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共同富裕作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强调以共创为导向、以共享为准则、以共生为目标的发展理念。创业企业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协同各方利益相关者进行价值共创、实现共益共生是其践行共同富裕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河南胖东来商贸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构建了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创始人的亲社会动机对创业企业共创共益共生影响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创始人的亲社会动机将引导创业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兼顾社会价值创造,协同利益相关者基于共同目标开展价值共创;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加深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联结,推动创业企业与利益相关者能基于价值共创来共享价值创造成果,实现多方共益共生。本文拓展了企业层面参与共同富裕的研究视角,揭示了创业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通过共创、共益、共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机制,为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赋能创业企业价值共创提供了理论及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
数字创新创业赋予了共同富裕新动能,正加快经济社会形成共创共富的生动局面。理论分析表明,数字创新创业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兼具鸿沟效应和红利效应,鸿沟效应在先期强于红利效应、在后期弱于红利效应,数字创新创业与共同富裕之间呈现U形关系;居民收入结构在因果链条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数字基础设施发挥了调节功能。实证结果显示,数字创新创业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呈现“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并且稳健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U形关系在共同富裕的“头部”省份呈“细口尖底”形态,在“腰尾部”省份则呈“宽口平底”形态;南部省份整体上早于北部省份实现了由鸿沟效应向红利效应的转变;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创新创业正是通过影响经营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之比间接地作用于省域共同富裕,数字基础设施正向调节数字创新创业与共同富裕之间的U形关系。研究结果为厘清数字创新创业影响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提供了理论逻辑和经验证据,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出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共同富裕的推进内嵌于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之中,数字创新创业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新动能,也为面向共同富裕的数字创新创业研究的兴起提供了强大的经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本文在对共同富裕内涵系统解读的基础上,聚焦共同富裕在效率、公平与精神文化富裕三个层面的发展需要,运用编码方法梳理发现,面向共同富裕的数字创新创业研究视角包括:基于发展效率的金字塔底层与数字化转型赋能视角、关注公平的机会公平与价值共创视角、丰富精神文化的创新精神与文化场域视角。最后从发掘内涵测度、深化理论视角、剖析内在机理、关注负面效应与深耕本土价值等5个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展望。文章对厘清面向共同富裕的数字创新创业研究进程、提供领域研究未来方向有重要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我国省际共同富裕指数的基础上,利用2011—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效应和区域异质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创业活跃度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共同富裕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并且创业活跃度能够调节数字普惠金融的非线性溢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间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强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数字素养"成为研究领域颇受关注的话题,构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将教师的数字素养利用统一标准进行准确评定,便于高校有目的、有原则的进行数字素养推进工作。[方法/过程]本研究构建了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维度,18个指标,5个维度分别为数字技术使用、数字信息管理、数字内容创造、数字社群构建和数字安全能力。通过调查问卷收集相关数据,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所构建的评价体系的合理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本研究不但为高校数字素养培养工作提供必要的标准,而且弥补了目前相关研究中的不足,具有较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4,39(2):420-422
<正>以发布时间为序1月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数据局印发《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举措不断完善,在促进解决区域、城乡、群体、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上取得积极进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更加普惠均衡,面向重点区域和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作进一步落地,数字经济东西部协作有序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7.
朱正平 《未来与发展》2022,(8):79-84+58
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以浙江省天台县的塔后村为考察对象,探讨乡贤助推“共同富裕”的行动过程、行动结果与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乡贤回归能有效帮助建设家乡、帮扶村民发展,利用场域理论为工具来分析,回归乡贤助推“共同富裕”的形成机制主要缘于以下3个方面:“多重资本”的复合驱动;熟人社会的“关系”纽带赋予场域“情感联结”;乡贤的能力、人品“惯习”提供助推共同富裕的“动力”。塔后村乡贤在助推“共同富裕”中有效参与的现实启示是,在当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战略的背景下,促进和推动乡贤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实现乡贤在助推共同富裕中的更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当前农民数字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策略以着力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更好地发挥农民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和农民发展。  相似文献   

9.
曹婧博  康琛宇 《资源科学》2023,(11):2234-2247
【目的】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能够更好地整合各类资源,促进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为中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方法】因此,基于对数字经济影响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线性和非线性机理,选取115个资源型地级城市2011—2020年年度面板数据作为样本,使用熵权法测算其高质量发展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对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研究显示:(1)整体上,数字经济推动了中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2)数字经济对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会伴随互联网普及程度、政府科研投入水平、人才素养培育力度和企业家精神活跃度的提升而增强,呈现显著的单门槛特征。(3)数字经济对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有所不同,其中,数字经济对衰退型城市和再生型城市的正向影响最显著,成熟型城市弱之,对成长型城市的影响则不显著。【结论】因此,要不断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政府科研投入水平、加大人才素养培育力度和弘扬企业家创业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其在数字经济引导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借助数字经济背景持续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家辉  陆迁 《资源科学》2022,44(12):2470-2486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以数字金融为代表的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在缓解农户借贷约束、信息约束以及风险分担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对农户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陕西省粮食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变异系数法测量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用程度,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通过搭建反事实框架,实证分析了使用数字金融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用程度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使用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农户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用程度,具体表现为在反事实假设下,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若未使用数字金融,其绿色生产技术采用程度将下降0.164;未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若使用数字金融,其绿色生产技术采用程度将提高0.222。②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使用程度越深,其对农户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的提升效果越大;数字金融对文化程度较高、家庭收入较低、种植面积较大农户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的提升效果更大。③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提高借贷可得性、信息可得性和风险承担水平促进农户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本文研究结论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推广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  相似文献   

