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伟 《教学考试》2024,(19):4-8
<正>“趣味语用”栏目植根于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丰富的语言实践,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获得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达到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本期栏目我们选择了《对联的产生与发展》《对联:二行格律诗》两篇文章,探究对联的产生及其发展,引发对继承、发扬对联创作的文化传统的思考,结合举例,  相似文献   

2.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异彩纷呈的艺术百花园中一枝别具风姿的奇葩。它语言精练。含义深刻,意境优美,韵味隽永,遣词典雅,格律严谨。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又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近年高考语文试题常设对联题,因为对联题直接指向的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从对联中可以衡量出考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语文写作试题是高考语文赋分最高的试题,但它的区分效果与所占分值并不相称。有教师和研究者认为,在目前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合卷合时考查模式下,阅读试题挤占了写作试题的作答时间,如果改为合卷分时考查,将保证写作作答时间,从而可以提高写作试题的区分效果。据此设计测试,将合卷分时模式下的实验组和合卷合时模式下的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合卷分时模式下高考写作试题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有所提升,但不如预设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要决胜高考对联题,考生必须不断加强语言积累,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牢固掌握对联常识,仔细分析出句特点,善于运用联想思维和多种修辞手法,灵活化用相关知识。只有成竹在胸,做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无往不胜。  相似文献   

5.
周经纶 《学语文》2006,(4):25-26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能对对子,才能分辨虚、实词,才会区别平、仄声韵,对子傲的好或坏,可以看出一个人读书的多少、词汇之贫富以及思维、逻辑能力等等。”在陈教授极力的倡导下,1931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国文试卷中出了一道对联题。  相似文献   

6.
对联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每逢大小节庆或者重要活动,如果少了对联,便觉得没有气氛,少了味道。好的对联人见人爱,不好的对联大家都能说出这样那样的不是。可是现在,能写对联的人越来越少了,即使语文老师也视其为难事。不像古代,即使是乡间童子,野老村夫都能出口不凡,  相似文献   

7.
本文重点阐明对联艺术的形式要求和特点,归纳总结了写作对联的构思、辞格等艺术技法,充分展示了对联写作的高超智慧。  相似文献   

8.
贾新华 《新作文》2004,(10):47-48
限制是试题构架的根本元素模态,也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切入点,没有限制形不成问题。不利用限制也无法迅捷地处理问题,因此,面对试题,关键的任务是要正确全面地分析限制的生成机理以及存在态势,重要的步骤是要耐心细致地梳理限制的显性和隐性层面,对于作来说。这就是审题的两重境界。  相似文献   

9.
丁永斌 《云南教育》2005,(23):31-32
对联紧密联系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是实用性很强的文体,高中语文教学应突破现行教材的局限呈开放性。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对联写作的题目。通过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逐步引导推动语文教材的改革。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改革都必须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解决好教师怎样教的问题,二是解决好学生通过这种模式的语文学习应具备怎样的素质问题,而且后者才是教材改革的归宿。因此,命题者的意图就显得非常明显,即凭借高考的强大导向功能引导高中语文教师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一体两面,互相促进、彼此影响。然而,传统的授课模式影响了教师对阅读和写作的理解,导致教学过程单调死板,缺乏创新性。因此,拟对高中语文群文阅读与微写作的对接策略展开论述,主要从“采取‘群篇’教学,强化写作思维”“采取‘群段’教学,重组课内文章”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促进读写融合。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在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前提下,更倾向于从宏大视角切入,凸显对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现实关注,同时引导学生在学科情境中回归生活。作文命题指向宏观视野,学生下笔常出现套话、空话、假话。面对这样的写作困境,教师应引导学生端正写作态度,明确“问题”意识,转化情感体验,进而解决写作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从微写作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探讨微写作的教学价值和评价价值,并对近九年北京卷微写作试题进行梳理总结,发现微写作试题的命制在总体框架、试题材料和考查能力上基本稳定,近三年微写作的命题呈现出名著勾连更加灵活、实用文体更加多样、情境设置更加鲜活的可喜态势。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微写作的提法走进了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视野。自2014年一些地方在高考、中考中设立微写作考查形式以来,微写作更是备受关注。这里笔者主要从课堂主业的层面予以观照。一、溯源:微写作作为课堂主业的存在依据(一)什么是微写作?——微写作是学生建构自我的重要形式,而不是学生培养写作特长的基本途径。1.微写作的基本内涵。微写作是学生使用的一种用时较少、情感单一、内容集中、篇幅较短的即时性写作形  相似文献   

15.
提取信息与表达信息,这是近年来语文高考阅读与作文考试中的两种能力考查。考虑到这两部分内容在语文试卷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我们只有深刻理解了考查的内容和形式,才能真正具备这两种能力,从而在语文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以立德树人为原则,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文题设置上,注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多角度解读,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拟结合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Ⅰ卷呈现出的特点,具体谈一谈对学生作文思辨意识的培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职语文微写作的一线教学面临着一个普遍性问题:如何让300字左右的微写作文字表述得生动而具体。基于一线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中职语文微写作通过微记叙文、微写景抒情散文及微小说改写的感受性写作训练,以小中见大、紧扣动作与语言描写、打通五感、转换视角四个有效教学实践路径,指导学生在打开五官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书面文字表达了独特观察视野、丰富而有变化的情感,以及有深度的思考和思维变化。  相似文献   

18.
孙冬芳 《教学随笔》2021,(10):125-127
高职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通过引入先进的微写作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与文学理解能力四大方面为教学目标,开展丰富多样的经典文学作品赏析、阅读写作训练活动,为教师指明微写作教学方向,为学生指明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训练过程中把自己不完整的思维变成完整的写作思路...  相似文献   

19.
2018年浙江省高考写作题,材料蕴含丰厚的核心素养内容,题目设置体现出站在核心素养考查新起点的新意:试题情境具体,体现出对之前偏向人文、艺术写作教学的反思及对之后写作教学方向的引导;任务典型,体现出多样、综合、开放的特征,更好地服务于人才选拔;借助有区域色彩的浙江传统文化,使立德树人这一高考核心功能体现得自然而切实。  相似文献   

20.
重阅读,轻书面表达是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的普遍现象。英语书面表达仍然是高中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为了有效培养学生英语写作的兴趣,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我在我的课堂上引入了微写作,既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英语写作能力,同时由于是微写作,批改起来更便捷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