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由于学生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每个学生的自身差异决定他们以不同方式学习数学。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多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在年级上存在一定差异,数学学业成绩与数学学习方式的关系密切,但在性别上差异不明显.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很浓厚,学习动机以功利为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都有待加强.教师要抓住数学知识内容的核心问题,让学生亲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重视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  相似文献   

3.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改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  相似文献   

4.
数学来源于生活,为了使学生更好参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树立主体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改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采用学生喜欢的多种学习方式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5.
<正>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数学的学习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目的是要达到每个学生都有学数学的价值。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自己所需的数学,使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相应的发展。同时,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指出了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习目标中除了要求每个学生将数学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以外,还要获得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我们教师在数学学习中要注重为学生提  相似文献   

6.
在职高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意识,使他们通过自主学习不断获得数学能力的提高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使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效率不断提高。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体现以人为主的教育观念,使他们在课堂合作讨论过程中获得思维的激发,促进数学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焦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对数学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再认识、再创造,充分感受、理解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获得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问题解决的策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大力开展自主性、开放性、研究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从而达到学习与研究的统一,实现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素养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林莹 《天津教育》2022,(10):122-124
<正>空间与几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今后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小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教师引入数形结合的方式,形象地呈现数理概念与算理,便于学生轻松认知、准确理解、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规律,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恰当时机引出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也促使学生深入探究与独立思考数学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将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不仅顺利达成了学习目标,自身思维能力与学科素养也将获得提升。此外,数形结合是最重要、最原始和最古老的一种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嵇绍坤 《考试周刊》2013,(48):73-74
教师要在全面把握学情,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找准学生学习的落脚点,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借助数学结构化的特点,促进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最优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建忠 《考试周刊》2012,(88):74-75
新课程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不同的学生有所见长,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发展数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就是一种很好而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下面笔者结合课堂实例,来谈谈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用的几种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地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从而使学生获得发展。而传统的的学习方式则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销蚀。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许加乐 《成才之路》2009,(34):30-30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的改革的方向和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正>《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数学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学到有价值的、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不同的发展理念。由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深度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相比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而言,深度学习避免了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深度学习也不仅仅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教师以数学学科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获得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高中数学要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数学学科本质,培养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的深度学习思维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主题学习的新模式,亲身经历深度学习的思维过程,从而在数学课堂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正>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改变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丁正全 《考试周刊》2014,(42):75-75
正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教师要把本该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教师和学生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才能开出绚丽的花  相似文献   

17.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从事探索活动;适当引导,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现。下面以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改革的主要任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从事探索活动;适当引导,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现。下面,以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为例,谈谈我的做法。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设置悬念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改中提出把课堂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经常处于"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师授生受"的状态,课堂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辛苦,学生痛  相似文献   

20.
数学是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理念:每个学生都要学习有价值和必要的数学知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新课程理念给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文章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提升教师的个人教学素养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好一个中学数学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