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代职校生》2012,(9):29-31
“冷暴力”的概念最先出现在婚姻家庭中,但现在这一概念已经蔓延到职场,被称之为“职场遇到冷暴力,大多是有苦说不出来的冷暴力”。职场中总是有人会受到冷暴力的对待,怎样让自己脱身,轻松做主自己的工作?我们一起来看看安妮和表姐是怎样做的吧!  相似文献   

2.
家庭、校园和职场3个场域中的冷暴力已经成为人生常态,危害程度深,波及范围广。本文通过探究得出,主体人因分别心产生的自卑是导致冷暴力的本体因素;因执著心产生的虚妄知见是冷暴力的关键因素。冷暴力是把双刃剑,施暴者和受暴者二者两败俱伤。冷暴力具有弥散性、迁移性和遗传性。治愈冷暴力的最佳途径是主体自身内心意识觉醒、思想更新、行为转化。  相似文献   

3.
职场冷暴力是人际冷暴力的一种,即指职场中人际之间用非武力的方式进行伤害,造成人们精神痛苦以及环境窘迫。其常见的类型有:同事之间的漠视和冷言、领导的重压或架空、遭遇心理疾病患者、绯闻和谣言等。它危害集体事业,伤害个人身心健康。消除和纠正这种现象应该成为单位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晏培玉 《培训与研究》2009,26(10):85-87
职场冷暴力是人际冷暴力的一种,即指职场中人际之间用非武力的方式进行伤害,造成人们精神痛苦以及环境窘迫。其常见的类型有:同事之间的漠视和冷言、领导的重压或架空、遭遇心理疾病患者、绯闻和谣言等。它危害集体事业,伤害个人身心健康。消除和纠正这种现象应该成为单位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学生权利意识觉醒与教育法律体系的健全,教师体罚等显性暴力受到有效约束,但是教师冷暴力问题凸显。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教师冷暴力可分为语言冷暴力、行为冷暴力和态度冷暴力三种类型。教师冷暴力有其自身形成机理,对教师冷暴力的态度是教师冷暴力产生的认知因素,规范的缺失是教师冷暴力产生制度原因,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冷暴力产生的基础。教师冷暴力基于教师教育权而产生,其实质是教师教育权行使的异化,其法律治理的指向是教师教育权的规范行使。对教师冷暴力界定的莫衷一是、教师冷暴力隐蔽性强、与教育冷处理之间的界限不清楚、伤害取证困难等,给教师冷暴力法律治理带来了困难。规范教师教育权的行使,防范教师冷暴力的产生,需要构建教师冷暴力的多元法律治理机制,包括实施教师法治教育,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构建教师冷暴力规范体系,完善教师冷暴力约束机制;强化教师冷暴力责任追究,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构建社会参与冷暴力治理格局,形成对教师冷暴力的价值共识;赋权增能,提升教师教育权行使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教育冷暴力?目前关于教育冷暴力定义的讨论,据初步统计国内外有30多种。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教育冷暴力是指在基础教育学校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有意和无意的不公平对待方式,致使对方的精神上感受到侵犯和伤害的行为。笔者把教育冷暴力分为四类:语言冷暴力、制度冷暴力、行为冷暴力、网络冷暴力。  相似文献   

7.
教育行为冷暴力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非肢体接触的非法侵犯与伤害行为,包括用孤立、冷漠、隔离、置之不理、言语伤害等作为或不作为的手段伤害对方的行为.按教育行为冷暴力发生的途径,可以分为教育言语行为冷暴力、教育肢体语言行为冷暴力、教育网络行为冷暴力和教育制度行为冷暴力.要防控教育行为冷暴力的产生需构建优良的校园文化、培养教师精湛的教育艺术、发挥家长为人楷模的示范作用以及共同促使学生卓越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冷暴力现状,文章选取83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冷暴力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在人际交往中遭受的冷暴力没有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冷暴力存在显著相关;从母亲过度保护、父亲冷漠拒绝中能够预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冷暴力。并对其改善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析中学生校园冷暴力、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检验人际关系在校园冷暴力对心理健康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975名在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1.0软件对中学生校园冷暴力、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进行相关性检验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中学生校园冷暴力、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之间呈显著相关,其中校园冷暴力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与校园冷暴力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在校园冷暴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认为:通过培养良好人际关系降低校园冷暴力发生频率,可以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校园冷暴力"是通过语言嘲讽、故意忽视、躲避、冷漠、轻视、疏远和漠不关心等方式致使他人精神和心理受到侵犯和伤害。冷暴力不仅造成学生之间的差距和疏远,而且会给他们带来终身的负面影响,是亟待解决的校园精神与心理伤害问题之一。微观解决策略主要有科学运用教育冷暴力,教师自我成长发展,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办学等。  相似文献   

