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人民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人,自己必须首先是一个人才。我国先秦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荀子说过:“师说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凌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就是说当教师的必须具有崇高的信仰威信,深厚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王枬 《中国教师》2003,(4):23-25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致士篇》教师要使自己能够以一种审美的态度来对待职业生活,教师的职业生涯就到了一种境界,教师的职业生活才有意义。我以为这是教师这个职业应该追求的,也是广大教师所向往的。那么怎样使教师能够以一种审美的态度来对待职业生活,观念的更新是首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教师应在重新审视教师职业价值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生长点。转变“仅为谋生,生存和生计竟成…  相似文献   

3.
《湖北教育》2003,(3):1-1
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注重教师形象。韩婴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荀子说,师术有四:“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董仲舒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外国教育家们也有着一致的看法:“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布鲁纳)“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第思多惠)  相似文献   

4.
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君子不器”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孔子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正确认识孔子的这些教师观,对当今教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师说》一文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教材对“或师焉,或不焉”作了如下解释:“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相似文献   

7.
统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所在段落,它与后面的“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构成了一个多重复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陈述了学习中的两种情况,即不懂得句读,不理解疑难问题。其主语虽未出现,但可以补出,为此,我们不妨看一下它前面的句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非吾所  相似文献   

8.
一般人都能记得韩愈《师说》中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说:词语不知,文句不懂,倒要从师学习;而思想混沌,道理不明,却不从师学习。这种将两句话的意思交错在一句中表述的方法,在古文中叫“并提”。也有把一句话的意思分作两句(或四句)来叙述,以形成对偶、排比等艺术效果的,不过需要将这几句话的意思放在一  相似文献   

9.
对韩愈的名篇《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段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的解释,各家却有不同的意见。1998年6月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把“句读之不知”一句解释为“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而把“或师焉,或不焉”一句解释为“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这里把“句读之不知”中的“之”当作结构助词,翻译为“的”(一般是不翻译的)。2000年11月版和2003年12月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对此句的解释则改为“不通…  相似文献   

10.
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师道”不流传的原因时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现行高中课本对“或师焉,或不焉”的注释是:“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  相似文献   

11.
《学记》用“三王四代唯其师”的史实告诫人们“择师不可不慎”。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择师,《学记》为我们提出了“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等四个基本观点,这对我们今天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12.
以自然为师     
以书为师,可以获知识;以人为师,可以明事理;以自然为师,可以养德性。 清代张潮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说     
“ 夜 晚 的 对 话 ” 应 该 说 是 一 个 很 宽 泛 很 灵 活 的 话 题 , 怎 么 去写 才 好 呢 ? 我 想 , 关 键 有 两 点 : 一 是 对 话 必 须 适 合 夜 的 环 境 , 如果 放 在 白 天 就 不 能 称 为 “ 夜 晚 的 对 话 ”; 二 是 对 话 切 忌 肤 浅 , 要有 生 活 的 质 感 , 有 一 定 的 深 度 , 有 让 人 回 味 的 余 地 。 能 把 握 好 这两 点 , 习 作 才 算 成 功 。 对 于 所 选 三 篇 习 作 , 我 们 特 邀 请 华 中 师 范大 学 文 学 院 博 士 生 导 师 周 光 庆 教 授 进 行 评 判 。 下 期 赛 题 为 : 《 关于 浪 漫 的 话 题 》…  相似文献   

14.
李定广先生回护旧说,认为《〈辨骚篇〉“博徒”“四异”正诠》释“博徒”、“四异”为“褒美之词”,“观点虽新却失真”,“属断章取义的曲解”,并认为刘勰在《楚辞》的评价上“存在深刻的矛盾”。但只要精细解读,参酌时贤,“博徒”、“四异”仍是“褒词”。刘勰将“博徒”与“英杰”对喻《楚辞》,正好体现了《楚辞》“四同”、“四异”思想与艺术的审美特征。此乃刘勰所理想的创作原则与境界。故刘勰力荐《楚辞》为后世诗赋创作之典范。《辨骚篇》“博徒”、“四异”终究是“褒词”。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骚、雅寝声,五亩乃作。其为诗体,兴起于汉,成熟于魏晋南北朝。其后,虽有七言行世,词、曲鼎盛,然五言诗代有作者,时见佳构,迄今不衰。何以四言诗历五百年而衰,骚体诗行暂时而熄,而五言诗独有其绵长的生命?笔者认为,撇开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骚体诗与长短句的词、曲勿论,较之四亩、七言,是由于五言自有其长处在。钟峰说过:学者之于四言,“每苦文繁意少,故世罕习焉”,而“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吠者也,故云‘合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容形写物最为详切者耶?””钟氏以为四言诗“文繁…  相似文献   

16.
上面种种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认为“儒”是“伎艺”在身的“术士”。至于“术士”之“术”为何,后人有种种猜想:有的说是求雨之师,有的说是吹吹打打办婚丧喜事的人,还有的说是掌握“六艺”的人。这在《论语》中也可以找到佐证。在该书中,不少场合也将“道”释成伎艺。《子张》:“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这里的“道”,也是指伎艺。子夏的意思是:虽然学习小技艺,也可以取得可观的成就,但是,要想做远大的事业,就不行了,因此君子不这样做。这段话与孔子对于夏说的“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所谓“小人儒”者,即拘泥于“小道”者;所谓“君子儒”者,即“致远”者。这样一分析,就比较清楚了。一、孔子之前的“师”与“儒”是两股道上  相似文献   

17.
姜钰 《学语文》2006,(5):19-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教育警句。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也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优点而学习,看到短处而改正自己’。”李泽厚还援引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之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李泽厚对于朱熹执意为“三人”说并不满意,认为朱熹在这里…  相似文献   

18.
“学而优则仕”是《论语》中的名句,一般引述为孔子的言论,理解为“学习优秀的才可以做官”。其实这话不是孔子说的,释义也不是《论语》的本义,而是后人演绎而成的劝学格言。“学而”语见《论语低十“子张第十九”。朱熹集注本题往日。“此篇皆记弟子之言,而于夏为多—…·盖孔门自颜子以下,颖悟莫若子贡,自曾子以下笃实无若子夏,故特记之详焉。”原文为:“子夏回: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朱熹注文说:“优,有余力也;付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  相似文献   

19.
黄文龙 《学语文》2006,(6):44-45
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  相似文献   

20.
(课前 配乐 播放 以“感受 美”为 主题 的系 列 图 片 ,营造“ 美 ”的氛围。上课铃响,停止播放)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显得无精打采) 师( 走 到 学 生 中 间 ):老 师 今天特别高兴。(生小声议论) 师:高 兴 ,不 是 因 为 自 己 参 加比赛,而是因为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 。 今天 的 学 习 呢 , 气氛 有 点 特别——后边 坐着很多听课的老师。—大家刚才已 经上了一节课,还紧张吗?(生小 声回 答。 有说“紧 张”的,也有说“不紧张”的) 师:其 实 没 必 要 紧 张 ,平 时 怎么学,今天照样怎么学。好吗? 生(小声地):好! 师:据 说 ,大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