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苗拳进行了调查分析,进而了解了苗拳的现状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研究发现:湘西苗族的苗拳的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有较为系统的技术体系,但传承现状不容乐观,其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习练者的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2.
苗族节日体育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传统与发展苗族节日体育文化对整个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对贵州苗族节日体育文化展开研究,结果显示:苗族节日体育呈现出活动项目丰富、娱乐性强、祭祀活动被淡化、群众参与面广、经济效益追求日趋凸显等特点,根据其特点分析苗族节日体育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的机遇和挑战。旨在为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1.民族体育的认同功能人类都对自己的族群有一个特别的认同感,不仅是出于自身与族群之间所具有的血缘上联系,而且在于自己与族群之间所具有的文化上的依附性。民族体育活动作为人类族群之间内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共同的娱乐方式,其族群之间的认同功能就表达得非常直观和富有建设  相似文献   

4.
以奥格本的文化堕距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宁夏富县Y拳(化名)为研究个案,对传统武术现代化存续危机及弥合实践进行田野考察。调查发现,工业化进程解构了传统武术与乡村社会结构间的稳定关系,暂时性“失域”感使传统武术存续表现为普遍“式微”状态。然而,Y拳在现代化存续中,传承人却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政策,并通过“文化形塑、人才培育”的创新方法,实现了该拳在“教育化、社会化、国际化”等场域中的文化表达。研究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武术堕距的产生源于在外部制度作用下,其内部“观念层和技术层”的变迁与社会发展间的异步性;Y拳的良序发展得益于“制度、观念、技术”的并联式弥合;传统武术内外部各要素间的并联式弥合度越高,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堕距就越小,反之亦然。唯此,传统武术现代化存续需要在并联式实践下,内外因素协调发展,才能历久弥新,永葆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从文化学视角探讨休闲体育活动的文化意义与价值,采用文献资料法,研究分析了休闲体育中文化资本的存在形式及其特性。研究认为:休闲体育基本上可以看作一个特定的文化场域。在城市体育文化场域中存在着文化资本的4种形态:人本意义形态、物质意义形态、制度意义形态和象征意义形态,并具有稀缺性、象征性和悖论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6.
湘西墟场体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对湘西墟场体育文化进行研究。结论:墟场体育是湘西苗族、土家族祖先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它与土家族和苗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并具有自然性、表演性、节庆性、自发性与兼容性等特征。建议:构建墟场体育服务体系;就地原生性保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利用传统节庆日,打造墟场体育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传统武术传承场域的脱域现象和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重塑传统武术传承场域具有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价值。并提出了建构传统武术文化符号,回归武术本源;创新传承场域内容理念,打造威望域区;构建三位一体传承场域,鼓励民众参与等重塑传统武术传承场域的路径选择,旨在为我国传统武术传承场域重塑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因、表达与生存焦虑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基因认知表现在3个方面:自意识的建立和巫术活动中仪式性身体展演是传统体育文化基因的肇始之源;民俗文化场域是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的根本,并由此建立文化基因认同;具备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是其主体特征,文化基因的内核承担着教育教化功能,口传身授是主体社会化实现的手段。其文化表达则在于,拥有自然、祖先和图腾崇拜的文化隐喻,建立了与宗教信仰观念相互交融的文化符号表达体系;映射出"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认知和"差序格局"的社会伦理关系本位,用身体实践表达族群记忆;在"一体多元"的整体文化模式布局下,彰显了不同文化区域之间文化传统与文化生态关系的复杂性。研究进一步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焦虑体现在原生环境的变迁,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因面临消失和变异的风险;仪式构成的文化特质符号减弱,导致仪式的整合功能下降,致使传统体育的教化、认同功用减弱并趋向边缘化;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理念相悖,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寻找间性弥合。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文化学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借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传统武术拜师仪式传承中文化场域的关系进行剖析。研究发现:对传统武术拜师仪式与文化现象的研究有很多,但从“文化场域”视角对拜师仪式的分析还少有人关注。拜师仪式作为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存在,并非“静态的”、“过去式”的,而是一种永存精神文化的活的载体,在不断革新的现代化语境中,显现了新的文化传承特征。研究结论认为:传统武术拜师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拥有独立的“文化场域”特征,我们不仅要在历史语境中对其加以分析,更需要的是在现代语境下对它进行理性的甄别或取舍。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走访调查、综合归纳等方法对阳湖拳的吴文化特征进行分析。阳湖拳的发展同吴文化发展和吴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有着紧密联系,是江苏唯一的地方拳种,个性鲜明,其历史演变有着极强的吴文化性。  相似文献   

11.
