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戴翠平 《文教资料》2006,(25):80-81
师生关系实际也是一种人际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甚至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我在长期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得出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充分运用人际关系法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法则最起码的就是“尊重、平等、理解、宽恕、赞赏”,而“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在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的基础上,理解学生,宽恕学生的过失、不足,赏识每一个学生,要能真正做到这些,我们首先必须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从师学…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准确把握大学生的道德状况,认真分析大学生道德问题存在的成因,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确立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从而保证思想道德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3.
论思想道德自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道德自我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如果达不到目的,教育工作就会出现低效或负效;思想道德教育表现为道德学习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的内在整合能力、道德创新能力、道德审荚能力等;思想道德自我教育在国外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也被重视和应用,我们应帮助和促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人才培养的基地,做好学生的人文关怀将有利于加强学生基本人格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涉及文化、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并且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基于人文关怀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更具实效性。本文将简要论述高校人文关怀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重要意义,并指出高校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的路径,旨在促进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两者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经济基础。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了价值准则和道义基础,而法律的实施则为思想道德提供了制度保障。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精神是人的基本品质,体现了人协调各种关系以及处理各类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善恶是非判断力和行为选择力,是人生活中的行动指向标。因此,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加强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精神培养,探索有效路径,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和法治精神,充分了解把握法律本质,做到学法守法用法。  相似文献   

6.
徐萍 《文教资料》2007,(18):30-32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好坏是衡量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成败的最终指标。人际关系的和谐是衡量一个人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人格的和谐是高校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打开学生“心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约哈里之窗”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从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以及大学责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有必要,同时也是高校责无旁贷的责任。综合考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思想道德素养现状,影响师范生道德发展的因素有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和专业认同、高校思想品德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班级文化以及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需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已有的课程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有效的思想品德评价方式,多方举措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为入职后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高校辅导员身上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是培养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坚力量,在做学生工作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素质与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因此,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成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必修课。何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呢?李太平教授认为主要是"教师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  相似文献   

9.
催亮 《华章》2008,(17)
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石,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整个社会诚信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影响着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中国市场经济的明天.处理好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是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学生的道德诚信现状,分析了社会和高校教育对大学生诚信造成的影响,提出从校园文化、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规三方面引导和约束学生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Forgiveness education has demonstrated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academic benefits; however, it has not been discussed as a means of promoting character development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forgiveness as a moral concept and explain how forgiveness can contribute to current discussion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After reviewing relevant literature we describe how a forgiveness programme can be an effective form of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attempt to clarify the contributions the forgiveness literature can make to the field of character education. We argue that forgiveness provides those interested in character development with a programme that can enhance educational initiatives and advance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research agenda.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eachers' views of forgiveness and institutional pardon for conflict resolution at schools. We asked, "Should teachers endorse student resolution of interpersonal conflicts at school by asking for forgiveness and forgiving?" "Considering that students' conflict led to behaviours that violated norms in the school, should schools pardon students' misconduct if students effectively used forgiveness for interpersonal conflict resolution?" Finally, "Is an internal and autonomous orientation for forgiveness related to social harmony or interpersonal ethics of care?" Fifty-three participants answered a background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and two dilemmas. Findings showed that teachers endorse forgiveness as social expectation, a humanitarian, moral response to conflicts at conventional levels. Teachers do not endorse institutional pardon because they do not perceive forgiveness as being related to resolving social issues. Opposition to forgiveness and pardon was supported by authoritarian, discipli narian views of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3.
谈德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道德?"道"指做人的准则、规矩和与人交往的原则和规范;"德",最基本的涵义为"得",所谓"德者得也",即人对"道"的获得,人们认识了"道",由得于已,外施于人,便称之为"德",即人遵循为人之道所引起的收获体验。"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其实就是:道德规范之外的内容,是否可教?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还原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在学生的生活中来进行道德教育,而不是像现行的模式这样把道德教育过程当作是为了生活而准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论宽恕     
宽恕的功能,是建立一块弹性的人际关系带,防止报复的恶性循环并且润滑社会良性运行,并使受害者解除愤恨性痛苦;它的类型多样;它的发生率有赖于一定的文化条件;宽恕声明的正当权利主体,依情况之异,只能是受害者或宗教的所谓上位神;宽恕还有正当性限度。  相似文献   

15.
宽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大学生的宽恕水平对社会的影响极大。本研究采用Hearland宽恕量表、自尊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等研究工具对江西省480名学生进行测查。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宽恕心理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是否道歉、道歉的接受程度及是否得到安慰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宽恕与自我效能感、自尊、内外向呈显著正相关,宽恕与精神质、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神经质和精神质对宽恕有负向预测力,自尊对宽恕有正向预测力。大学生的性别、年级、是否独生、是否道歉、道歉的接受程度及是否得到安慰、自我效能感、自尊、人格等均会影响其宽恕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云南省边疆地区哈尼族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为边疆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和教育提供依据,采用黄希庭、杨雄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三所中学的656名哈尼族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哈尼族中学生自我价值感许多方面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哈尼族中学男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生理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女生;哈尼族女生的人际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道德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男生;初二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各个方面都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三学生;初一学生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人际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的道德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初三学生;初三学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心理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家庭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初一学生;杂居地区哈尼族中学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和特殊价值感均显著高于聚居地区的哈尼族中学生。  相似文献   

17.
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德育需根据中职生特殊心理进行。中职生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和个性等方面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如厌学倾向,人际关系问题,自卑,逆反心理强烈,情绪不稳定、可塑性大等。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应以促进中职生品德发展为出发点,将德育目标细化;以形式多样、实用有趣的德育内容为载体;以提高德育师资队伍素质为重点;以完善的制度作为有力保障来进行。  相似文献   

18.
调查发现,大学生道德需要与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偏离,道德期望与高校道德教育要求背离,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作者认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不强的深层根源是长期忽视大学生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严重脱节。确立大学生道德需要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基础地位,重构以大学生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是切实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9.
对各高校大学生而言诚信是其立生之本,是其人际交流的基石,是健康人格的基本要素,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社会诚信出现危机并影响到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诚信缺失已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出问题,本文从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背景的剖析探索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大学德育片面强调社会道德,忽视了个体道德的发展,造成德育的低效和迷失。大学德育要取得实效,必须重视个体道德的发展,树立德育人性化的理念,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的个体道德批判和选择能力,建立师生的平等互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在发展学生个体道德的内容选择上要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贴近学生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