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社会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综合课。大纲规定:社会课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以及法律等常识。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社会常识;培养他们正确观察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社会课课堂教学引入多媒体技术,能引起学生长久的注意和思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为了塑造人,因此,教育应当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只是智育,更不是分数。传统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主要以教学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教学主体发生了变化,学生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亲自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遵从师生的意愿,在使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同时,以有效促进教学水平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陈宏 《教师》2012,(18):107-107
小学社会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一门较新的学科。近几年来,我们对社会学科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对于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指出: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要结合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育及社会技能为教学目标。从小学阶段学生道德和品质发展的特点来看,品德与社会课在小学阶段的开设,是对小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生活的良好培养。教师将以新课标为大背景,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思考如何提高这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社会课是一门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综合性课程,它同其它学科一样都肩负着为2l世纪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重任。但是,从目前的现状看,社会课只是一门可上可不上的副科。笔者在数年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在广泛地吸收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社会课三段式教学模式(即感知——再现——理解),通过教学试验和实践的检查,感知效果良好,可供一试。  相似文献   

7.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其综合性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受农村生活环境的影响,小学生视野较窄,品德与社会知识匮乏,从而制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开展。基于此,本文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开展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指出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课程,为社会培养社会主义良好公民,因此我国的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地创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法。本文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课程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法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2.
作为小学学科中较为特殊且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着重要意义,如何通过有效地教学手段让孩子们树立起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教学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认知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此外,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情感的表达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有了一定的要求。此次论文主要探讨的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是较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其可以培养学生乐于探讨、热爱生活的优良品德。因此,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16.
《社会》是向学生传授社会科学知识的课程。所谓社会科学就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它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小学《社会》课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它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借此提高学生的素质?如何发掘本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呢?在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围绕课堂教学、活动课及社会实践几方面探讨了小学社会课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  相似文献   

18.
徐莺歌 《考试周刊》2011,(9):139-14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加强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的一个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只有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心与心的情感启迪,注重发挥"情感"教育的教化功能,注重教学过程中情的渗透,学生才会在心灵的体验中,在思想的顿悟中,在情感的共鸣中,知理而动情,达理而通情,自觉长久地做到知行统一,形成理想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本文从尊重学生,倾听心灵;智慧导入,催生情感;注重体验,激活情感;有效对话,深化情感;艺术留白,品味情感等方面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加强情感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小学阶段开展品德课和社会课是为了培养小学生品德和正常的行为习惯,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品德课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社会实践课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作为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两大关键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根据苏教版中有关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学内容和实践课程,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活动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学校德育主阵地,也是小学生进行品德和修养锤炼的主要渠道。如果纯粹是千篇一律的说教,必定导致枯燥乏味。所以教师课堂上要手段独到,引领得法,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中,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自然会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