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对2000年~2015年近15年期间的我国华北地区大范围霾天气现象的灰霾日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地面气象要素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之后灰霾日数不断增加,50%出现在12月~2月期间(冬季),一般霾天气会持续3天左右,长则5天~7天。从季节角度分析,灰霾天气最严重的季节为冬季,夏季状况最轻。北京特有的地形和天气系统共同作用形成了此处的天气特征。  相似文献   

2.
日喀则两次短时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micaps高空环流和地面自动站、卫星云图和雷达等探测资料,对日喀则市区出现的两次短时强对流天气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500hpa高空环流上青海小高压底部有偏东风回流,高原南部热带低压活跃,上高原的水汽充足,北部冷空气和南部暖湿气流在高原的中西部交汇形成"人"子型切变线,高原东部有阻塞高压控制,阻止高原西部系统向东移动的情况下。此外,城市内涝型灾害与城市坡度、坡向、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生态环境等因素以及排水管道是否完善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预报城市内涝型洪灾时除了对气象因素进行分析以外,还需考虑上述相关外部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Micaps和Ncep以及历史天气资料对发生在1987年11月24~26日和2010年12月31日~2011年1月3日的两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得出:乌拉尔脊的长时间维持,造成我区的持续低温;中低空冷平流的强弱,影响了寒潮过程中大风的发生;克拉玛依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会对本地的降水量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罗显发 《青海科技》2009,16(6):65-67
本文对2006年4月11~12日和2008年4月21日柴达木盆地出现的两次春季寒潮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次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有所不同,前一次过程是偏纬向的,锋区强,持续时间较长,过程降温幅度较大,后一次过程是偏经向的,锋区相对较弱,持续时间短,过程降温幅度也相对小些;两次过程前后,地面24小时变压变化较为明显,24小时变压正负差值约为南疆临近青海的低海拔站点24小时变压正负差值的一半。  相似文献   

5.
孙瑛 《青海科技》2011,(6):68-72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方法,并结合青海海南地区寒潮火气过程的预报经验,对2010年12月15~16日和2011年3月14~15日青海海南地区出现的两次典型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者有很大的相似点,但是由于寒潮发生时的冷空气强度、发展过程不同,又使这两次寒潮过程的降温幅度和对青海海南地区的影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09-2010年冬季三次大雪过程的对比分析,找出形成这种较大降雪过程的共同天气形势,对以后大雪强度预报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8.
青海东部两次大到暴雨天气卫星云图及产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09年6月18日下午至夜间和2009年8月17日夜间在青海东部地区发生的两次大到暴雨天气,从影响系统、卫星云图及产品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天气尺度的冷空气是大到暴雨天气发生的前提和条件,两次天气过程的红外卫星云图特征不同,造成的天气也不尽相同,"6.18"过程的卫星云图呈团状,具有暴雨云团的特征,云团所经的区域出现了大风、冰雹和区域性的大到暴雨天气,"8.17"过程的卫星云图呈带状,云团所经的区域出现了大风、冰雹和不均匀的短时大到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9.
恶劣的雾霾天气导致交通拥堵、封路、乃至车祸造成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使低能见度雾霾天气现象日益引起人们重视。降低雾霾视程障碍现象对人们的危害,做好地面气象观测责任重大,编发报告须准确准时。另外,据观测数据,霾天气现象天数逐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空气污染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0.
成秀萍 《青海科技》2011,18(3):64-66
本文对2009年5月26~27日发生在青海省的大范围大降水天气从环流形势、影响天气系统和物理量场反应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大降水的内在机制是一次大环流形势调整后,巴尔喀什湖低槽发展且东移南压,底部分裂小槽东移而形成的降水系统,同时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为大降水提供了水汽、能量和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2014年5月末西藏发生的强降水天气过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micaps常规资料对天气系统演变、动力条件、预报难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强降水期间西藏处于高空急流入口辐散场区,西风槽前低空急流提供充足的水汽输送与辐合;西藏南部特殊的地形抬升是强降水产生的重要因素;强降水期间气流上升运动明显;季节转换期间降水形态与降水强度、持续时间、降温幅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物理量产品以及数值预报的检验,对2013年1月至2月,在西藏南部四次特大暴风雪极端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亚欧地区的中高纬均为经向环流型,鄂克次克海至整个东亚地区是低压槽区,南支主槽在70°E附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很明显强度很强,伊朗高压东伸,强度较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有利于南支槽的加强和维持缓慢东移来影响高原西南部,即南支槽为此次高原西南部的暴风雪天气提供了稳定的环流背景.同时,不能忽视高原大地形的影响.②四次暴雪的水汽都是由阿拉伯海的偏西气流提供,水汽通量散度强辐合中心的位置和500hPa低空急流的中心强度以及急流轴的位置都有所不同,带来的降水强度和落区不同.③正涡度发展的高度也不同,所带来的降水强度也不同,高层强烈辐散配置导致强垂直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13.
