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文义 《中国钓鱼》2006,(11):26-27
秋高气爽天气好,气温水温逐日凉,鱼儿活跃咬钩旺,此乃垂钓好时光。一般规律如此,但也得垂钓有方,才能有效地多钓获鱼。  相似文献   

2.
秋钓鲤鱼     
贾树杰 《钓鱼》2007,(9S):47-47
“一阵秋雨一阵凉,气温水温逐渐凉,鱼儿活跃咬钩旺,此乃秋钓好时光”。一般规律是如此,但也要垂钓有方,才能有效多钓鱼。  相似文献   

3.
蒋清泉 《中国钓鱼》2012,(12):28-29
冰钓时,由于气温、水温都很低,鱼儿身体僵硬,活动不便,再加上诱鱼的饵料味道在低温下传递缓慢,所以短时间内(比如半天时间)靠诱饵是引不来鱼的。要想在短时间内钓着鱼、多钓鱼,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打冰洞,找到鱼儿藏身的地方;找不到鱼,说下大天来也钓不着鱼。特别是野钓,水广鱼稀,鱼儿又爱扎堆集体抵御严寒,想找到它们聚集之处,  相似文献   

4.
立春刚过,气温上升不明显,水温相对较低。大家都知道,水温低于5℃,鲫鱼一般很少觅食,这时出钓时间应选在午饭前后,最佳上鱼时间是午后2~4时:这段下午出钓的日期约持续20天。进入3月中旬,虽然白天和夜晚气温相差较大,但是水温已逐渐上升,一过午时,鲫鱼便会三五成群游到水上层一动不动地晒阳,这就说明鱼儿不久就要产卵了?一旦出现这种现象,下午就很难再钓到鱼,此时应改为上午出钓。越是在清晨,钓上的鲫鱼个头就会越大。  相似文献   

5.
水库冬钓     
初冬,各大水库已经蓄满水,水位相对稳定,鱼也比较好钓。“立冬”过后,小股冷空气频繁入侵,水温逐渐转凉,鱼类都成群结队地转移到中下游的水深、水温高的地方活动,平日很难钓获的大鲫鱼,在初冬,往往一次出钓就能钓上多条。  相似文献   

6.
黄旺意 《钓鱼》2009,(2):26-27
秋去冬来,此时鱼儿也随着水温的下降,开始逐渐趋温向温度相对较高的深水区域聚集。随着气温、水温的进一步下降,冬意渐浓,鱼儿为了降低体能的消耗,更好地抵御风寒,大多数鱼类已少游少动群聚一起,也很少摄食。但还有一些耐寒的鱼儿还在小范围内游弋觅食。从历年的垂钓经历看,在我地皖南山区一带,鲫、鳊、鲤鱼从未停止咬钩。但从钓获的鱼种看,还是以鲫鱼为主,因此冬季垂钓应把鲫鱼作为对象鱼,由于天寒水冷,此时鲫鱼的觅食习性和身体特征都发生了一些改变,用星漂钓组垂钓时,也宜相应做一些调整。  相似文献   

7.
张世才 《钓鱼》2004,(22):25-25
“一场秋风一阵凉”。入秋以后,气温、水温开始下降,此时鱼较肥美,喜成群游弋,较为好钓。我常借鉴钓鱼谚语,指导秋钓往往都是得胜而归。下面就是我秋钓经常运用的一些谚语:  相似文献   

8.
一、钓时、天气 清明时节我们地区野塘的冰面才逐渐融化,但气温、水温仍然偏低,鱼儿不愿意活动和觅食,在刚刚化开冰面的野塘是钓不到鱼的。我们地区有句渔谚:“谷雨鱼咬钩”,准确地说出了我地春季钓鱼的时间。谷雨从节气上说已是暮春,但是在我们地区还只是春天的刚刚开始,这时候气温才逐渐回升,水温也慢慢升高,鱼儿才开始拿食。所以在我们地区到了谷雨时节,才是春钓鲫鱼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陈保振 《中国钓鱼》2004,(12):20-21
钓友都知道.静水(水库、池塘)野钓需要打窝子.才能把鱼诱到窝内,提高钓获量。所以.如何正确地打窝子,在野钓中显得十分重要。夏、秋季节,水温高,鱼儿四处游动觅食,只要根据当时的水情、鱼情.在水底平整的地方打窝,一般都能诱到鱼,成为一个成功的窝子。但是,在冬季和早春,水温低,鱼儿待在一个地方很少游动,  相似文献   

10.
一、钓早晚不钓中午夏季的早晨气温一般在20~26℃。水温在22~30℃,这正是鱼儿吃食的最佳水温,此时,鱼儿食欲旺盛,四处觅食,容易上钩。下午4时之后,太阳已西斜,气温降低,水温也随着下降,鱼儿在深水区休息后,预感夜晚的到来,表水已开始凉爽,纷纷从深水区逐步游向浅水区或岸边觅食,也容易钓到鱼。  相似文献   

11.
“夏天到,鱼难钓”,这是钓鱼人的共识。立夏后,白天气温增高,鱼类进入生长期,食欲旺盛,对垂钓者来说应该是件好事。但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和弊两个方面。由于夏秋时节高温,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气温和水温太高,水中氧气缺乏,浅水区超过了鱼儿生活的适宜水温,鱼儿都游到温度较低,水中溶解氧较高的地方“避暑”去了,常规钓点的水中无鱼,岂...  相似文献   

