道是一位只念过初中的失学青年。熊庆来惊奇不已,随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就这样,…  相似文献   

13.
38年前诞生的《十万个为什么》初版本,就曾倾注老一辈科学家的心血。在第一批编纂者名单中,有着李四光、茅以升、华罗庚、竺可桢、张作人、苏步青、张钰哲等人的名字。那是新中国最负盛名的一批学界泰斗啊!谁能估量老科学家们当年这一举动的意义?若干年后,一位科学家满怀深情地说:“在新中国历史上,一套普通的科普丛书能够伴随几代人成长的,怕只有这套《十万个为什么》了。”  相似文献   

14.
偶翻旧杂志,发现华罗庚教授在他的《学好祖国语文十分重要——复吕叔湘同志的一封信》(见《中学语文教学》1980年第8期)中,曾对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5.
一、“谁之永号”的“之”《诗经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中的“之”字,有人认为是语助词表反诘语气(如蒋文甫《诗经选译》);有人认为这个“之”字是对“谁”起强调作用,无实在意义(如天津圹沽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课本古代诗文译注》);有人译“谁之永号”为“有了安身之处谁复痛哭长吟!”“之”字未注(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中学课本注这个“之”字为“尚”“还”,可是有人说“这是明显的错误,”(如程希岚《古汉语语法概  相似文献   

16.
杨俪群  方青青 《小学生时代》2020,(1):F0002-F0002
“小眼看世界”“大嘴训练营”“娱乐无极限”……这些可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了。若要问我为什么?因为我们和《小学生时代•大嘴英语》杂志是老朋友了!不过,大家做梦也没有想到,每月在杂志上看到的名字,今天居然可以见到真人!猜猜是谁来了呢?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读了《读者》这本杂志中的《你死了谁会哭?》一文,有很深的感触。文章记叙了“我”、妈妈和奶奶在上山去挖番薯的路上,看见有人出殡,前后左右围着许多人,他们都失声痛哭,一把鼻涕一把泪,那场面非常感人。奶奶说:“这人生前一定做了许多好事,要不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为他送行呢?”当时奶奶还说了许多话,“我”只记得一句话:“你死了谁会哭?”  相似文献   

18.
57岁的武汉中学高三语文教师刘守琪,在执教近四十年的今天,接连两次被学生公开“弹劾”,迫使刘老师“下课”……在媒体吵得沸沸扬扬之后,2005年 12月的《语文学习》杂志上,刊发了江苏无锡一中梁国祥老师题为《谁的报应谁的悲哀》的文章,称刘老  相似文献   

19.
贾谊《过秦论》中的“谁何”一词,据《中华活叶文选》张世禄注:“陈利兵而谁何——(在险要的地方)设置驻军盘查来往的人是干什么的。谁何,呵问是谁。”管汀在他的《材料、考证和古典文学研究》一文中也说:“‘谁何’二字,本是指巡逻者对行人呵责、诘问的意思。”(见《文学遗产》一九八三年第一期)高中语文从八二年以来出版的课本里,也改注为:“[而谁何]呵问他是谁,  相似文献   

20.
三言两语     
台湾作家张里生日感言 多读山川,向远古探险;少说废话,从现在开始。 ——《中国青年》 不迷信天才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白发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 ——华罗庚·《科学新闻周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