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茜 《现代语文》2006,(4):75-77
“并”作为副词没有丰富的语义,句法意义也较为单纯,三个平面理论中最有创新意义的“语用”理论在对语气副词“并”的描写中得到彰显。语气副词“并”最重要的语用功能是预设否定,语气副词“并”的预设否定功能使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更丰富。  相似文献   

2.
"何"类反诘语气副词主要出现在反问句中,意义比较抽象,用法比较复杂,在句中的位置也比较灵活。以"何必"与"何苦"为例,它们的语义轻重、在句中的分布,以及句法语义均有异同。以"何尝"与"何曾"为例,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句法位置相同,表达的时间范围基本一致,都可以与"又"搭配;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句中连用的词不同,与"呢"连用时表达的语气不同。  相似文献   

3.
《西洋记》“把”字句句法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罗懋登著的白话小说《西洋记》中"把"字句有1355例,其句法结构已经相当丰富,本文据"把"字句谓语部分构成方式的不同将其句法结构划分为五个大类,并逐一进行分析,发现《西洋记》成书时代是"把"字句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4.
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文章通过三个具体的语气副词的例子,讨论了在对外汉语语气副词的教学中,应该把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讲解之间的联系,找到语感与语理之间的切入点,从而提高外国学生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5.
“复(復)”本为动词“返还、返回”,受语义和句法的双重影响,它由动词虚化为累加副词。然而,它的语法化过程并未就此停止,两汉之际,受疑问代词“谁”“何”的组合影响,加之副词“又”的类推同化,“复”由累加副词再度虚化为一个语气副词。作为一个新兴的语气副词,“复”不仅用于疑问句中,表示反诘或疑问,同时也用于否定句或肯定句中,表示强调。不过,自从产生以后,语气副词“复”的虚化程度和使用频率并不太高,受同一形式的词尾“复”的冲击和制约,以及同一意义范畴内副词“又”“还”的排挤与压制,唐宋时期,“复”的使用已呈明显衰落趋势;元明时期,在语言文字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语气副词“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6.
汉语对话中肯定应答的形式很多,在对外汉语听说课堂教学与HSK听力理解中常常出现。以"可也是""可不是"为例,分析肯定应答的语气功能类型,提出肯定应答的语气教学策略,以期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气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并”由动词向方式副词、范围副词和语气副词的演化,其根源均在于其本义中所蕴含的“一致关系”这个底层语义特征:方式副词是“同时”语义特征的突显结果;范围副词是“同时”语义特征抽象化为“都”的结果;其独特的语气副词根源在其本义更进一步抽象出的“双方之间的一致关系”,这个语义基因在“并”向语气副词演化时得到突显,并最终导致“并”演化出一般总括副词所不具有的语气副词用法.  相似文献   

8.
清代百回长篇小说《镜花缘》神话色彩浓厚,充满了浪漫的情怀。本文主要考察了《镜花缘》中1122例表处置意义的把字句,通过对把字句句法结构的分析,对近代汉语中把字句的发展概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为近代汉语提供了把字句的研究语料。  相似文献   

9.
延东土话中的否定副词共有五个:“唔[η^53]”“乃[nai^23]”“勿[mai^22]”“莫[mo^22]”“吗[ma^44]”。其中“唔”“乃”“勿”的使用对句法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它们都相当于普通话的“不”或“没”,但用法与普通话有许多不同,各自的使用场合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6,(10):53-59
"端"是先秦时期出现的副词,最初因与"专"通假而出现"特意"义副词用法。东汉时由"端正"义形容词"端"发展出表"适值"义的情状副词"端2"。南北朝时期,表"果真"义的"端3"和"究竟"义的"端4"均已萌芽,到了宋代使用广泛。元明之后,"端"的所有副词用法均逐渐减少。副词"端"各类用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显示了汉语语义发展的某些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11.
"把"本是动词,"把"字句的本质是个连动结构。从"把"字句的连动本源出发,"把"字句的句式要求可以有一个一以贯之的解释,从"连动"出发在"把"字句的语法意义的教学和"把"字句的偏误分析方面都颇有应用。从"把"字句的"连动"本源进行教学符合第二语言的习得规律。  相似文献   

12.
1922年语料库中把字句出现了十五次,出现的场合各有千秋,不一而足。那么,把字句的使用到底有什么句法结构、语义语用功能特点呢?这正是我们在本文中孜孜以求的事体。  相似文献   

13.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现代汉语里的两种特殊句武,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认为,其句中的动词后应有其他成分对其进行补充说明.但由于某些动词的特殊性质,常常可以使"把"字句和"被"字句在其动词后没有其他成分的情况下依然成立.本文在考察了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词汇和语法大纲的基础上,对这种特殊句武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中的处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修饰否定词的副词并与又都表示加强否定语气,但是两者的使用条件存在不同。本文试图从语义结构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差异,并且通过留学生预科汉语教材的对比分析,考察这两个语法点的设置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中古近代汉语里,副词“初”与否定词连用有两种意义:一、表时间的一贯性,可释为“从来”、“始终”;二、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作、安全”、“丝毫”。前为时间副词,后为语气副词,后是从前进一步虚化而来的。“初”与否定词连用,这种释义的差别与词义的进一步虚化以及词义的模糊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语气副词"还"具有多种功能,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直接来源,其语法化机制亦有所不同.语气副词"还"源于运行动词"还",进入连动式的V1位置和前后小句意义相对的复句是其语法化的句法基础,它的语义基础是"方向上相反--与心理预设相反"的转化,从语用角度来看,语气副词"还"的产生是为了加强言说者的语气,表达言说者的主观倾向.  相似文献   

17.
"比"字句的教学一般出现在针时第二语言习得者汉语教学的基础阶段.本文试从第二语言习得者语言习得和认知的角度探讨"比"字句否定式的教学策略,侧重于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的研究,更侧重于课堂教学内容顺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作者选取中古时期几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土文献和汉译佛经,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其中的"将无"类测度副词构成的测度问句进行了分析,探询了它们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学界很早就关注到表比较的"有"字句,主要研究了该句式所表达的意义及其各个成分的句法表现和语义要求。但从服务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来看,研究还可进一步深入。事实上,该句式主要是借助听说双方共知的乙事物描述甲事物某种性状的量度;"有"看作动词并无不妥;"A、B"有异常复杂的句法表现、语义对应性和不同的显著度;"这么/那么"既可用于指示"C"的程度,也可指代"B",在肯定句中一般不省略;"C"主要是性质形容词。  相似文献   

20.
“可”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可"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在现代汉语平面上,"可"的用法大体包括以下几种:(1)表示能够、可以。如:可操作、可回收、可循环利用。(2)表示加强语气,如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