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刘淇发现中古时“自”和“复”可作语助词,后吕叔湘先生继作发明.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自”“复”是产生于中古的两个特殊的汉语词尾.对此,姚振武先生撰文提出了不同看法,否定词尾“自”“复”的存在.本文针对姚说展开讨论,辩证了许多姚文分析失当的例子,论说了姚文的不可尽从,并以大量材料证明了词尾“自”“复”的客现存在  相似文献   

2.
关于词尾“自”“复”的讨论为时已久,但较长时间是停留在“词尾说”是否成立的问题上。而今这两个词尾已为学术界普遍认可,如果再就老问题申说已无大的意义,因此,本文拟就词尾“自”“复”产生的历史背景、结构条件以及组合后的语法范畴,历时演变等方面进行讨论,试图进一步揭示出这两个词尾的精神实质。囿于水平,论说或多未妥当,但倘若竟能成为引玉之砖,那么笔者就至感欣慰了。  相似文献   

3.
中古以降,“自”“复”常作词尾。姚振武先生对此提出怀疑。本文对姚文一一作答。并论证了什么是词尾,词尾“自”“复”的特点以及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复,本是副词,自本是代词,这是语言界所公认的。但“复”“自”尚可作词尾,则鲜为人知。《中国语文》89年第3期发表了刘瑞明《<世说新语>中的词尾“自”和“复”》的文章,读后很受启发。过去我们一直以为词尾主要分布于名词、形容词两个区系之内,由刘文中可知,“自”“复”以分布  相似文献   

5.
“着、了、过”当为动词词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着、了、过”的性质,语法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着、了、过”是助词;一种意见认为“着、了、过”是构形成分,当为词尾。本详细分析了“着、了、过”的用法以及“着、了、过”的作用,认为“着、了、过”不具备成为词的条件,而是动词的词尾。  相似文献   

6.
对于“着、了、过”的性质,语法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着、了、过”是助词;一种意见认为“着、了、过”是构形成分,当为词尾。本详细分析了“着、了、过”的用法以及“着、了、过”的作用,认为“着、了、过”不具备成为词的条件,而是动词的词尾。  相似文献   

7.
一、文章的由来关于中古以降的“自”和“复”,当代许多著名学者均有精辟的见解,“不约而同”地认为它们确乎常作词尾.笔者不佞,受有关论说的启发,前后写了几篇讨论“自”“复”的文章.由于笃信此说不诬,不免在引例上有些出入.后来,姚振武先生撰文多有匡正,笔者是万分心感的.不过,窃以姚先生的立论稍嫌未允,于是又写了《再说词尾“自”和“复”》.没料到,由于拙文方法的“唯一”,且“偏离了正确的理论和方法”;结果不仅“离事实有多远”,而且令姚先生“奇怪”“惊讶”不能已已.我辈凡劣,学殖无根,能有高明指拨本是求之不得的事,原应颔而息之.但想到拙文竟引起别人的不安,因而又鼓起“文责自负”的勇气.写下这篇但愿没偏离正确的理论和方法的东西,如它能多少冰释姚先生的“奇怪”和“惊讶”,笔者就欢抃无似了.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促织》一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第三题是这样的:“下列句中‘然’字的用法,有的相同,有的不同,试分类说明。”其中“俨然类画”的“然”与“一癞头蟆猝然跃去”的“然”参考书认为皆是副词词尾。笔者认为答案不正确。“猝然”的“然”是副词词尾,而“俨然”的“然”应该  相似文献   

9.
作为动词词尾的“着、了、过”与印欧语中的词尾是有所区剐的,这并不影响“着、了、过”成为动词词尾。这些都是有汉语的特点决定的。作为动词词尾的“着、了、过”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复(復)”本为动词“返还、返回”,受语义和句法的双重影响,它由动词虚化为累加副词。然而,它的语法化过程并未就此停止,两汉之际,受疑问代词“谁”“何”的组合影响,加之副词“又”的类推同化,“复”由累加副词再度虚化为一个语气副词。作为一个新兴的语气副词,“复”不仅用于疑问句中,表示反诘或疑问,同时也用于否定句或肯定句中,表示强调。不过,自从产生以后,语气副词“复”的虚化程度和使用频率并不太高,受同一形式的词尾“复”的冲击和制约,以及同一意义范畴内副词“又”“还”的排挤与压制,唐宋时期,“复”的使用已呈明显衰落趋势;元明时期,在语言文字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语气副词“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1.
《木兰辞》中“出郭相扶将”里的“扶将”一词,有人解释为:“将”是“扶”的词尾。其实这个“将”和“扶”是同义词,“扶将”应该是同义复音词,不能把“将”当作动词“扶”的词尾。从古书中可以看出一些传统的用法。《正韵》解释:“将”,“扶持  相似文献   

