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品德与社会教学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新课改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教师要用生活化的学科教学让小学生感受到这门学科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当中体验品德,在生活化的教学讨论当中构建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在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当中践行品德,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融合在一起。品德与社会教师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共同研讨更加有效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积极的教学指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就应当转变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切入点,进一步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这不仅需要实现教学内容及课堂活动的生活化,更要确保学生能够将学科内容转化为生活化知识,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就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细化阐述。  相似文献   

4.
杜凯 《华章》2012,(24)
以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针对现行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多方面情况进行调研,帮助教师寻找和解决品德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其解决方法对策,以促进全省品德教学的有效展开和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沈雪惠 《考试周刊》2014,(18):177-178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小学教学改革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应运而生。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综合经验性质的学科。其中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生活化是实现教学目标及落实教学理念的关键环节。文章通过总结多年小学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的新要求及学生现状,针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论述。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教学学科,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集历史、品德与地理等学科为一体。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上好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所有相关教师应当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并阐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提出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策略,旨在提升小学教育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7.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它在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场景来进行品德学习,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身到实践探索当中,加深对知识的运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本文就以生活情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来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新课改要求教学方法必须适合学科教学,实现学科与教学方法的融合。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社会观念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的整体发展和思想素质情况,而故事教学法是具有调节品德课堂且趣味性强、互动性强、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际情况,对故事教学法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学周刊C版》2017,(14):163-164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主要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热爱生活的目标。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师要在教学中采取有利的教学措施,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对小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贯彻德育的原则,采取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策略,来对小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围绕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德育进行阐述,旨在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一、小学品德课同主题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没有突出学科的特点目前,有许多小学都没有专门的品德教师,主要是由其他学科教师来兼任品德教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带有很浓的其他学科的味道。有的品德教师虽然一直都从事品德教育,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带有很浓烈的说教意味,重在向学生灌输知识,讲什么内容都与品德挂钩,没有将品德和社会、生活进行很好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生活)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该学科对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作为一门开放性学科,品德与社会(生活)题目的命制应当也是开放的,在开放题上面着手,进行新的尝试,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认识。本文中,笔者分析了品德与社会(生活)开放题命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更好地进行品德与社会(生活)开放题的命制,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小学品德学科中地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要引导  相似文献   

14.
吴丽静 《教师》2014,(3):88-88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生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小学生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存在的价值。加强小学生"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效率,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力度的提高与社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都有促进作用。所以,本文以如何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效率为题,对提高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方法进行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品德认知提升与品德的理解内化。名人名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是学生进行品德学习的有效载体。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穿插运用名人名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背景,笔者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导入,明理与拓展环节中对名人名言运用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情境体验法就是教师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与生活、社会等相似或一致的情境,然后将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能够突破教学时空,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为了让小学生的品质行为得以正确养成的学科,在这个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加深小学生对这些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更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本文便对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使用教学情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课程,能够对学生的自身行为进行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够让学生具有更加丰富的心态和完善的人格。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的综合素养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实际出发,探索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该学科独具特色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性质要求教师创新设计形式,开展多元教学。重难点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突破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难点,既是教学的现实需求,也是塑造学生个性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9.
微写作的主要特点是内容精炼,形式灵活,篇幅短小,可以作为一种简便却有效的写作教学形式。品德与社会课程因其综合文科的学科特点,可以作为微写作教学的有效课堂。本文提出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进行微写作,希望为写作教学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为兼职教师,一般来说,由小学语文教师兼任的较多。而正因为兼职,语文教师会觉得备课量大,备课任务重。(本文所指语文教师,为兼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以下简称教师。)较之语文这一主流学科,教师会潜意识地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边缘化。消极对待。因此.在现实的教学中,就存在着教师轻视品德课教学的现象。但新课程品德与社会作为培养学生做人的学科,其对学生从小养成过有道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素养的公民起着很重要的启蒙作用,实在不可偏废。而语文学科蕴涵的人文性、思想性、文以载道之观念,与品德学科也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语文学科完全可以从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汲取营养,提升语文教学的内涵;借助品德与社会学科,奠定语文教学的知识资源,并提高语文理解、思考能力的广度、深度、力度。同样,来自语文学科的营养也有利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二者融合的价值远超过单一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