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科索沃战争的爆发具有内外多种原因,其中铁托时期采取民族政策的失误是刺激科索沃民族主义发作的重要诱因,而这些民族政策中经济政策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南斯拉夫地区发展不平衡,科索沃最为贫困落后,铁托时期为扭转这种局面对科索沃一味采取“输血”政策,最终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对科索沃地区输血与造血关系处理失当;联邦“输血”资金与科索沃人口的增长相互抵消。这引起科索沃地区民族矛盾激化,最终导致科索沃战争的爆发。  相似文献   

2.
“以夷制夷”的对外战略始于秦汉,不同前代的是,东汉一朝,更多的是从经济角度出发,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本文对东汉采用“以夷制夷”边防政策的背景、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就其当时所处的时代,如何评价它,谈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清代也不例外。《清史稿·兵志》曾记载: “中国边防,东则三省,北则蒙边,西则新、甘、川、藏,南则湘、滇、黔,西沿边设卡,亦内外兼领,盖边防与国防並重焉。”“新疆为西域十六国故,历代筹边列戍居于首位。”林则徐作为清代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对筹边列戍相当注意,尤其是在1842—1845年他被遣戍新疆期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进行了大量的勘垦屯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技  相似文献   

4.
19世纪50~60年代,由墨西哥解放运动的伟大先行者胡阿雷斯领导的长达13年之久的墨西哥革新运动,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和政治背景,是国内阶级矛盾、对外民族矛盾激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次革新运动极大地推进了墨西哥民主化的进程,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清政府的铁路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路作为近代最具革命性的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的命运非同寻常。清政府的路权政策有利于帝国主义利用路权、债权对中国进行侵略,因而激化民族矛盾,最终成为爆发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6.
唐代前期唐代对四夷的挑战是谋划有方,经略有策,备御有道,故成效显;安史之乱,边兵东调,吐蕃东进,边防大变;代宗为备御和遏制吐蕃的攻势,重建边兵并定名为防秋兵,创建了经略吐蕃的防秋制度,对唐化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均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即使在中国古代军事、军制史上也占有至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南宋时期,为了佐助军费,足兵足食,巩固边防,在沿边川陕、荆襄、两准地区组织招募士兵和流民大力经营屯田、营田事务。沿边屯田营田的推广,起到了充实边备,巩固边防的积极作用,从而确保了南宋偏安的形势,同时对沿边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相应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陇豪族集团以河西为据点把边疆作为舞台,凭借在河西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东汉边防政策的制定和对外战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东汉关陇集团边防势力并非一成不变,其成员担任度辽将军一职在章帝建初元年到和帝永元六年、顺帝阳嘉元年、恒帝延熹二年呈现出三个高峰,折射出关陇集团在朝廷中权力的更迭。  相似文献   

9.
关陇豪族集团以河西为据点把边疆作为舞台,凭借在河西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东汉边防政策的制定和对外战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东汉关陇集团边防势力并非一成不变,其成员担任度辽将军一职在章帝建初元年到和帝永元六年、顺帝阳嘉元年、恒帝延熹二年呈现出三个高峰,折射出关陇集团在朝廷中权力的更迭。  相似文献   

10.
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集团在平定广西、云南、湖南、广东等处少数民族起义的同时,又审时度势,及时推行了调整贡赋制度、招抚起义部族、调处民族矛盾、发展社会经济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民族政策。这些民族政策在短期内改善了民族关系,巩固了边疆统治;但长远来看,它已难以适应少数民族的发展趋势,甚至成为激化明末南方地区民族矛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殖民侵略的逐步加深,"海防"、"塞防"问题成为清政府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林则徐作为清政府的一名封疆大吏,在谪戌新疆的过程中,他以"谪宦"之名,逐一实现他的"塞防"目标,通过开垦荒地、勘查土地、兴修水利、移民实边、调解民族关系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形成具有前瞻性的塞防思想:移民实边,发展经济,调和民族关系,未雨绸缪,巩固边防。  相似文献   

