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统计分析了1971—2000年30年内蒙古东北部林区夏季雷暴天气日数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北半球月平均500hPa环流特征指数。分析研究夏季雷暴天气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年代际振荡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半球极涡面积与内蒙古东北部林区夏季雷暴天气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青藏高原位势高度的长周期变化与欧亚纬向环流的变化相吻合,均与内蒙古东北部林区夏季雷暴天气呈反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北半球极涡面积、青藏高原位势高度、欧亚纬向环流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内蒙古东北部林区夏季雷暴天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何振伟 《大众科技》2010,(5):107-108,71
对1979~2008年共30年105次河池市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气环流系统发生、发展物理机制,所处的地理位置,未来移动方向与暴雨天气关系密切。主要环流和影响天气环流系统:是夏季季风、西太平洋副高,高空槽、地面锋面、切变线、西南低涡、台风、辐合带等。暴雨多是季风影响和中低纬度季节性环流转换和天气系统相互作用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近二十年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近二十年青藏高原的地面辐射和热平衡特征、大气环流及季节变化、高原天气系统、高原积雪对我国环流和天气的影响、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的模拟等几方面的研究成果,概括了重大理论科学研究和实验应用研究的结果,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结论,提出了一些可能的物理机制,特别是两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有力地推动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资料和自动站、雷达资料对2012年6月25—28日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天气过程是在中高纬西低东高环流背景下,低空西南暖湿气流的不断供给、副热带高压不断西进、阻塞高压稳定少动、低空切变线与河套气旋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前两个时段以对流性降水为主,第三个时段以稳定性降水为主;此次降水天气过程中,不断有强对流单体生成,产生了列车效应及后向传播,导致强降水的产生;T-lnP图的形态特征及各项物理量的变化,均对降水的产生有很强的指示意义;依据天气尺度环流提供的背景场,可以大致判断强对流天气的类型。  相似文献   

5.
为加深对云浮大风天气的认识,对云浮地区2008-2016年16个站点出现的1662站次大风及其环流形势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云浮地区大风天气环流形势可分为四类:强对流天气型、冷空气型、热带气旋及其前部环流型、其他类型。强对流天气型大风最多,占总大风次数的71.7%;其次,热带气旋及其前部环流型大风占总大风次数的25.2%。云浮地区大风天气主要出现在汛期,占总数的88%。强对流天气型大风主要出现在3-9月,呈双峰型分布。热带气旋及其前部环流型大风主要出现在7-9月,呈单峰型分布;冷空气型大风出现在10月至翌年4月,最多月份为11月和3月。  相似文献   

6.
利用天气图、实况图以及云图等气象资料,详细分析了发生在建三江局直及十五个农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背景、形成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形势。结合当地的天气气候特征,提高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成秀萍 《青海科技》2011,18(3):64-66
本文对2009年5月26~27日发生在青海省的大范围大降水天气从环流形势、影响天气系统和物理量场反应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大降水的内在机制是一次大环流形势调整后,巴尔喀什湖低槽发展且东移南压,底部分裂小槽东移而形成的降水系统,同时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为大降水提供了水汽、能量和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8.
利用2020年3月份ERA5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及MICAPS资料,分析了3月11-12日青海大部地区出现大风沙尘天气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此次大风沙尘天气发生在200 hPa急流维持、500~700 hPa冷平流明显的环流背景下,而地面冷锋过境是此次过程的触发机制;(2)从垂直速度、散度、涡度等物理量分析来看,西宁附近东西方向上构成了东部高空辐合、地面辐散,西部高空辐合的锋面次级环流,增强了锋后下沉运动的发展;(3)此次过程中大气层结在白天趋于不稳定,地面至500 hPa接近干绝热,导致湍流活动强,动量下传强,地面风速大,是青海省比较典型的高空急流动量下传和大气层结不稳定共同作用所引起的大风天气过程。分析结果可为未来类似大风沙尘天气过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常规资料对2013年2月出现在日喀则地区西南部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环流特点,卫星云图及物理量场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这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特征。极地冷空气南下,与南支槽叠加,在高原西侧堆积、加强东移上高原,阿拉伯海、孟湾不断有水汽向高原输送是造成这两次强降雪天气形成的关键。这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都是北部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高原上交汇所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一次暴雨天气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的分析,得出了几点结论,对同一类型暴雨天气的预报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青海省2002年春季的沙尘大气为样本,对青海省春季(3~5月)的沙尘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春季,青海省共出现了8次沙尘天气过程,与历年同期相比,属沙尘天气偏多年份,其原因是前期我省大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地表干燥,土壤墒情差,3~4月中旬,冷空气频繁影响我省,从而导致沙尘天气不断出现,4月下旬以后,出现的几次较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及大环流形势调整,很好地抑制了沙尘天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徐祥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以来,他一直从事天气动力、大气环流、动力气候以及非线性波流动力学、拓扑非线性理论及其大气突变数学模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近30年10月份的暴雪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以2011年10月21日至22日那曲出现了一次全地区性的降雪天气,其中那曲县的降雪量达到了17.5mm,积雪深度达到了19cm的天气过程为例;利用环流背景、FY2-2C卫星、物理场、地面气象要素等资料对导致这次暴雪天气行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雪具有局地性,因此出现暴雪不光要具备气候学上的环流特征,而且要具有局地气象要素的支配。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海东地区一次强单体冰雹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2006年9月2日发生在青海省湟中县的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雷达强度回波、径向速度、垂直液态含水量、垂直风廓线等资料的分析,总结出在一定环流背景下,多普勒雷达资料预测冰雹云发展的定量指标及其规律,其结果可为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指挥防雹作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04年6月17~20日林芝出现了入汛后首场连续强降水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范围广。本文从亚欧500hPa环流形式、物理量场、卫星云图、数值预报产品及单站地面气象要素等几方面对这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强调指出在充分了解天气形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上述多种产品是做好此次强降水过程预报和服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2012年3月17日~18日兴安盟大部地区出现强寒潮天气。本文从高空500hPa、700hPa、850hPa环流系统的演变,分析了强寒潮天气的形成原因,总结了3条预报指标,为今后北路冷型寒潮天气的预报积累了一定的预报经验。  相似文献   

17.
黄晓清 《西藏科技》2003,(12):52-55
根据2003年5~8月西藏地区降水、气温资料,分析了汛期天气气候、500hPa中高纬度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特征,得出2003年汛期大部分地区降水、气温正常,无大范围旱涝灾害。局部地区降水强度大,降水量创历史新高,出现了泥石流等灾害。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6,(13)
本文对咸阳机场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的大气环流形势及相关气象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大雾过程期间,机场上空以纬向环流为主,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低层存在暖平流,地面处于弱气压场,风速小、相对湿度大,大气层结构稳定,逆温层稳定,上述形势既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扩散或垂直运动,造成严重的低能见度天气。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14,(16)
针对2013年3月23日出现的降雹天气过程,利用Micaps资料及新一代雷达探测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几方面综合分析了产生这次强对流天气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王兴 《西藏科技》2007,(11):69-72
本文应用micaps资料,从500hPa高空环流形势演变特征,结合物理量、卫星云图和常规资料,对2006年9月9~13日发生在我区一次强降水过程作了分析,以揭示此类天气的主要特点,为预报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