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音乐本身就是为了表达情感而产生的,音乐的创作者就是利用每一个音符来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然后将自己充满感情的内心表达出来。可以说,音乐事实上就是关于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具有审美的能力,能够去欣赏音乐这种艺术,去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人的情绪、情感。这种蕴含在音乐作品之中的情绪、情感实际上就是音乐的灵魂,因此,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之中,我们的音乐教师需要把握好这一原则,在课堂中需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音乐的情感体验,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音乐鉴赏力的人。本文着重探讨在初中的音乐教学活动之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许敏敏 《考试周刊》2009,(23):184-184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审美教育。音乐学习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感是音乐课堂的灵魂。音乐作为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造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心情动情,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中,并用各种丰富的音乐语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教师外化的情绪总能渲染出一种特殊的课堂气氛,并借此将音乐作品中的丰富情感传递给学生。  相似文献   

3.
小学音乐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音乐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对情感的一种体验,而审美的培养则是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教师在音乐教学时应为学生尽可能营造一种学习的情境和氛围,使学生能够融入音乐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表达情感的能力,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4.
歌德说: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直接针对心灵。音乐教学的价值就是要让学生能真正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丰富情感,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并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以净化。在音乐的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多手段、多形式综合运用,形成一种多元化的教学主题,以辅助教学,优化教学,延伸教学。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验、感受音乐之美。  相似文献   

5.
“移情”是古代伯牙从成连学琴的故事中提炼出来的,主要是为了说明演奏者只有真正领悟音乐的内涵,全身心的投入情感,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结合教学中,学生弹奏无味的问题,教师应因势利导,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自己要演奏(演唱)作品的实际意义,感受音乐的意境,完美演绎好每一个作品.  相似文献   

6.
视唱作为一门技术性较强的音乐技能基础课,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在音乐学习中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范唱要以声传情,还要富有“歌唱性”,一定要突出“情”字,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视唱曲目的情感表现,才使学生感受作品的魅力,更好地完成作品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7.
正音乐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思想不断深入人心,我们对音乐教学质量和效率也逐渐重视起来。纵观大量的音乐作品,我们并不难发现其中包涵着丰富多样的情感,情感是支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动机的关键性因素,情感能够牵动学生的心,同时情感也是音乐艺术的灵魂所在。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和组织学生一起感受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最全面地理解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作文要从“真实”起步,但作文仅做到真实还不够,还要有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来充分表达自己感受的才是好作文。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然而在评改作文时,我们总觉得有的作文写得很真实,基本上没有什么语病,但似乎缺少一种味道,实际上这种味道就是“情感”。缺少了这种“情感”,就好像生命缺少了灵魂,如何让学生的习作既有生命又有灵魂呢?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一种灵魂的语言,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产生情感共鸣,慰藉自己的心灵,提升自我的艺术修养。在高中阶段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性,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和鉴赏美的能力,以及艺术修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孟醒  时代 《中国教育学刊》2023,(S1):121-123
音乐是体验情感和表达情感以及发挥情感的重要方式,只有引导学生在音乐表演和演唱以及观赏等活动当中掌握音乐所表达的感情以及内容才能够和音乐所共鸣,深受音乐要素的感染以及熏陶。可以说情感要素是音乐当中的重要灵魂,在小学音乐教学里需要加入情感要素,给音乐带来丰富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里灵感,从而提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1.
歌唱者要提高歌唱的艺术表现能力,首先要具备丰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在演唱中,还要把自己真挚的情感投入到音乐作品中,符合作品的人物形象。同时,要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特点,运用自己对音乐作品的分析、理解和感受,正确处理歌唱艺术中意识想象和情感的关系,从而完美地抒发音乐情感,展现音乐形象。  相似文献   

12.
吴彩虹 《小学生》2012,(12):49-49
从心理学上讲,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音乐教学更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是一种由内需而产生的心理需要,只有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有一种体验,感受音乐的产生,感受音乐的内涵,从而才会真正学会享受音乐。因此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学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寄托感情、表现感情的艺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可以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音乐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艺术,音乐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小学音乐学习中,教师要切实做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  相似文献   

14.
歌德说:“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灵。”音乐教学的价值就是要让学生能真实感受体验到音乐作品的丰富情感,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并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以净化。那如何让音乐课有真情呢?  相似文献   

15.
音乐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同时音乐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之一,能够让人身心愉悦,让人感受生活的美好。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模式也需要进行改革,体态律动教学就是一种有趣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感受音乐的美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本文就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李立 《河南教育》2005,(9):44-44
音乐欣赏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开拓学生音乐视野的一门课程。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通过自己的内心感受与音乐产生共鸣,进而理解并感受音乐特有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达到陶冶性情、完善自我的目的。此过程是一种高尚而有益于身心的审美活动。那么音乐欣赏需从哪些方面入手?需具备哪些知识呢?一、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音乐作品往往能表现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因此,要比较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就必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例如:中国民族器乐曲的代表——琵琶独奏《十面埋伏》,描述了公元前202年楚项羽和汉…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一门艺术类的课程,讲究艺术氛围,在音乐教育中,情感唤醒和音乐情感体验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要将初中音乐教学与情感教育完美融合,要通过感动自己感染学生、营造氛围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表现中产生情感共鸣、利用互动式课堂师生共参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音乐课堂成为中学生精神情感体验与感受之地。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21,(71):142-144
在高中音乐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下,学生要能够去认真感受音乐的情感和内涵,从而对音乐有一个良好的认知,由此进一步丰富内心情感。并且,一些音乐中包含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学生欣赏这一部分音乐,往往能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提升。此外,还能促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一定的思考,在学生进行音乐练习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认知,进一步地创新和发挥。基于此,文章将对《音乐鉴赏》与《歌唱》模块的教学整合进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9.
陈兆岭 《文教资料》2006,(21):156-157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中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一、培养学生的情景感情景感就是以作品的语言为基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展开联想,产生情感。在欣赏《快乐的节日》音乐作品时,就让学生装扮成小鸟,要知道小鸟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这象征着什么,让学生体验小鸟们在热闹的节日中,欢快的情境,让学生自入情境,充分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欢快。二、培养学生的联想感联想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智…  相似文献   

20.
杜圆圆 《文教资料》2006,(33):144-145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一种驰骋想象的空间。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应在实践教学中充分挖掘音乐形象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体验音乐的情感。所谓情感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任何情感都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也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对其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它既有信号的功能,又有调节人精神活动的动力功能。歌唱的情感表现来源于作品内容、旋律起伏、节奏节拍的变化等,同时也来自于外部因素的刺激,如歌唱的环境等。歌唱家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体验的情感,通过表演、声音力度、演唱速度、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