《体育师友》2019,(4):55-57
贵州苗族民间捉鱼游戏历史悠久,与苗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价值,对其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对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苗族民俗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贵州苗族民间捉鱼游戏进行整理研究,发现民间捉鱼游戏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内涵与功能价值也在发生改变,对此进行研究,有助于唤起苗族人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苗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黔南布依族、苗族、水族原生态传统武术文化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历史悠久的黔南布依族、苗族、水族原生态传统武术具有突出的民族文化特征与价值,体现出独特的民族个性和历史变迁轨迹,蕴藏着黔南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在文化生态理论框架内,通过云南苗族“吹枪”这一典型个案来分析和探索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演变与其所处文化生态的关系,具体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特质和族群4个维度来展开相关分析。研究发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演变和发展,每一个过程都与所处的文化生态密切相关,且其基本特征也是基于文化生态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弓力拳属于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阐述弓力拳的文化内涵,寻找其优秀且独特的优势,为弓力拳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南拳文化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分析岭南文化的特质出发,结合广东南拳的技术风格,探究岭南文化对广东南拳的影响及其形成的地域文化因素。研究表明:岭南体育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勇猛刚烈、开拓务实的文化特质。特有的地理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生活生产方式及体态特征是广东南拳形成的主要地域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困境进行研究,并提出发展路径。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产业调整、推动产业融合;推进文化润疆战略实施,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困境:组织保障能力待提升,经济价值转化待增强,文化内涵挖掘待深入,场域适配能力待提高。路径:强化传承发展保障,推动经济价值转换,加强文化内涵挖掘,构建发展适配场域。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武术从传统到现代,对于习练者水平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从传统武术的“用意不用力”到现代竞技武术的“量化”追求,都是在对评价标准找出合理的解释。然而,从武术评价的发展变化来看,表现中国武术“意”文化特质的拳意,是影响中国武术个性发展和评价习练水平的核心要素。从中国武术“意”文化特质入手,挖掘拳意形成的心理阶序过程和表达方式,找出拳意在评价中国武术习练水平中所呈现的核心要素,从而对武术习练水平的评价提供一种早已具备但未见理论的研究视角。研究指出:中国武术的“意”文化特质,是由技术之意、哲理之意、艺术之意构成,其在评价体系中分别以“拳种”和“拳意”的语系形式为表达。拳意的呈现是习练者与经验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在技术核心表达上,拳意呈现为知觉性,表达出一招制胜、点到为止的底层逻辑;在理论核心范畴里,拳意呈现为主动性,表达出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哲学素养;在文化核心阐释方面,拳意呈现为指向性,表达出含蓄化、陌生化的艺术形式。由此,拳意在外显与深层结构上达成的共识,共同造就了中国武术独特的文化审美和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奥运冠军在世界舞台上为国争光,生动诠释中华体育精神,对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产生无穷的榜样力量。从建构主义视角,运用框架理论分析《人民日报》从1984—2022年发布的中国奥运冠军156篇相关报道,归纳建构了中国奥运冠军群体官方形象的3个维度媒介框架,即主题框架、文本框架和语言框架。提炼出其建构的中国奥运冠军群体官方形象的5个特征,包括为国争光的英雄主体形象、赛事和训练场域中中华体育精神的践行者、文化和社会场域中体育文化的传播者、教育场域中体育事业的传承者和生活场域中健康生活的追求者,形成了中国奥运冠军形象的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实地参与观察法、全面考察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高跷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高跷的文化渊源和高跷运动的发展进行了研究。高跷是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融娱乐、健身、表演于一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民族风格的民间体育活动。提出继承和发扬高跷运动的优秀文化内涵,促进地区民间体育的传承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以太极拳《耍拳论》《耍拳解》为基础,结合“耍拳”生活的文化实践,解释其文化现象、特性与自然意向,揭示太极拳“耍拳”的认识论要义、实践论要义及其主体性关怀。指出:太极拳“耍拳”不仅有外在的形式,更有内在的理法,使人在“耍”中消除位分、彼此交感、互相成就、技艺同长,具有安放身心、技艺双修、步向超验的文化特性;它游戏般展开,让人渐生敬意,端正态度,并为之奋进逐渐走向完满,是习练者自我实现的过程。太极拳“耍拳”是日用即道的文化体现、生活世界哲学的话语表达、体育生活化的身修方式。它不仅是太极拳的习练之法,更是一种中国式的身体修行,且始终以一种往复循环的主体实践导引着“耍拳”者走向生命之完满,具有人文化成和生命治疗的作用与意义,可为人之身心健康与生命幸福增福祉,为人之本真回归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