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節"     
本文考察了“節”的本义及其相关引申义,并分析了“節”,“卩”,“即”三字之间的关系,从而认为“節”原来的意义系统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3.
朱琼  孙士杰 《文教资料》2007,1(8):123-125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属时空论、场所论或范围论,是实现生活教育理论的途径。“社会即学校”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连,它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在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学习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对于课程资源方面的改革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佚事"四题     
本文对"佚事""轶事"和 "逸事"由于意义相近而通用的原因进行了探究,以为这三个词语都不同程度地与"失"字相关,并都能解释为"散失"义,故能通用.对个别不能通用的情况,本文也特别指出并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5.
"唯""诺"考     
周新蓉 《文教资料》2008,(25):44-45
"唯"与"诺"都为古代应答之辞,本文将仔细探究"唯"、"诺"、"唯诺"、"诺唯"、"唯唯"、"诺诺"、"唯唯诺诺"词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对公安派后期转变的原因,有必要从文学要素方面探析。公安派的师心对文学要素“理”、“辞”的全面突破以及一味“对作”的思维,造成了其前期文学创作及理论的缺失,为后期的回归传统、注重“言”“意”之辨预留了调整完善的空间,而回归的动机就在于进入文学史、为袁宏道和公安派找准文学位置。  相似文献   

7.
文章简要论述了中西方立"象"、取"象"的渊源和发展,对中西方关于"象"的认识论与美学范畴和命题,特别是对中西方关于言、意、象关系进行了认识比较,剖析了中西方在立"象"、取"象"上所追求的不同,提出了中西诗学对"象"的关注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侧重立象以写意,后者则侧重求象以写实,由此发展了求真、求实、求经验实证的真实再现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而中国诗学立象的终极目的和理想是得道、明道,立言明道不足则立象.  相似文献   

8.
论刘宗周的慎独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本体,工夫两个角度深入地探讨了刘宗周哲学的主要思想-慎独学说,初步展现了刘宗周慎独学说的思想概貌,刘宗周把“慎独”一词从一种修养工夫发展成一个即心即性,即本体即工夫的哲学体系,完满地消化了程朱,陆王两派哲学,不仅从时间意义上讲,在理论上分析,都称得上真正的“宋明理学的殿军”。  相似文献   

9.
1.户县方言以"着"字煞尾的祈使句里的"着"字,常常可以用"上、下"两字来替换,但是"上、下"两字局限于出现在"把"字句里.2.户县方言具有表示将然、已然时态的"V 着 V趋"式和"V 的 V趋"式.3.户县方言的"住"字也可以表示持续意义.4.户县方言的"动宾短语 开/起"式的变体还有"动宾短语 行"等形式.  相似文献   

10.
话说"红颜"     
本文主要考察了"红色"系列词汇--"红颜"一词的意义及感情色彩.通过对"红颜"以及其词语组合的分析,我们认为,总体来讲, "红颜"一词同红色系列词汇一样,年轻、美丽等美好意义是其主流,虽然它也在某些情境中与"祸水"一词结合,出现负面意义,但这毕竟不是主流,对于"红颜"一词的感情色彩来说并没有多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辞书漏收“多”、“怕”、“撺”义项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所收词"多"、"怕"、"撺"的义项多有遗漏,仅就宋、金、元、明、清戏曲作品中取例加以补释。  相似文献   

12.
生于十八世纪末(1792年),死于鸦片战争爆发的第二年(1841年)的龚自珍,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但很不幸运地碰上了"不合时宜",虽有"少年揽辔澄清志"的抱负,却实在是没有实现抱负的用武之地,只好辛酸地"惓矣应怜缩手时",对自己感慨不已.其诗通过"剑"与"箫"两种意象,表现了其极想"狂来舞剑",事实上又只得"怨去吹箫"的慷慨、怅惘、狂豪、幽怨、悲愤、凄惋的无奈心境,反映了那个时代英才寻找自我的艰难及先驱者的痛苦与尴尬.  相似文献   

13.
"中"庸"并称,主要指无过无不及的日用常行.而《中庸》的主题则是"天"、"性"、"道"、"教"之间的关系,即天(天性)人(德性)合一.这种合一是经过人的自我努力与完善而实现的超越天又合于天、即人为又扬弃人为的向天的回归,所以《中庸》具有即日用即超越的特点.日用使超越的实现具有了现实性的品格;超越则赋予了日用精神境界追求的内涵.就《中庸》的内在价值而言,它要求人们效仿天道之"诚",以明善、择善并终身积渐,其目的是导人求善.但它在历史上却扮演了使社会成员求同、求稳、不思进取,从而维护封建社会稳定的角色.今天,如果我们剔除了时代赋予《中庸》的封建色彩,那么它所主张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成己"、"成物"等思想,对于个体的道德修养、敬业精神的培养以及参政议政思想的孕育均有不可抹杀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有的课堂教学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们都希望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追求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是什么样,教师又以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呢?本文将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用科学的方法对班级进行管理,我个人认为对班级的科学管理主要集中体现在"爱"、"铲"、"细"、"恒"和"做好表率".  相似文献   

16.
说从"冃"的几个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从"冃"的"冒"、"帽"、"冕"及有关的"胄"、"最"等字,辨析"冃"、"曰"之别,提出现代汉字中应以"曰"代"冃"的主张,理由较为充实,可供汉字改革及整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当下环境伦理问题中最为关键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作为伦理规范而言,此二元关系无法真正解决深层次的价值塑造.传统儒家思想中“尽性”之“己”、“人”、“物”三维关系的说明,则能为环境伦理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思路.  相似文献   

18.
毛绍磊 《海外英语》2013,(4X):120-122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notations and connotations of Chinese" 羊 "and its various English synonyms- "sheep","goat","ram","ewe"and"lamb",this paper aims to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五羊"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王实甫的<西厢记>为依据,借助<汉语大字典>和<现代汉语大词典>,具体考察了"着"字的使用和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也谈汉语新词的英译——以“老赖”与“艳照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新词新译不断出现,"老赖"和"艳照门"成为近期热点,为力求翻译的准确性.从新词翻译的原则性出发,分别使用"对应法"和"类回译法"探讨这两个词的翻译,最终确认."老赖"和"艳照门"的英译分别为deadbeat和Photog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