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碑刻既是保存历史资料的重要文物,也是传承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陕西关中历代名家名碑,从《石台孝经》到《孔子庙堂碑》,从欧阳询《黄甫诞碑》到高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从篆书《美原神泉诗序》到行书《慧坚禅师碑》等,不仅完整再现了中国古代文字篆、隶、楷、行、草的发展轨迹,记录了中国汉字的书写史和风格演变史,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3.
略论书法欣赏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法欣赏是整个书法创作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欣赏者面对书法作品所进行的一种审美感受活动。相对于其它艺术门类的欣赏来说,书法欣赏又表现出自身的审美特点,具有再创造与再评价、抽象性、情感性、模糊性、共同美等重要特征。只有把握了这些艺术特征,欣赏主体的创造性才能在书法作品欣赏过程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获得理想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南于电脑技术的普及,打印机运用越来越广泛,汉字的书写却越来越不被重视。加强对学生书法审美情趣的培养。指导学生回归祖国传统的书法文化,让学生的书法审美追求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是现阶段中学语文书法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论书法中的“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法史上最早出现"势"这个概念是在秦汉时期,此后,历代书法家对书势的审美意蕴不断有所阐扬,保持着认识上的基本一致,进行着渐进的、补充式的充实,只不过没有给"势"以明确的定义。笔者以为,"势"依"形"而现在,无"形"则无"势",书法的文本在"形势"的作用中获得感性的生命存在;"势"通过"纵横化"得以体现,这种"横变纵化"其实是力的变化,是力的矢量方向的变化;"气"是"势"的根本性存在,作为书法中因素,"气"表现在书法创作与书法形象中,就是作品中所显现出来的动态风韵、精神气质。之所以说书法之势内涵广大,又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性,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书法之势的全息性质和蕴涵的模糊之美。所以,"势"既是力与力的趋向,又是形,还是气,是它们相化合的真实存在,"势"通过"形"而得以观瞻,"气"则是其内在的生命依存。"势"是一个有虚有实的复质的客观存在,在不同的情形下给人的感受不同。 相似文献
6.
书法,作为中国人线条艺术的极致和代表,可谓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对线条艺术的审美追求。文章从书法线条的抒情性、节奏感、空间感和力量感四个典型艺术特质入手,归结出生命意味是中国线条艺术的最高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7.
黄鸿琼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3(3):124-127
汉代书法开始摆脱文字的实用性,书法艺术开始从广义的书法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汉隶、草书的兴盛;一批书家、书作的出现;汉代书法理论的产生,并开始从自然美的角度来探索书法美,对线条美的追求,“力”的审美追求的提出,强调书法的抒情性,对书法创作规律进行研究等等这些都标志了汉代书法审美的觉醒并走向独立。 相似文献
8.
李丛芹 《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8(1):102-104
现代派书家为了打破以文字识读和书写为根本的习惯性思维,对西方现代派绘画进行了生硬的嫁接。但从书画创作审美体验中的“心物”之轴来分析,书法与传统的中国诗、画相比,虽有其独特性质,仍然是点画结构与主体意的融合,即意与象、心与物的统一。而现代派绘画从丙现跨越到表现,只注重意与心的一端,强调心与物的对立。这可从现代派绘画与书法发展的实践以及相互借鉴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0.
11.
周小兵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9-52
"格调"与"气象"是书法品评的两个维度。"格调"貌似说人,实为品书;"气象"貌似说书,实在评人;虽然品评角度不同,但两者存在着互证互通的关系。"格调"的思想存在于古代乐论与诗论中,特别是元朝《唱论》中"声音调合"与明代诗论中"正体高格"的思想,帮助确立了书法上馆阁体的地位。与书法"格调"的逐渐定型不同,书法"气象"往往常新常变。"气象"和创作者的思想及其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它反映了创作者内在的生命力与外在的表现力达成统一的状态,是艺文品评的另一不可或缺的维度。 相似文献
12.
13.
郑淼文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158-159
米芾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其书法和书论对后世影响深远。米芾一生的艺术追求与他自然率真的个性非常吻合。因此,当我们研究米芾的书法艺术时,可以从其个性特征中挖掘出一些深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15.
“韵”是中国古代美学体系中独特的审美范畴,“韵”作为审美范畴,从音乐、文学领域到人物品评再到艺术审美标准,其内涵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一直被拓宽。“韵”在书法审美范畴中代表了作品的内在精神、气质和风度,书法之“韵”有气韵、墨韵、神韵、情韵、格韵、体韵等,超越了笔墨和具象化的表达,赋予书法作品更加丰富的审美内涵。因此,对于“韵”范畴的探索仍然对当今书法审美范畴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葛秀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9(4):86-87
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历来被人们推为古典美学的最高理想。谈论我国的书法艺术,就不能不谈中国书法的“中和”之美。 相似文献
17.
刘丽颖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23-126
遍观《历代书法论文选》及其《续编》,以“奇”字论书共达200多处,涵义各有不同,是书法理论中不可缺少的概念体系。因其少有单独出现,往往与其它词语结合在一起表意,所以将其相合或相对的概念进行分门别类,加以归纳和对照,可以从不同角度更清晰地把握这个概念的涵义及其在书法理论中的价值,以及它在不同审美观念的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更可观照当下书法审美中时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8.
伍宝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4):60-64
魏晋,个性觉醒裹挟着苦难时世而诞生,以一尊儒学衰微之阵痛迎来了多元思想的活跃、共存与渗透,此时学艺术有了崭新的面目:自觉。书法艺术由于人士大夫的大量参与,促使书法超越伦理功用而走向审美艺术之途,即开始真正自觉地体现主体的生命意识、个性风度、气质品格等。此时由于玄风的浸淫,书法艺术尚“韵”,而“二王”无疑是这个时代玄远超逸的魏晋风韵不可替代的最理想的传达。“二王”书风是中国古典书法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9.
20.
魏晋士人追求"简约自然"的审美理想,这种审美理想对当时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为学理依据,探讨了魏晋书法"简约自然"的审美意味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