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术课程是一门艺术课程,小学美术教学是国家课程标准中必修的一门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鉴赏和创作的课程。美术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科学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发展与美术知识的特征,培养学生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美术作品的创作激发学生对美的渴望,丰富学生美术情感,提高美术素养,全面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审美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课是实施审美教育的核心课程,把小学美术欣赏课程拓展为健康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美术教师在教育观念与课程定位、教材与教法等方面要以人才培养的大局为重。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把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最高目标确定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质教育方面。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学校和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提高美术教学的实效性,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美术教师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人才是社会发展、竞争的根本。我国倡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在整个教育阶段中,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基础学习的重要阶段。其中,关于美术课程的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对美术产生持久的兴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美术基本素养。而这两个目标达成的关键就在于基础素描知识的学习。因此,对于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基础素描教学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董媛 《家长》2022,(2):137-139
小学美术欣赏课程蕴藏丰富的美术教学内涵,教学期间应重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正了解,确保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不是浮于表面,而是体验到美的本质.审美教育是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核心,践行教学评一致性,需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中心开展教与学,给予学生与教学目标一致的评价,实现对小学生美术创造力、理解力的有效培养,设置的思考问...  相似文献   

6.
陈诚 《成才之路》2012,(12):15-I0010
美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普通高中的教学中,美术课程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审美教育作用:即通过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7.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爱好、欣赏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美术欣赏课是把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如何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达到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8.
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是美术教师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兼具实践性、理论性和综合应用性的课程,通过学习应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学美术教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但该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技能训练、质量评价、教师素质等各方面都必须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的各门课程中,美术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中学美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但在目前的美术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有些教师固守着应试教育的理念,不顾学生的实际,禁锢学生的思维,只注重机械训练,教学方法枯燥、单一,使原本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课程变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这与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是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10.
张玲 《知识文库》2024,(2):25-28
<正>随着小学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发展,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现代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手工课已经成为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素质。而要让这些素质得到更好的发挥,就需要立足核心素养来开展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教师有必要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创新手工课教学方法,以便为学生的发展奠定更好的保障。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的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创新思维、沟通合作、审美文化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指出,提升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质量,要从学生主体出发,打造全新教学形式,注重学生思想品质教育,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增加艺术修养。为了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提升学生欣赏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应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及诉求结合,创新授课形式。但是,目前小学美术欣赏课程依旧存在问题,笔者通过对小学美术欣赏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从问题入手,提出提升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金祎 《考试周刊》2013,(55):178-178
<正>一、背景分析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首次在课程三维目标中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在教学建议中强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美术鉴赏是美术学习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指学生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  相似文献   

13.
美术基础是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重要课程之一。新课改提出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教育教学目标,因此对师范生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美术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对美术基础教学在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了目前我国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并结合该专业实际需求给出了美术基础教学教育改革的几项措施,为我国从事师范类美术基础教学的教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美术教学是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开设美术课程是小学生接触艺术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开放教学空间,通过各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这样才能增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开放美术教学空间,可以成为连接教师与学生自主发展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美术教学空间是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一、开放教学空间,创造生动活泼氛围  相似文献   

15.
杜亚萍 《学周刊C版》2020,(1):153-153
新课改指出,提升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质量,要从学生主体出发,打造全新教学形式,注重学生思想品质教育,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增加艺术修养.为了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提升学生欣赏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应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及诉求结合,创新授课形式.但是,目前小学美术欣赏课程依旧存在问题,笔者通过对小学美术欣赏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从问题入手,提出提升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中开设美术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以及艺术情操,同时要教会学生一些美术创作技法,从而为学生打开艺术的大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改后各个学科的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本文就此教学目标进行深入论述。首先分析了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必要性,然后细致讨论了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课程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护大自然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在培育时代新人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不仅肩负着美育课程本身所应承担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任务,而且也承担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梳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现状,提出公共艺术(民间美术)课程思政的教学意义与教学目标,分析阐述了民间美术课程思政创新策略与融合途径,强调要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打造课程思政优质师资,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内生学习动力,探索提升教学手段、坚持思政贯穿教学始终,推动课程思政与公共艺术(民间美术)课程融合,培养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9.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重要课程之一。美术教育不仅引导学生发现美、学会感知美,更通过与美术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这是学生成长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但在初中教育体系中,美术作为非中考课程,往往被学生所忽略,加之课堂教学氛围平淡、互动性不强,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初中美术教育走入困境,如何提高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初中美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正整合学科间的资源,是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是学校适应社会变革的热点,也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以学生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一、把音乐带进美术课堂,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能力,能调动人的情绪反应。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