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张栻是湖湘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南宋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曾是岳麓书院的主讲。著名的"朱张会讲"开创了书院会讲之先河,更对岳麓书院的振兴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张栻书院课程内容的哲学基础,其课程的哲学思想主要来自张栻关于"人性善"的哲学理论。张栻的课程思想除了保留了传统的书院课程思想外,书院课程内容更加强调传统的儒家经典,根本原因在于明"义利之辨",将儒家经典视为经世致用之文、载道传仁之体,他还注重经世致用的"天下事",体现出治国安邦的实际作用,旨在培养济世传道、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2.
张栻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主要表现在对佛教影响状况的评论和对佛教教义异于儒学方面的深刻揭示。张栻认为,识得“天命”与否,是佛教与儒学的根本性差异,也是佛教与儒学其它差异的基础;而学者之所以陷于佛教而不自知,就在于没有培植起儒学本根,因而提出“反经”和“固本”作为消除佛教影响的策略。与宋代其他儒者一样,张栻亦存在对佛教误读之情形。  相似文献   

3.
张栻宗族思想主要关涉祭祀、乡治、家训等方面,在祭祀上主张遵循礼制,在墓祭与祭祀时间上与朱熹相发明;乡治上依傍《孟子》等经典阐发井田制度与王道教育;家训思想主要体现在家族书信往来与对祖上功业的推崇上。张栻宗族思想体现出依傍儒家经典、缺乏系统性和未完成性的特征。这是宋儒重构宗族思想体系阶段性特征的反映,也是张栻自身思想特征与人生经历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朱熹受张栻影响形成的心性论,代表了宋代儒家哲学思维发展的水平。张栻对朱熹心性论的影响始于二人对"中和"问题的讨论,"丙戌之悟"和潭州之会都是以张栻心性论为主导,强调的是心为已发,性为未发,性体心用,与此相对应的工夫论是"先察识后涵养",这对朱熹早期心性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己丑之悟"以后朱熹开始提出新的心性论,并与张栻辩难,批判了胡宏心性论思想,最后二人提出了察识和涵养并进的工夫论和各自心性论的纲领和核心——"心主性情"和"心统性情",朱熹在张栻影响下建构起较为完备心性论的体系,这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张綖是明代重要的文学家和词论家,学界关于其生平交游的研究还很薄弱。今详考张綖交游19人,其中有顾磐、顾瑮等同道好友,有王阳明、吕柟等当世名儒,有王磐、廖道南、皇甫汸等著名文人,有蒋芝、许檖等官场同僚。他们对张綖的品格修养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考察其交游情况有助于深入研究张綖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6.
张镃是南宋中期诗坛的一位活跃人物。他与杨万里过从甚密,堪称知音。他们的交游对诗歌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方面,张镃虽未正式执弟子礼,但是内心一直师事杨万里,推赏其活法并努力摹仿;另一方面,杨万里视张镃为中兴后劲,尤赏其诗之“工”,由于他的鼓吹称扬,张铉诗名日隆。但张镃诗歌缺乏较为鲜明的艺术个性,表明他对杨万里的学习终究是取貌遗神。  相似文献   

7.
张栻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其学综贯洛蜀、衣钵湖湘,其人交游广泛,在当时影响甚大。张栻之学卓然自成一家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对他浸润最深、濡染最久的当属其家学。张栻谨遵父亲张浚的"忠孝仁义之实"的训诫,以尊孔希颜之铭修身,以"惟实为贵"之理治学。通过对张栻家学渊源的梳理,可以考索南轩之学形成的根源,并管窥其早期学问的概貌。  相似文献   

8.
国家是各种社会关系的舞台,其中君臣关系又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君臣关系处理得当与否,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的张栻恪守三纲五常、忠于君主、劝君治国,与君主之间关系达到了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张栻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湖湘学派的奠基人。面对儒家伦常道德严重衰颓的社会现实,张栻提出了“明人伦”、“传道济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与官学迥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特色。张栻教育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是家教、师承及书院教育教学实践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0.
张栻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在主教岳麓书院期间以“传道济民”为教育目的,提倡“学贵力行”以及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他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对于深化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既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日益富裕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逐渐富强起来、中华民族逐步振兴起来、中国社会主义"潮"起来的精神状态的写照,也为世界发展注入了正能量,为全球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赢得了世界各国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尊重,拓宽了当今时代中国的"朋友圈"。  相似文献   

12.
张晋交游考     
本文考索清初甘肃著名诗人张晋所交游南北诗人共27人,从中可以看出张晋在当时的影响及清代初年西北同南方的文学交流情况。文中引述的一些材料也反映了明清易代之际知识分子思想感情和政治态度转变的历程,对于正确把握满清入主中原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反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Circle of Friends is a recent intervention used to tackle social isolation in childhood. Its aim is to promote social inclusion by establishing a friendship group for an isolated child. Although there is some literature relating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is approach, there is relatively little evidence regarding its effectiveness. Two evaluation studies of the Circle of Friends approach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Both studies involve adap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model. Consideration of these models and an evaluation of their relative effectiveness in promoting social inclusion is made.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ractice are explored.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韩愈的交游重新审视古文和古文运动,认为:柳宗元作古文不像韩愈那样弘扬古道,而是以自己的生活、思想、性情为文,缺少与韩愈共倡古文的自觉。韩门弟子李翱趣味重在修史,张籍为韩愈所重却乐与白居易、元稹以诗为务,皇甫的好新奇与古文的传古道有所不同。张籍弃俗而从好古文的寂寞之道以及李翱的不合时俗而学古文,可见古文处世的艰难。在韩愈的其他交游中,孟郊创作的趣味在诗,白居易、元稹、刘禹锡重诗且言不称古文,同样说明古文在当时声势的微弱。  相似文献   

15.
北宋中期的诗人梅挚生平虽不煊赫,但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堪称循吏。其人喜吟咏,擅文章,虽作品大多散佚,而生平尚可据当时史籍和名家别集的相关记载加以考索。他与欧阳修等一同主持了北宋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嘉祜二年科举考试,与欧阳修、梅尧臣、王珪、韩琦、文彦博等人多有唱和,且与王益、王安石父子为两世之交。他的政绩、品格以及交游连同创作一起所引发的历史影响值得后人珍视。  相似文献   

16.
张栻在城南书院八年教育实践,积淀了城南书院教育圭臬。历经千年,被湖南一师早期师范教育传承发扬,其成果在清末民初这一特别历史时期以井喷式出现,成为中国师范教育史上的奇观。  相似文献   

17.
吕薇芬、杨镰合著的《张可久集校注》,在注释上存在误注、漏注等疏失,从而影响了对张氏作品的深入解读甚或误读。《张可久集校注》误注漏注的若干条目,根据有关地理总志、方志、碑刻及其他材料,予以订补。  相似文献   

18.
元契丹人石抹宜孙镇守浙东期间,交际颇广,交游对象众多。他们因战争机缘走在一起,在浙东地区形成一个以宜孙为中心的交游圈。由此可反映出石抹宜孙在当时政治与文学方面的重大影响:激发了浙东士人的参政热情,维护了浙东的社会稳定,给浙东文坛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circle of friends (CoF) intervention. A naturalistic sample of 14 primary‐aged children with a range of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were involved, seven of whom were followed‐up a term later, to assess medium‐term impact. The whole‐class meeting was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the social inclusion of the focus children. However, with the exception of one child with an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ASD), the weekly CoF meetings produced no measurable further improvements.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pattern of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racti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