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灵娟 《文教资料》2014,(12):19-20
雅典是西方文明的发源,作为世界上最早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自由与民主是它的标签,雅典人素来以智慧和勇敢自诩。然而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这样一个城邦竟然“容不下”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审判”及“苏格拉底之死”不仅是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而且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桩公案。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已然无法回到当时的情境之中发掘真相,只能依靠为数不多的史料及后世流传下来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辞”探寻历史真相。在众多题为《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柏拉图的作品。本文主要根据对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的解读,详细分析“苏格拉底之死”这一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2.
教育家苏格拉底,流传后世的一句名言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在柏拉图的《申辩篇》里这样记载:有一次,有人(《申辩篇》中说是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向德尔斐神庙(古希腊供奉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的传神谕的神使询问,世界上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那位神使回答说":没有人比他更有智慧了。"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求证自己"一无所知"的过程中,"是一个诚实的人,与谦虚无关;是一个自信的人,与骄傲无关。"在强调终生学习的今天,他的这种作为和认识对我们有着深刻的教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力求阐释《苏格拉底的申辩》所蕴含的教育哲学意蕴:苏格拉底从提出自己说真话的言说方式开始,引出公民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再提出其辩证法教育的起点与核心即认识自己无知,并进一步阐释苏格拉底的知识观,即事关整全的知识观;接着提出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唤起人们的爱智的生活。以此为基础,苏格拉底进一步表明,其哲学教育的根本指向乃是城邦的福祉。整篇演说的核心就是苏格拉底为哲学生活与哲学教育而申辩。苏格拉底之死本身也成了苏格拉底哲学辩护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同样是柏拉图撰写的一组以苏格拉底之死为主题的作品,本身却存在着差异。不同于《苏格拉底的申辩》的实录性质,《斐多》篇更像是柏拉图个人的心理治疗。其中所确立的灵魂不朽的信念,可以被视作理解柏拉图全部关学和文艺思想的枢纽和关键。柏拉图对绝对关的反复追寻、理念论对真正尺度的探求,以及对爱欲的论述和文艺政策的设计,均导源于苏格拉底之死所带给他的震撼。  相似文献   

5.
苏格拉底之死在根本上反映的或许不是哲人与政治的冲突,而是好人与好公民的冲突.如果将《申辩篇》的论证主题概括为"我是一个好人",那么《克里托篇》的论证主题则可以概括为"我要做一个好公民",在做好人与做好公民之间发生冲突时,苏格拉底选择了做好公民.由苏格拉底之死引发的好人与好公民的政治伦理焦虑在民族国家主导的现代社会有了不同于城邦时期的表现形态.在政治领域逐渐缩小的现代社会,好人似乎比好公民具有更加根本的意义,与此相应,好人教育似乎比好公民教育更为根本.  相似文献   

6.
桑文波 《现代语文》2006,(4):119-121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乐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音乐理论专,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它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至于它的作则一直存有争议。郭沫若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公孙尼子,成书时间亦在战国。另有学详细考证了历代关于《乐记》作的献,得出作为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及其门人的结论,这一说法已基本被学术界所接受。《乐记》原有二十三篇、二十四篇两种版本,现仅存十一篇,这十一篇分别是《乐书》篇、《乐象》篇、《乐言》篇、《乐化》篇、《乐施》篇、《乐论》篇、《乐理》篇、《乐情》篇、《宾牟贾》篇、《师乙》篇、《魏侯》篇,《乐记》体大精深,以儒家思想为主,包容其它各派思想,谈到音乐的本源、音乐的特点、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社会价值、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问题,余篇仅留篇目,由篇名看,涉及乐器演奏、音乐创造、音律理论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行政审判中,对被告以原告民事诉状作为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证据的类似情形,如何审核与认定?《行政诉讼证据规定》亦无具体规定。但《行政诉讼证据规定》规定了证据审核的规则——案外证据排除规则、自认规则、补强证据规则等。审判机关应依据上述规则的法律规定及相关理论,对上述证据进行采信与否的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8.
鲁忠 《考试周刊》2008,(53):208-209
《刑法学》的教学实践是一种课程实践,《刑法学》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可以采用精心教学、案例教学、课堂演讲、模拟审判及法庭辩论等形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邓中文 《教育与职业》2006,(12):115-116
在《刑法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巩固理论基础知识,加强操作能力,从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法律人才。笔者从课堂讨论、课堂演讲、观摩审判、模拟审判和法庭辩论等形式入手,阐述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399年,雅典陪审法庭将苏格拉底判处死刑,从此给世人留下了一道难解之谜。在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对耶稣的审判和处死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类似案件,像对苏格拉底之死一样,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教材在叙述"雅典的民主政治及古希腊的思想成就"时,呈现了油画《苏格拉底之死》,并试图用"苏格拉底之死"来引导学生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相似文献   

