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创新,高校发展其校园局域网趋向成熟,青年学子使用校园局域网获取信息、人际交流、娱乐和生活,逐渐形成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面对这一现象,如何更好地利用它并发展它来丰富青年学子的校园文化,满足他们多元化的需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研究,本文分析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价值与定位,以及其发展点,希望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媒体在我国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交网络及新闻传播方式也都发生新的要求改变。本文基于社交网络假新闻的成因进行具体分析,并基于上述原因提出相应的改善社交网络虚假新闻传播的策略,以此促进我国社交网络在未来新媒体时代发展中更好环境条件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批评了社交网络带来的社会参与热浪和社会平等想象,研究认为,社交网络朝着高度集中趋势迈进,伴随着流量和社会关系越来越集中,人们由此深受网络霸屏的影响,同时也呈现了与之连带的"谷歌政体"式的信徒和对西方话语的自愿支持。在人们社交网络虚拟化之后,社交网络传播的外相带来的社交网络神话化做法,持续的网络传播集中化为社会参与带来新问题。社交网络传播集中化的事实,凸显了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同时也昭示着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唐雷 《采.写.编》2023,(11):104-106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之一。在信息过载的时代背景下,社交网络舆情传播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生态视角强调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社交网络作为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对舆情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以信息生态视角为基础,围绕社交网络舆情传播展开多方面研究,以期为社交网络舆情传播策略的制定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2008年起,社交网络在我国开始发展,并迅速获得了网民的认同.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社交网络传播特有的参与性、互动性也使之成为网络广告传播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分析社交网络现有广告形式利弊,结合社交网络的传播特征,探讨社交网络广告传播的核心价值与社交网络广告的传播模式,为网络广告传播能更好的发挥社交网络平台优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社交网络改变了传统大众传播的沟通方式和传播渠道,依附现实社会关系生成多种网络交互行为,实现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拟合,显示出全新的关系演变格局。文章通过对社交网络传播特征的分析,研究社交网络发展的几种新动向,提出社交网络的未来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主动占领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阵地,全面建设校园媒体,利用校园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并积极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的思政教育的合力。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校园媒体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提出创新思考以增强校园媒体的实效,这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在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靳卫敏 《传媒》2015,(17):77-78
随着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逐渐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作为一种信息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并且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本文全面研究了校园网络文化的概况与特点,深刻分析了校园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教育和成长的影响,提出了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规制及有效措施,以期为大学生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创新与进步,社交网络得以长足的发展,颠覆了传统大众传播的沟通方式,改变了传统传播渠道,媒体传播开始依附现实社会关系,不断生成各种形式的网络交互行为,构造出了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全新传播格局。本文基于社交网络的传播特征,研究社交网络发展的最新动向,并基于社交网络的新动向探讨社交网络新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0.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国际传播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国际关系的动态。数字化时代社交网络不仅是全球传播的必争之地,还承载了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播使命。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社交媒体时代下的国际传播实践,强调适应不同文化和受众的重要性,同时分析西方国家社交媒体发展趋势和各平台特点对国际传播的影响,并提出一系列策略,以引导国际传播在社交媒体时代取得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社交网络传播逐渐成为互联网媒介时代受众进行数字化生存的重要传播方式。人们使用社交网络进行社交(对话)、信息的生产与分配、自我展示从而获得相应的社会支持,从而提升自我的肯定性情绪,最终达到提升主观幸福感的目的。但是互联网媒介既能提供数字化的机遇,也能提供数字化的威胁,正确认知互联网媒介的属性,合理地、健康地使用社交媒介,才能在人与媒介"同构"的良性互动之中,增强提升自身主观幸福感的能力。因此,本文从考察社交媒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入手,分析使用社交媒体传播过程之中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所在,最终提出明确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传播的双重属性——机遇与危机并存,确实地提升数字化生存的能力,提高受众媒介素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提升主观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多种纷繁的媒体形式逐渐出现,信息传播方式发生着天翻地覆的改变。传统媒体时代的品牌传播策略已不再适用于社交媒体时代,品牌想要在新的时代中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必须迎合时代而作出改变。本文通过对历史上品牌传播策略的梳理,以及新时代特征的分析,总结出新的品牌传播策略模型,从品牌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出发,概括并剖析了品牌传播的多种模式,提炼出一个符合时代特征的全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社交媒体时代品牌传播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成为网民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人际传播活动在社交媒体这一传播媒介的发展之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用户在通过社交媒体开展传播交流活动时展现出一些与以往线下人际传播相异的特点.本文主要以微信为例来研究网络人际传播的具体表现和存在的弊端.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了解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人际传播的便利性,也应该意识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辩证地看待这种传播活动并对它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高校校园中,微信传播已经成了潮流,探索"红色微信"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加强平台设置和设备升级,按照社交网络平台对人思想的影响规律,加强管理和分类引导,使"红色微信"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和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学生思想受到互联网信息影响大,思政教育工作较过去有了很大转变。本文通过对101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到热点新闻在当下大学生中知晓率高,传播速度快,移动终端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主要平台。并提出在今后的思政工作中要及时了解校园舆情、革新教学理念、思政工作者需增强媒介素养以及采用O2O教学模式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次生"文化经常与主流文化相对应,既关联又批判地继承着主导文化的某种精神特质。例如本文所涉及的,有关数字化社交网络日渐兴勃的主导趋向及其所导致的诸多负面效应之间的对应与权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社交网络正向多功能的社交、资讯、娱乐以及互动的方向延展开来。然而,新媒体传播的智能化、便携化使社交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在生活中无孔不入。过分地信息渗透不仅侵蚀着人际联系的私密性,更导致情感的隔膜。为了社交而疲于应付的人们开始逐渐反思,并以实际行动在今天这个信息过载的媒介时代中上演着社交网络的亚文化"逆向次生"。  相似文献   

18.
校园SNS:拟态环境中人际传播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迈南  何姗  焦宝 《青年记者》2007,(12):35-35
近些年在互联网上出现的一批校园SNS网站在大学生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并将大学生带人一个社交网络化的新时代。 校园SNS的传播理念分析SNS,是英文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缩写,直译为“社交网络服务”,从内涵上讲,就是社会型网络社区,即社交关系的网络化。  相似文献   

19.
安翔  郑晓梅  王佳悦 《新闻知识》2023,(1):63-67+94
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蓬勃兴起带来了多元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网络思政与传统思政教育之间的多重博弈,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文章从自媒体视角探讨了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的内在逻辑和特征表现,从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以及信息传播的内容、媒介、管控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舆情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提出了从增强价值导向、优化传播内容、加速媒介融合和提升管控效能等方面入手,构建符合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规律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新体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社交网络进行简要介绍,阐述了Web 2.0、六度分隔等社交网络的相关理论,回顾了传统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模式.重点构建了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并对该模式中的传播者与受众等要素进行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