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咬文嚼字》杂志最近公布了2009年十大流行语,分别为不差钱、躲猫猫、低碳、被就业、裸、纠结、钓鱼、秒杀、蜗居、蚁族。  相似文献   

2.
基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以2016—2021年的中日十大流行语为语料,对其构词方式、内容取向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基于认知理论对流行语的产生理据进行了说明。结果发现:中日流行语构词法基本相同,都有复合词、派生词、缩略词、借用词、旧词新用这五种形式,但是由于汉语和日语所属不同语系,导致两国上述不同种类的构词在数量上呈现差异。从内容取向来看,汉语中的时政相关类、情感表达类流行语比日语多,日语中的纯粹娱乐类流行语比汉语多。  相似文献   

3.
据《咬文嚼字》报道,由广大读者推荐,经语言文字专家多次讨论评议后共同选定2010年十大流行语。一、给力。字面意思是给予力量,引申指酷棒爽。它出自网友配音的日本动画片《西游记·旅程的终点》,2010年11月10  相似文献   

4.
以语言文字规范类刊物《咬文嚼字》自2014年起对外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应用语言模因的相关理论,分析年度流行语模因的来源、语法特点、语义特点等。流行语主要来源于政治、经济、网络、大众媒体等多个领域;以词和短语为主,语法单位多样化;词频与词长之间具有关联性;流行语模因归类为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两种大类,二者所占百分比基本持平。模因论为研究网络流行语的复制、传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有助于进一步分析流行语模因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反映网络社会观点和思想倾向的特殊词句,其翻译十分重要。本文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的构成特点,在关注文化内涵、保证可读性和遵循英语语法规则三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直译、意译、注解和替代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从2008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公布的"十大流行语"都会引发学者们的研究。从研究角度上来说,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从研究方法上说,学者们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这些研究对深入剖析流行语的生成、传播、影响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流行语的规范化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总体来看,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不多,质量也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对2013年出现的新词新语进行分析,探讨新词新语的产生方式及传播特色,以及我们应怎样看待新词新语对当今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靖 《现代语文》2013,(7):117-120,161
语言是文化和思想的载体,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体现人们用语习惯、文化偏好和思想动态。近年来,我国社会流行语推陈出新、不断涌现,对建构公民社会、建设政治文明和推进社会文明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文章以《咬文嚼字》公布的近五年的年度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拟考察流行语的生成理据,从一个侧面了解流行语的形成机制和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以《咬文嚼字》杂志自2008年起每年公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理论,探究它们的来源,分析研究其结构和语义等方面的特点.此外,本文还结合这些流行语在日常言语交际中的使用情况,分析考察其应用前景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交际中发挥了重要的言语交际功能,并成为网络用语标志。通过对近十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的观察,发现其中一些词语从产生时流行至今,逐渐融入生活用语甚至被纳入现代汉语系统。本文将以情景符号结构理论对以上现象结合微博语料做详细分析,并对近期典型流行语做发展趋势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是流行语的主要创造者、使用者和传播者。本文以语言学、教育学为理论依据,选取吉林省某重点中学三个年级的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研究2008年至2017年《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分析青少年对十大流行语的认知和使用情况,探索青少年价值观变迁,针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流行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它是透视社会的反光镜,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表达了人们丰富的文化心理。人们可以透过流行语来观察社会的发展,了解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大众心态。以2013年十大流行语为例,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谈流行语的生成途径,从文化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解读流行语蕴涵的文化心理,可窥见流行语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语言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月,国内语言文字专家评选出了“2009年十大流行语”,分别为:“不差钱”“躲猫猫”“低碳”“被就业”“裸”“纠结”“钓鱼”“秒杀”“蜗居”“蚁族”。  相似文献   

14.
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方式主要有语义偏离、语法偏离、借形赋义;2008年雷、山寨、打酱油、做俯卧撑等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迅速成为新兴网络词汇,其原因主要有:语言经济原则的要求、话语方式及其机制的制约、大众求新猎异心理。  相似文献   

15.
王文菁 《海外英语》2014,(10):278-280
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的构成部分,其中流行语又最能敏锐反映时代和社会心理的变迁。同时,随着认知学科和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隐喻和转喻不单纯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转喻和隐喻思维的运用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也越来越普遍。文章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转喻和隐喻思维角度分析形形色色的"粉丝团"名称,把握"粉丝团"等各色社会流行语的认知理论基础并探讨这类社会流行用语的产生依据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网络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极简化网络流行语,对人们的日常交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以三个典型的极简化网络流行语“yyds“”醉了“”绝了”为例,依次从语义特征、流行原因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极简化网络流行语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在校园课余生活中使用着许多很有特色的流行语。作为在特定群体和环境中流行的词语,大学生流行语体现了大学校园特有的生活风尚,或真切地反映出大学生内心世界的某些侧面,大都带有较浓重的情感色彩。虽然有部分词汇透露出一些不良思想、情绪和风气,但大学生流行语的绝大部分是讲究技巧的、充满机智的语言,是特定群体的一种口头修辞和语言创新,说流行语一般是富于情趣和幽默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网络语言的流行现象体现了人类生存的本质——对话。前人多从社会心理、语言特征等角度考察网络语言得以流行的原因,少有人站在哲学的高度对其加以审视。以网络流行语"任性"为例发现,人们对网络流行语的热忱是由人类渴望对话这一存在本质决定的。对话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网民之间的对话,政府与人民的对话,文本之间的对话。本研究意在为网络语言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68):20-21
流行语是社会文化的反映,不同的流行语是对不同的社会现实的反映。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社会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科学方法,通过对两国流行语的种类、社会原因、社会特征的对比分析,从而探索中日流行语所反映的中日社会相。  相似文献   

20.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不少的“流行语”,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就经常“遭遇”一些“流行语”。例如教学《捞铁牛》、《司马光》、《曹冲称象》等课文时,不少教师在课堂结束之前,总喜欢问上一句:“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课堂顿时又变得紧张而活跃起来,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在七嘴八舌,争相发言。但是,在评课中,这个“流行语”却往往因其“流行”而招致不少非议。有些认为讨论这个问题不是语文课的分内事,有些认为学生发言的热闹是虚假的热闹,有些认为应该让学生在课外讨论等等,总的说来,课堂上讨论这个问题似无必要。本文就以此为例,就究竟应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