12.
汉代边军有着较完备的组织与管理体系。边郡太守是某一区域边防事务的最高长官,其下还有一个颇具规模的掾属系统。边军的构成也是复杂多样,主要是戍卒与边郡正卒,此外还有募卒、谪卒以及刑徒兵等。边军的日常生活主要包括军事训练和必要的精神需求及文体活动。为了边疆的长治久安,屯戍组织维护戍卒的基本人身权利与经济利益,不仅提供各种军需及生活物资,还有必要的医疗保障设施。总体来讲,两汉时期尽管在边疆政策上都曾有过失误,东汉的衰亡也与边患直接有关,但中央政府对边军的有效组织与管理一直是汉代边军强大的不二法宝,也是值得肯定的,这对提高边军的战斗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汉武帝元朔四年汉匈河南地战役后扼黄河渡口置西河郡以强化北部边疆纵深防御,将其经营为集结军队的军事基地和重要产粮区。东汉时西河郡为北疆防御北匈奴的前沿和监护归附南匈奴的军事机构,北匈奴势力消失后,东汉因国力衰退西北疆土内缩而内迁西河郡。西河郡的设置变迁与两汉王朝军事实力变化及奉行的边疆政策相关  相似文献   

14.
军事经济战略思想是两汉政府为巩固政权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影响。西汉立国之初 ,统治者由于采取积极的军事经济战略思想 ,如恢复经济、积粟输边、移民实边、发展养马业、开放关市等 ,使汉王朝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强大 ;在汉武帝时期 ,对消除边患和拓边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东汉时期 ,对防备边犯 ,保证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汉廷的安全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夷制夷”策略在西汉前期就已提出。因受国力限制,未将其付诸大的实践;汉武帝时至西汉后期将其付诸实践;到了东汉,属大规模运用阶段。究其缘由:一是在征兵制下,内郡人民到边境“屯戍一岁”,不能适应战争需要;二是,就地“以夷制夷”。无远征之劳;三是东汉政权“罢边郡亭候吏卒”后,制“夷”多依赖“夷兵”;此外,周边诸“夷”中以及“夷”之内部恰恰有永远可以利用的力量和长处、矛盾和弱点。因此,“以夷制夷”策略在两汉时期的发展便是符合规律之事。  相似文献   

16.
东汉建国初期,西域诸国不断要求东汉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均为光武帝所拒绝,最后置西域于度外。光武帝西域“无为”政策,根源于西域、东汉内部的问题,以及西域、匈奴、东汉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基于现实的比较明智的选择。光武帝西域政策虽然保守,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作用和影响于东汉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17.
西汉初期,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及其后来分封的同姓诸侯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确实拥有一定的特权,随着其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形成对西汉中央政府的严重威胁。但要说诸侯王与皇帝共治天下,汉朝的法律只在汉朝直辖区适用,却令人难以信服。  相似文献   

18.
西汉时期的西北边防与边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初期,国力较弱,边防危机四起,统治者认为武力御边困难较大,因而采取徙民实边和屯田固边的形式,加强对西北边疆的守卫和建设。该项政策从文景时期开始,至武帝时期规模渐大。它不仅解决了驻防军队的军粮问题,同时还对开发和建设西北边疆,巩固西北边防,乃至于巩固西汉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汉代边防建设的角度为看,汉代西北边塞的坞兴起于汉武帝时期,昭、宣以后循而不革,到东汉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坞的建筑形制因时因地有异,在坞墙上及其周围,既有射击、观察装置,也有安全、守卫设施。坞是边塞的基层单位,在建置上坞与堠紧密相联,其功能作用主要是瞭望敌情,传递信息;屯驻吏卒,抵御边寇;防备盗贼,打击不法等,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清代统一新疆以后,清政府向天山北路大量移民,而在天山南路则实行汉、回隔离政策,不准内地人口迁入。19世纪20年代末在平定和卓后裔叛乱后,清政府的边疆政策随之调整,逐步将移民南疆作为巩固边疆的方略。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南疆的民族状况迫使清政府改变初衷。清朝国力衰退,国库空虚,社会矛盾激化,已不具备大规模移民的能力以及维吾尔族人口的增长,1828年到1850年在南疆开垦大量土地大多数交予维吾尔人耕种,这无疑对南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