12.
黄旺意 《钓鱼》2005,(9):17-17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蛰伏一冬很少觅食活动的一些鱼儿也开始小范围的觅食。随着仲春、暮春时节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水温也随之渐渐变得温暖适宜,给鱼儿积极觅食,养育后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鱼儿觅食栖息的范围也逐渐扩展到其生活水域各个角落。此时,那些令人讨厌的小杂鱼,也开始肆无忌惮地抢食饵料。  相似文献   

13.
冰钓三要     
鲁祥 《中国钓鱼》2006,(2):29-29
一要敲冰震鱼 进入冬季,鱼儿们开始冬眠,此时它们早已集聚了足够的能量,群居水的深处相互依偎保持体温。冰钓者往往采取撒“窝子食”的方法引诱鱼儿光顾。由于水温低、透气差,食饵的香味扩散缓慢。尽管鱼儿的嗅觉比较敏感,但由于处于冬眠状态,而难以摄食,这时,采取“敲冰震鱼”的方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选择。其做法是:对怀疑某处冰层下面可能藏有鱼的地方进行不规则的敲击,将鱼儿从“栖息处”赶出来。鱼儿不仅嗅觉灵敏,其听觉也十分敏感,它们生性胆小,警惕性很高,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惊慌失措,四处逃生,从而为垂钓者创造了机会。在垂钓期间此法可反复使用直到有鱼光顾(一般15~20分钟敲打一次冰面为好)。但应提醒钓友们,使用此种方法以不影响其他钓友垂钓为好。  相似文献   

14.
<正>夏季天气炎热,雨水较多,水位、水温经常变化。有些钓友鱼获不多,往往认为这个季节是垂钓的淡季。其实,鱼儿栖息、觅食、活动的地点,是随着天气、气温、水温、水位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我们如果能够掌握鱼在夏季的活动规律,追随鱼儿选择钓点,就能钓到更多的鱼。那么,夏季怎样正确选择钓点呢?一、依据天气变化1.热天选深,天凉选浅夏季是一年之中日平均气温最高的季节,但并不是每天都一样高,仍然有酷热和凉爽之分。热天浅水处水温比深水处高,深水区成了“空调室”,鱼会游到“空调室”里“避暑”。这时,深水区是比较理想的钓点。  相似文献   

15.
张忠江 《钓鱼》2009,(17):28-29
“夏天到。鱼难钓”,这是钓鱼人的普遍共识。立夏后.白天气温增高,鱼类进入生长期,食欲旺盛。但由于气温和水温太高,水中氧气缺乏,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浅水区超过了鱼儿生活的适宜水温,鱼儿都游到深水区“避暑”去了,岸边无鱼,岂能钓到鱼?这给钓鱼人垂钓增加了定的难度。但只要掌握了高温季节鱼的活动规律,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游云  木子 《中国钓鱼》2023,(11):44-45
<正>深秋到初冬的这个阶段,虽然天气已经开始比较冷了,但是气温还不至于太低,当然鱼情肯定会同夏秋时节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出钓天气的选择上就非常重要。钓友们需要记住:以下几种天气,鱼儿大概率不开口。一、降温天只要遇上降温天气,鱼儿往往是不开口的,因为水温变化较大,导致鱼暂时无法适应。鱼的主要精力都在调节体温以适应水温变化上了,也就暂时不会进食。  相似文献   

17.
陕西苏珊同志问:鱼的行动受 什么支配,要是能找到这种支配鱼儿行动的办法,不就可以很容易地将鱼调动起来,这对垂钓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我觉得这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如果找到支配鱼儿行动的办法,钓鱼的确容易多了。 其实,寻找支配鱼儿行动的办法并不神秘,许多钓友都知道,并且在垂钓中能熟练地运用这些办法去找鱼。那么支配鱼儿行动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如果简单地回答,就是水温、水中含氧和食物。鱼儿对这三者是绝对服从,有人戏称“这是调动鱼儿行动的三支‘金批令箭’”。 下面就这三方面作些探讨,与钓友共商垂钓对策。 水温 …  相似文献   

18.
有句渔谚叫“神仙难钓午时鱼”,它和“钓早钓晚,不 钓午间”等渔谚其实是一个意思,是说夏季垂钓的最佳时间是早晚。中午很难钓上鱼来。这话说得有道理,也是经验之谈,但也有它的局限性。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逐渐掌握了一些夏季中午垂钓中鱼的方法,抛砖引玉,求教于诸多钓友。 中午垂钓影响中鱼的因素主要是气温、水温的增高造成的。当温度升高时,水中就会出现缺氧现象,使鱼儿厌食拒食。再加上中午阳光强烈,鱼儿又多喜弱光,大都到深水中或树荫下躲藏,此时垂钓,找准钓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1.钓树荫。找大树的树荫,河边倒伏…  相似文献   

19.
秋钓鲤鱼     
《钓鱼》2007,(17)
"一阵秋雨一阵凉,气温水温逐渐凉,鱼儿活跃咬钩旺,此乃秋钓好时光"。一般规律是如此,但也要垂钓有方,才能有效多钓鱼。农历七月为初秋、八月是仲秋、九月叫晚秋。初秋是夏热的延续,气温可高达三十七八度,但到了晚秋有时可降到十多度。  相似文献   

20.
盛夏时节,酷暑当头,人们都躲避到阴凉处歇息、纳凉,而水中的鱼儿也大都潜藏在杂物和深水之中,懒得游动、觅食。钓鱼人有的发出感叹:“夏天到,鱼难钓。”然而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得一分为二来看,有的鱼类喜凉爽,有的可耐酷暑,喜爱水温高。垂钓中,我们必熟知其鱼性,才能钓好鱼。下面浅谈我在酷暑闷热天是如何热钓黄鲴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