郭德伟 《科技风》2013,(14):104-105
介绍了SPU-311(TQF881)双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SPU-361(TQF)高强聚氨酯防水涂料和两种防水材料的力学物理性能、防水机理和构造特点等,并通过相互对比分析,阐明了两种防水材料各自的优劣及其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为各种防水工程防水提供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95年11月两次孟加拉湾台风天气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0月和2018年9月登陆我国华南沿海的2次台风在浙江省产生的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1622号台风“海马”暴雨属于台风本体环流降雨,1822号台风“山竹”暴雨属于台风远距离暴雨。(2)前者水汽主要来自南海,沿台风低压环流及副高边缘的偏南风急流向暴雨区输送,后者水汽主要来自东海和西太平洋,沿副高西南侧的东南气流向暴雨区输送,前者急流强度和水汽通量均强于后者。(3)前者过程后期才有干冷空气从底层侵入,强度较弱,暴雨中尺度系统特征不明显,降水对流性较弱,后者整个过程都有干冷空气侵入,前期来源于对流层低层,后期来源于对流层高层,冷空气的侵入激发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降水对流性较强。(4)2次过程的动力学特征也有所不同,前者正涡度中心发展高度比后者低,但强度偏强,后者辐合辐散发展高度比前者深厚,但强度偏弱。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3年3月8日-9日呼和浩特地区的污染指数(AQI)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内蒙古河套地区的一次空气重度污染气象条件,研究表明: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属于高空槽底部偏西气流型,主要由扬沙天气引起的PM10浓度升高,造成能见度降低,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地面风速与能见度呈反相关,在能见度最低时,地面风速也是最大,说明PM10对应的污染物要吹向空中,风力要大一些;河套地区低层存在上升运动,湿层不明显,无逆温层存在,但存在下暖上冷的特征,在能见度最差时段有弱不稳定能量存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安徽省降水量资料和NCEP资料对1969年与2008年冬季两次超过半个月的连阴雨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两个年份连阴雨期间都存在阻塞形势,但并不处于阻塞形势最强的时期。每次连阴雨雪过程之前都有一次阻塞形势的较明显的增强过程,而连阴雨雪过程则大都始于阻塞形势减弱期。当乌拉尔山阻高指数锐减到谷值后的1~2天,同时伴有偏强的西南气流,往往会有一次较为明显的降水增强的过程。这两年中的全省范围的大雪、暴雪时都对应着安徽省南部700hPa西南气流异常偏强和前期乌拉尔山阻高指数的持续降低。两年中的1~2月份安徽省附近的水汽通量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准双周振荡。通过10~20天左右的滤波发现1969年连阴雨雪期间的水汽源地主要为南海,2008年的水汽则同时来源于南海和孟加拉湾。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用2002—2005年4—9月中到大雨及以上降水、3mm以下降水和无降水的天气过程各30次,对这三类天气形势、物理量进行了合成平均对比分析,结合地面锋面的位置,利用T213格点资料,运用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计算和绘制了不同天气形势下的合成平均物理量场,分析了三类不同天气的热力和动力条件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中到大雨短期预报的概念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RA5(0.25°×0.25°)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CMA模式资料等,对2021年6月29日和8月23日海东地区两次区域性冰雹天气进行对比分析,从假相当位温、对流参数、雷达回波和CMA-3KM模式预报对比等方面进行剖析,得出两次区域性冰雹天气的异同点,从预报角度分析两次过程中CMA-3KM模式预报的组合反射率与实况的差别,为今后提高类似冰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预警的及时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锡林郭勒盟2015年3月14日和28日出现严重污染天气,首要污染物均为PM_(10),污染物最大浓度分别为1 381μg/m~3和1 947μg/m~3。文章对两次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及其形成的湿度条件和层结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两次污染天气在欧亚高纬地区50N~0以北乌拉尔山至西西伯利亚都存在高空槽,中高纬为"一槽两脊"型,锡林郭勒盟处于槽前西南气流中;污染天气发生时,低层暖平流较强,地面均受蒙古气旋控制,整层湿度条件差,无逆温层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