11.
合议庭是我国法院的基本审判组织,其与独任庭、审判委员会共同构成法院审判的组织形式。关于合议庭的工作职责我国法律中《人民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的司法解释都有规定。本文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的合议庭制度并结合审判实践,提出了议庭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合议庭制度的改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在哲学史上居承先启后之地位。如果说,《理想国》代表了柏拉图的政治社会理想,那么,《法律篇》则是柏拉图晚年所作的面对现实的对话体著作。在《法律篇》中,三位老人,即克里特人克列尼亚斯、斯巴达人梅奇卢斯、雅典来客(暗指柏拉图本人),夏日里在克里特相遇,讨论法律的优劣以及一个优秀制度应该有什么样的法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心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基本理论问题。在重庆召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讨论会上,对这个问题以及“活动”、“实践”两个概念的含义进行了热烈讨论,但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 最近,我重温了《实践论》。深感这篇光辉哲学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心理与实践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我以《实践论》为指导,对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该论集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编辑方针,其辑录了《第二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获奖论110余篇,较全面的论述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与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的关系,总结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在《裴洞篇》与《格黎东篇》中分别记述了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之后在监狱中与友人的两次谈话,值得探究的是,在这两次谈话中苏格拉底分别用不同的理由拒绝了逃离监狱的理由。这两篇对话除为我们呈现了哲学史上苏格拉底的赴死,也隐含着柏拉图的一种态度与选择。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是轴心时代古希腊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知识渊博,对当时各个学科均有涉猎。而《诗学》就是其关于文艺理论的著名作品之一。从《诗学》的六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亚氏所代表的苏格拉底学术传承的扩散、摹仿论与戏剧理论的关系、悲剧的解释和艺术批评等方面的问题,并力图构建亚氏戏剧理论的解释体系并深入剖析亚氏所处的时代和历史影响。同时试图揭示亚氏《诗学》中的观点为何能够在西方文艺学理论中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举证责任制度是行政诉讼的基础与核心。我国《行政诉讼法》确立的是被告行政机关对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而对原告是否承担举证责任却没有规定。但原告对某些特定事项承担举证责任的理论已经确立,并得到有关司法解释的支持。本文试图从探讨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理论基础入手谈谈完善原告举证责任的构想。  相似文献   

18.
《数据库应用技术(Oracle版)》是计算机科学、空间、物联网、软件开发等专业继《数据库原理》之后的核心课程,本文从体系结构篇、对象篇、PL/SQL语言篇、安全篇四篇入手,给出其教学体系。四篇相辅相成,并强调"体系结构篇"是重中之重,PL/SQL语言篇是要点之一,对象篇是基础篇,安全篇是保障篇。给出其教学模式的建议,在教学模式上,既强调"重理论",又强调"厚实践",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双赢,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大连大学学报》2007,28(4):F0002-F0002
迄今为止“龙学”研究业已取得了丰厚的成果,然而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庄释和校勘等方面,对文学理论作专题研究,以及对它的理论体系进行整体描述,这方面的研究还很有不足。王少良教授所著《文心管窥》对《文心雕龙》解篇以及揭示文学理论体系构成方面多所创获,书中认为把《文心雕龙》当典籍学问来做,这是研究问题的一个层面,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回到文艺学原理的基点上来看待它,从理论文字的篇旨确立及逻辑论层关系上来理解相关的文艺理论问题。在这样的认识下,作者对《文心雕龙》的文学本原理论、“文之枢纽”五篇的构成、“言意”与“…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相关法律对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规定模糊、范围狭窄,使得司法实践过程中出现适用法律困难。通过总结梳理目前学界比较认可的适格原告,包括检察机关、环保部门、环保组织与公民个人及其各自的优劣,结合私人检察总长理论、国家主体理论与环境权理论的分析,探讨能够符合补充既有环境治理力量不足与体现社会治理民主化的原告主体。同时,在理解《民事诉讼法》第55条含义的前提下完善立法,明确规定适格原告及其顺序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