11.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难点之一在于缩小城乡差距。浙江湖州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实践中首提打造“无差别城乡”的概念引发广泛关注。作为实践案例,其通过数字化赋能乡村创新创业打造无差别城乡的实现路径值得深入研究。引入数字化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为中介变量,选取湖州2005-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和相关可得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化对打造无差别城乡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化对区域创新创业有显著正向影响;区域创新创业对无差别城乡建设有显著正向影响;只有数字化创新而无相应创业活动支撑则对无差别城乡建设的影响并不显著,“数字鸿沟”对无差别城乡建设有负向影响。有基于此,提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征程中推进“数字新基建”下沉乡村、壮大乡村数字化创新创业主体、提升乡村居民数字素养及数智化赋能城乡多元共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发展从全社会和长期角度看,与共同富裕目标是一致的,但从局部行业和中短期看,与共同富裕并不具有或很大程度上并不天然具有内在一致性。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做大蛋糕,也需要应对好数字经济发展在中短期内对局部行业的就业和劳动者收入的负面影响。为此,需要提出新的理论基础,并采取相应政策弥合数字鸿沟,改善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和劳动保障、劳动监管等。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黄河灌区714户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黄河灌区农户金融素养指标体系,通过中介效应研究农户金融素养与其家庭消费之间关系,研究发现:金融素养对农户家庭消费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素养通过影响农户家庭金融可得性,提升农户家庭资产获得与配置能力,进而对农户家庭消费、农户家庭发展型消费支出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孟玺 《现代情报》2023,(4):39-50
[目的/意义]探索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识别意向的影响机制,有助于完善我国虚假信息治理的知识体系,为健全虚假信息的社会矫正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Planned Behavior Theory),引入数字素养和风险感知两个变量构建了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识别意向模型,分析数字素养、风险感知、识别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虚假信息识别意向的影响机理。以371份样本数据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数字素养、感知行为控制正向影响社交媒体用户的虚假信息识别意向,主观规范和识别态度对识别意向影响不显著;感知行为控制不仅直接影响识别态度,且在数字素养和识别意向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数字素养不仅直接影响识别意向,且通过风险感知和感知行为控制间接影响识别意向,是驱动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识别意向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选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2021年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经济发展,并且可以通过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存在自身门槛效应,并在突破门槛值时推动作用显著增强。进一步进行异质性分析得知,数字普惠金融对产销平衡区和共同富裕度第三、四梯队区域的效果更强。因此,我国应持续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增加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差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浙江农户金融素养进行测算,分析浙江不同地区农户金融素养特征,讨论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浙江农户居民素养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浙北、浙中、浙东和浙南的农户金融素养得分依次递减。从金融素养的影响因素来看,农户人均收入、职业、金融教育、风险偏好和教育程度对其金融素养均存在显著的正效应;性别、年龄、少年抚养和老年抚养对农户金融素养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家庭规模、户主性别对于农户金融素养无显著影响,这一结果符合我国金融素养偏低,存在地域差异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差异化政策,定期展开金融教育活动,关注老龄化社会所面对的金融素养挑战等针对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彭立伟  王芳  徐文静 《现代情报》2018,38(8):163-171
运用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方法,对WOS数据库中2007-2017年信息素养及相关领域(信息行为、媒介素养、数字素养、数据素养、图书馆用户教育)进行跨学科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信息行为、信息素养、媒介素养、数字素养具有跨学科特征,其中,信息行为影响最大,奠定了信息素养、媒介素养、数字素养的研究基础。信息素养逐渐发展为伞状总括概念,与媒介素养、信息行为、数字素养互相交叉融合,界限越来越模糊。  相似文献   

18.
了解数字素养在国内的相关研究及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未来数字素养研究带来更具扩展性的思路。通过提取数字素养研究领域文献,抽取关键词,运用关键词共现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等,对数字素养领域研究现状及热点主题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国内数字素养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服务模式及我国高校学生数字素养差距,结合现有研究,提出了针对我国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服务提升策略,为提升我国大学生数字能力和促进我国高校数字素养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数字素养重要性的提升,农村数字技术的普及与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提升,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数字乡村发战略纲要》的十项重点任务,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维度出发,对雄安新区的321名农村居民进行抽样调查,以了解其数字素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与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网络普及程度有很大的关联;同时,当地居民的数字素养存在着群体与功能层面的差异,从群体角度分析,老年人较中青年群体的数字素养相对低;从领域角度分析,在经济与政治参与层面素养较低,而文化与民生方面则较高。最后,结合调查研究结果,本文对于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提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