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16和17世纪.西方社会的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在广阔的范围内经历了一场奇特且明显的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程度较高的英国和荷兰亦毫无例外地受到了严重影响.本文认为,导致过渡时期西方工商业衰落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农业基础地位的削弱,二次封建化使得农业生产结构出现逆转,农业生产率随之下降,以农业为基础的工商业亦相应地出现了波动.因此,只有当农业健康合理地发展时,工商业才能持久地保持繁荣状态.  相似文献   

2.
王奎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10):74-78
清末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来专门负责振兴工商业经济。商部在振兴工商业经济的同时,还在致力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全国各地设立农会组织就是商部改良传统农业的一个主要措施,商部的这一措施,一方面推动、促进了中国传统农业的改良,另一方面,也使中国基层社会开始诞生了一个近代意义上的自治组织,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理论。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没有止境 ,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也就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时 ,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的身份走上历史舞台的。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从根本上解放了被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建国以后 ,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  相似文献   

4.
请看下面这道历史题: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为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中共采取的政策分别是: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在  相似文献   

5.
第一章 封建专制高度发展与资本主义因素萌芽的明代文学(一三六八——一六四三)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文学概况一、社会背景:(一)元末农民大起义,胜利果实被夺取。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初恢复社会经济的政策。农业和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的开始局部  相似文献   

6.
秦汉经济立法服从与服务于农为国本思想,土地私有权法律地位的确定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秦汉时期由于统治需要和发展需要,封建政府从立法上扶植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秦汉封建政府通过调整国家与官僚贵族、富商大贾、农民以及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关系来实现社会经济相对协调发展。利益的最大化是每个社会经济参与者的至高追求,封建国家势必通过立法来约束经济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国家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7.
资本以逐利为本性,当前,在农业产业链条整体利润比较高、政策扶持力度比较大、进入农业门槛比较低的背景下,工商业资本采用直接和间接方式进入农业生产、流通等领域,谋取利润.本文对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带来的土地流转问题进行的分析表明,农村土地流转以政府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为主,忽视农民话语权,土地流转后出现改变农地原有用途而缺乏监管、弱势劳动力就业难、收入低等问题,并且围绕土地租金管理和分配、企业和社区农民共处中的利益协调等问题时有矛盾和冲突发生.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的投资额大,对局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经济关系调整都可能带来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毛泽东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是在与资产阶级结成政治联盟基本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批评斗争、和平赎买、逐步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改造与国家工业化并举及思想教育等一系列完整而又正确的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最后消灭了资产阶级。这一改革不仅没有像一般的生产关系变革那样给社会生产力造成破坏,反而大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期的邯郸,作为一个商贾云集的经济大都会,名扬于天下。而商业繁荣则有赖于重商政策的保证。实际上,是"地薄人众"的国情决定了赵国邯郸必须通过发展农业之外的工商业来缓解人口相对过剩的压力,这是其实行农商并重政策的内在原因。而时逢春秋战国之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大发展、大变革,各种新生事物大行其道的社会环境,则是其政策形成的外部环境。这是赵国邯郸农商并重政策出台并得以实施的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的邯郸,作为一个商贾云集的经济大都会,名扬于天下。而商业繁荣则有赖于重商政策的保证。实际上,是"地薄人众"的国情决定了赵国邯郸必须通过发展农业之外的工商业来缓解人口相对过剩的压力,这是其实行农商并重政策的内在原因。而时逢春秋战国之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大发展、大变革,各种新生事物大行其道的社会环境,则是其政策形成的外部环境。这是赵国邯郸农商并重政策出台并得以实施的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行业,教育是如何运作的?这是教育界的智者应该深入思考的大问题。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应该知道它是如何运作的,比如,我们做农业的工作就应该知道农业是怎么运作的,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怎样一种互动的关系;再比如工业领域,我们在工厂也应该知道工业是怎么运作的,它也是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支配的。那么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革命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革命在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往学术界对农业革命的涵义及其作用有不同的诠释与评价,一般重视农业革命生产力方面的变革,而忽视其生产关系方面的变革,我们唯有认识到农业革命既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也是生产力的变革这一客观性,才能深刻揭示出农业革命与工业化、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明朝统治者为了保证对江南地区的统治.从政治、经济、宗法制度上着力。裁抑豪族,重本抑末.极力摧折工商业,强化家族制度的作用。14—17世纪.饱受重赋之压的江南地区呈现出不应有的稳定,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直未能冲破封建主义的藩篱。  相似文献   

14.
在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理论的推动与政策支持下,英国农业生产完成了资本主义化。同时,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理论与政策为工商业的发展营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使工商业的资本主义方式得到巩固。英国社会转型因而得以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5.
东晋南朝时期,淮河流域战争频繁,农业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不断遭到严重破坏。但是,由于淮河流域是南方政权坐保江左的屏障,战略地位重要,故每当战争间歇之际,南方政府即采取绥靖流散、放免战俘、赈贷省役、兴修水利、专委农功、兴办屯田等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以至于刘宋前期出现了“缘淮岁丰,邑富地穰”的景象。这些在战争频繁的特殊形势下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也是一笔值得记取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大物博出产品甚多。尚能设法改良。可令国家富厚改良的方法。最重研究与试验。为促进农业及工商业发达起见。政府应在国内重要的工商业及农业地点。开设特别学校。如江西景德镇。为陶业的重要地点。应有规模宏大的陶业学校。广东顺德与中山两县为丝业的重要地点。应有一丝业学校。上海为通商大埠。应有一商业学校。汉阳与汉口为铁钢出产地。应有一冶金学校。余可  相似文献   

17.
刘俊利 《新高考》2007,(3):31-34
【考点指津】 1.全面理解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提出原因:①农村和城市出现新矛盾。②国际形势相对稳定。③实现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2)历史条件:①人民政权的巩固。②国营经济的发展。③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许多经验。④积累了土改完成后的农村开展农业互助合作经验。⑤苏联的巨大成就,对我国具有巨大的榜样作用。(3)特点、实质:特点:①实现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②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实现“一化三改造”,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质:改造生产关系,解决私有制问题,即把资本主义所有制、个体所有制改造成为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使公有制占统治地位,成为我国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4)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间的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存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是总路线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英国之所以能率先成为工业化国家,其重要原因在于英国的重商主义嬗变取得了成功,在英国重商主义理论的推动与政策支持下,英国农业生产完成了资本主义化,同时,重商主义理论与政策为工商业的发展营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使工商业的资本主义方式得到巩固,英国社会转型因而得以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9.
论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最活跃的、第一性的生产力要素,将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最根本的活力,而农业产业化则决定着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组成形式与运行机制,也就是决定着我国农业崭新的生产关系。先进的生产国一旦与先进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相结合,就会引发新的产业革命,推动我国农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论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限制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限制是从市场、原料、资金、收入分配、经营范围、税收、管理、社会地位等多方面进行的。限制政策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政策的核心,它的实行对于顺利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处理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角色、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关系以及如何界定哪些是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成分及范围等问题方面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