12.
1 .自、复最早注意“自”“复”后缀性质的是清人刘淇 ,其《助字辩略》卷四和卷五曾分别列举到“自”和“复”的语助用法。其后再次揭示这一现象的是吕叔湘先生 ,他在《开明文言读本导言》中说“(自 )附在故、正、终、犹等副词后 ,本身无明显意义。”近年来 ,学者们通过大量材料的调查比勘 ,逐渐认同了“自”和“复”是从中古起便常常缀于词根之后的词尾。教材中的“自”尾派生词比比皆是 ,却无一处有注 ,实为一大遗憾。教材中例见 :昔作女儿时 ,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 ,兼愧贵家子。  《孔雀东南飞》勤心养公姥 ,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  相似文献   

13.
北京方言词“猫儿匿”的理据难明,致有外来译音词一说,但它实际是汉语谐音趣难词。“猫”是“卯”的谐音,隐实示虚,由固定义而指隐藏,与“匿”复说,也就是北京方言“猫冬”中的“猫(卯)”。  相似文献   

14.
名词所有格表示名词与名词间的“所属”关系,在句中相当于物主代词,译为“……的”,它不同于主格和宾格,有词形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以下两种:1·名词所有格一般是在名词的词尾加“s”,它表示有生命名词的所属关系。例如:Ji m's family,Lucy's coat,the cat's name.(1)如果词尾是es或s时,则只在其后加“'”。例:the twins'coats,the students'names.(2)如果某物为两人共有,则只在后一个名词词尾加“'s”,反之,则两个名词词尾分别加“'s”。例:Lucy and Lily's bed.露西和莉莉的床(一张床)。Lucy's and Lily's beds.露西的床和莉莉的床(两…  相似文献   

15.
刘婷 《学语文》2013,(5):60-60
古代汉语的形容词词尾大约有五个,到了现代汉语.除了“然”还具有一定的造词功能外.其他的词尾几乎都保留在成语和引用性的古代汉语文句中。形容词的词尾到现代汉语中一律改为“……的样子”,但是一些方言中还有些不同的表达方法,这些可能是民族语言的底层,也有可能是古汉语的遗留形式。东北方言中有个能产的词尾“道”,据我们观察,其用法就是用在形容词或名词活用的形容词之后,表示“……的样子”。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认为阅读文学作品应在“文、辞、意、志”的往 复循环中进行,不能“以文言辞”,“以辞害志”,而应“以意逆志”。这是孟子对文学研究的特殊贡献,但此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张涛 《双语学习》2007,(3M):83-84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这样评价过德语:“它是一种可怕的语言”、“一种死语言”,因为只有长眠地下的人才有足够的时间把它学好。如此夸张但又形象地评价让我们不难看出学习这门语言的难度。说德语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说它的词汇及其语法规则异常纷繁复杂。不仅名词具有各种不同的性数格变化,动词在不同人称下也有各异的变位、时态以及配价要求,连形容词都有令人头晕眼花的词尾变化形式。除此之外,数目庞大且用法细致繁琐的介词、数词、副词、代词、连词等等都可以轻而易举的让德语学习者感到手足无措。[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词尾“了”表示完成。本文提出“未来时V了”。第一部分探讨“未来时V了”句型及其特点。第二、三部分分析词尾“了”的误用。本文还对能愿动词后面的动词到底能不能带“了”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要把形容词变成副词或把一些名词变成形容词,可以加上词尾-ly。这种变化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本文就词尾-ly的运用作一简单分析,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能正确理解词义。一、有些形容词加上-ly变成副词后,前后意思有时差别不大,有时(特别在口语中)则差别很大。如:1.Whatarehisexactwords?他的原话是怎么说的?exact表示“确切的,正确的”。2.Exactlyspeaking,suchaviewiswrong.确切地说,这种观念是错误的。exactly表示“确切地,精确地”。3.—Theboyisquiteclever.这孩子很聪明。—Exactly.确实如此。exact…  相似文献   

20.
一般来说,在单数名词和不以一S结尾的复数名词词尾加“'s”,在以一S结尾的复数名词后加“'”,如果是复合名词,则在最后的词的词尾加“’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