11.
社会高度关注的"教育冷暴力"成了2011年教育领域的热词,但"什么是教育冷暴力?""它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危害的程度如何?""施加教育冷暴力是谁?"等一系列的问题,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搞清楚。根据教育冷暴力的表现形式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对三所普通高中74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文就调查内容、结果统计、数据分析以及建议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沈伟 《华章》2011,(30)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因而,家庭内部的和谐与否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家庭冷暴力的现象比较突出,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成为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家庭冷暴力的内涵、危害、特征和产生原因等方面对家庭冷暴力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前,用殴打、辱骂、体罚等显性暴力方式对学生进行惩罚的行为,已经被明令禁止,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冷暴力的现象,却时有所见,并且不为人们所重视。本文立足于当前创建和谐校园的背景下来思考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冷暴力对学生的危害,分析教育冷暴力产生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以期减少教育冷暴力给学生带来的伤害。  相似文献   

14.
冷暴力是一种规训权力,导师运用知识权力行使冷暴力以达到管教目的。它往往给学生造成一定心理伤害,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从作为与不作为两个维度来看,可以表现为"语言冷暴力"和"态度冷暴力"两种普遍形式中的隐性规训。为远离导师冷暴力,应从反思教师权威、审视规训心理以及重建导学关系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冷暴力是一种规训权力,导师运用知识权力行使冷暴力以达到管教目的。它往往给学生造成一定心理伤害,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从作为与不作为两个维度来看,可以表现为“语言冷暴力”和“态度冷暴力”两种普遍形式中的隐性规训。为远离导师冷暴力,应从反思教师权威、审视规训心理以及重建导学关系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中小学生遭受"教育冷暴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从教师和家长两方面分析了出现"教育冷暴力"的原因,并分别从中小学生、教师、学校、家庭、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等多方面提出了防范"教育冷暴力"的方法和对策,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的教育提供决策参考,使孩子能真正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调查显示,80.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72.4%的受访者承认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于是尚还没有认识研究清楚的"教育冷暴力"成了2011年的热词!虽然过去了一年多,但目前对教育冷暴力的界定仍较模糊,对它的危害和影响以及与正常教育的区别没有搞清楚,是因为没有系统地进行科学地研究。本课题组展开了对教育冷暴力的系统调查研究,本文是对欠发达地区的一所普通高中部分学生的调查报告,通过调查认为,基础教育学校高中阶段教育存在教育冷暴力,报告对教育冷暴力的分布情况作了分析,并就此次调查的结论作了规避教育冷暴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南宁市一所初中452名学生为对象,对校园冷暴力进行调查分析,梳理了初中校园冷暴力的现状、影响、学生的应对方式。调查结果发现,有近90%的学生观察到存在校园冷暴力,40%以上的学生曾经或正在遭受校园冷暴力。施暴者和受暴者都比普通同学有更低的人际关系满意度、自我认同水平和幸福感。施暴者和受暴者高度相关,说明如果没有恰当的干预,则学生容易形成负能量的循环。最后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治理校园冷暴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家庭“冷暴力”作为传统家庭暴力的新型表现形式,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文章由家庭“冷暴力”的概念入手,通过大量实证材料和数据对产生家庭“冷暴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力求从社会学的角度阐述当前“冷暴力”产生的实际原因。  相似文献   

20.
减少校园冷暴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的管理、德育、心理健康的角度来思考校园冷暴力的危害、成因,并寻求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减少校园冷暴力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