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0年代前期,围绕农业合作化问题,党和国家的领导层中曾发生过三次争论,即1951年围绕山西发展农业互助合作社的毛、刘之争;1953年围绕纠正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急躁冒进倾向的毛、邓之争;1955年夏围绕农村合作化发展速度问题的第二次毛、邓之争。争论的结局是稳步前进的意见受到批评和否定,急于求成的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结局,包括形成这种结局的方式方法,对党和国家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步伐一再加快,带动了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的猛烈加快,脱离了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开建国后“左”倾错误之先河,并给党内的政治生活投下了阴影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道德和行为方式转换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和行为方式的转换是中国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本文基于对20世纪20年代的一些相关调查问卷的分析为主探讨其时中国人道德和行为方式的一般状况,论证了有限进步与普遍滞后之间的矛盾状态,并揭示了其城乡差别以及典型的过渡性特征,反映了中国人现代化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后,为推行地方自治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开始致力于基层警政的建设。国民政府颁布了相应的法令法规对基层警察建制作了规定,以期实现国家对基层的有效控制。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事权不统一、经费严重匮乏、缺乏训练有素的员警、传统治安力量与现代警察间的冲突等原因,使国民政府的基层警政建设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一段光辉的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正直、廉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其主要特点有: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的主人翁意识;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世界观;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继续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优良传统;崇尚统一、服从的心理;20世纪50年代末急于求成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教育界有过一场关于留学教育问题的争论。争论由弹劾清华学制对留学美国学生的遴选公平问题引起。争论的焦点是:中国是否应该继续派送留学生及留学教育的国别选择问题。争论的实质是:留学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助力还是阻力?造成留学教育问题的原因是社会的还是个人的?争论目的是:探索中国留学教育的方向与道路。争论的结果是:留学教育的宗旨、方向和政策发生了变化,留学教育因此得以改进。争论提供的历史借鉴是:留学教育与国内教育的关系问题以及留学生归国的教育价值与教育服务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是当代留学教育研究的重大命题,需要我们做出时代的回答。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地区,严重影响着沿淮农业的生产发展.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淮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分析研究,对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益与不足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仅是一个单位或一个国家生存、发展、振兴的需要和标志,而且是道德主体自己健康生存、全面发展、成就事业、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和标志。道德的基本定位应该是人(主体)通过行为(实践)而显现和确证的一种品性,道德的本质属性是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和行为的自主自觉性,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升主体的道德品性。道德品性的养成主要有三个方面和环节:努力学习,提高道德智慧;经常自省,增强道德信念;重在实践,操守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关于党内道德建设的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共产主义道德的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热爱祖国的思想;集体主义思想;艰苦奋斗的思想;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的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认真研究邓小平关于党内道德建设的思想,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相对快速的发展,大学生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其就业形势却不甚乐观。“毕业即是失业”,使这一问题成为时人关注的一个焦点。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政治未上轨道,经济凋敞,高等教育畸形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大学生本身素质欠缺等等。研究这一现象对于我们重新审视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年代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之前中国音乐的发展已经接近谷底,几近转型,而后,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兴起又为中国音乐的发展输入了新鲜的血液,20年代的音乐焕然一新,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欣欣向荣。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了两次包产到户,这是广大群众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导,但这种探索在当时却引起了争论,并遭到了禁止。回顾这两次包产到户的产生及由引起争论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这两次包产到户遭受禁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党的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在生产关系变革上急于过渡,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道德建设中的制度问题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重要的是要加强制度建设。道德建设要求制度建设的政治、经济目标与伦理道德目标相统一;道德建设要求尽可能使道德规范成为一种可操作的“制度”,有效强化惩恶扬善机制;道德建设要求在制度建设上与利益挂钩,促使社会成员有正确的道德取向。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末,绥远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严重旱灾,灾民人数占当时人口的70%以上。在政府和社会救助力度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度过饥荒,灾民们采取了不同的自救措施。一般来说,最困难的民户只能卖妻鬻子或逃荒,受灾略重的民户或是卖地卖房子或者逃荒,受灾较轻的民户尽量不卖地或者少卖地,普遍性地采取了降低生活水平的自救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道德建设在一些社会领域出现了道德失范、生态失衡、网络犯罪、社会弱势群体道德教育以及道德自身的观念和手段不适应等问题。因此,道德建设必须研究存在问题,明确道德定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处理好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多样性与主导性的关系、批判性与科学性的关系、先进性与群众性的关系,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5.
崔孝才 《陕西教育》2009,(7):229-230
公民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大事,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并且逐步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在某些方面道德滑坡的现象还很严重.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就必须高度关注道德建设社会化问题,采取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全民共建的综合举措,把公民道德建设整体向前进推,在全社会切实形成人人讲道德、处处树新风的良好道德建设局面,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婚恋观为视角,通过考证民国学者的调查、档案史料和政府法律文档,分析了民国大学生对于婚恋的态度、满意度以及新婚姻观的接纳程度,得出了婚恋观主要受到西方学说、女子教育、法律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婚恋较之普通青年要进步,体现出传统与西方的争斗和交融.通过大学生婚恋观的状况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风气的进步和时代的前进.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新旧思想交锋的时代,教育领域亦然。1922年壬戌学制应运而生,带动了浙江省的教育改革,加速了浙江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18.
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思潮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建设思潮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很有影响的社会思潮,其内部派别众多,文章介绍了其代表人物、基本主张,分析了其影响并作出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总书记的“以德治国”思想对当前高校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高校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有道德教育、道德示范、道德修养和道德评价等。当前高校道德建设应处理好两个关系:(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解决实际困难之间的关系;(2)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