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识教育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发展与本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西方的通识教育是西方自由教育思想下的产物,作为适应全球化教育语境下发展起来的中国高校通识教育,一方面要学习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有益经验;另一方面,更应当在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基础上,确立传统与当代价值融合的概念内涵,探寻本土化的通识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在general education被译为"通识教育"前,中国虽没有"通识教育"这一语词,但"通识"已成习语,并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智慧,故学者以"通识"迻译general。"通识教育"引入后,一方面研究者试图对照其西方标准,探求中国近现代乃至古代教育实践中有无相应的成分;另一方面则又试图从中国教育的历史实践出发,寻绎本土通识教育的智慧,以企回馈西方general education,并希望能够以此弥补通识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但由于缺乏本土"通识"语境的具体分析,对中国教育历史的种种挖掘都摆脱不了西方话语的牵引,最终仍然难免或各说各话、南辕北辙,或因陋就简、削足适履。中国传统"通识"没有严格且系统的标准,大率表现为洞察力和预见性,表现在"人情""世故"之中,既可入世以兴国救民,亦可出世以保身全节,要在一个"德"字;传统"通识"高企难行,似不可人人皆有,故多有流入神秘迷信者。  相似文献   

3.
儒家通识教育思想的传统流变与现代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它蕴含着丰富的通识教育思想.儒家教育传统以"君子不器"为培养目标,围绕这个目标,重视人文经典和伦理道德教育,强调"知类通达".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只有植根于中国教育传统,对西方经验进行创造性转换,才能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两个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在通识教育背景下,以工科为主的地方综合性高校中文学科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应该承担大学通识教育的主要任务。在整个学校中,它是综合性学科体系的一根支柱;在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它占有核心的地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中文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应该坚持学科基础性、地方性和拓展性的原则,正确处理民族传统文化、中国现代文化和西方文化课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思想资源,尤其是儒家教育思想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启示,并介绍了东南大学汲取传统思想文化资源,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理念,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是一个国际化认同的议题,中国本土实践的通识教育仍面临由于"通"与"识"的模糊认识带来的发展困境.新时代,通识教育必须扎根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回应时代诉求,"以整全人的塑造"为价值理念培育时代新人,强化"阶段贯通""文化联通""视野融通",基于跨学科的广博性与基础性知识,聚焦于人文性与科学性知识,着眼于通过知识的学习培育"人"的通识素养,以深化、创新通识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7.
论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高等教育素有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的传统,而自由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古典先驱。从公元4世纪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由教育思想到19世纪初有识之士倡导通识教育,在长达15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自由教育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其概念内涵发生着演变。19世纪初以来,自由教育开始向通识教育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这并不是对自由教育的全盘否定。自由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灵魂,是实施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部分,深含着文化的信念与价值,肩负着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的年轻一代,维护国家、民族认同与归属的使命,并坚守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构建与延续文化认同是通识教育的精神与动力,也是其生长、发展的根基。当前,我国通识教育必须转变"横向移植"的形式化取向,强调中国的文化认同;以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建立自己的通识教育,担负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科学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历史与逻辑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由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两大部分组成.从历史和逻辑两种角度分析可以看出,科学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东西方时这种关系的认识非常不同.西方的人文精神有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我国传统人文精神虽能对科学的负面影响起到抑制作用,却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我国通识教育应该重视发掘中国经典科学文献,帮助学生寻找科学文化的民族之根,使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目标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医科院校通识教育理念实践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通识教育理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建与传播提供了有益思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需以"经典"为核心,凸显医科院校特色。课程对外传播需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11.
本文沿着西方通识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影响通识教育改革的经典文献为依据,将西方通识教育分为"博雅教育"的缘起,"耶鲁报告"的问世,"哈佛红皮书"的诞生几个大的阶段,分别对各个时期影响通识教育的历史背景以及重要核心思想资源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西方通识教育已经走过的路进行批判性总结,以便为以后高校通识教育实践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通识教育”视野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来源于古希腊,重新复兴是在80年代的美国.从西方思想史脉络和文明进程来看"通识教育",它是作为传承宗法文化与城邦精神的重要渠道.当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成为焦点.众多的学者对不同角度看待"通识教育",一致认为通过"通识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张力可以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系统社会化过程,文化内容构成了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的本质与个体人由社会价值体系所衡量的素质提高密切相关,所以任何教育都应该是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是实现大学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而文化向度构成了大学通识教育最重要的向度。通识教育文化向度上的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坐标,确立了通识教育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内容选择上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开始了以政府力量倡导通识教育的社会过程,本文着重分析了该过程背后的四个主要原因。包括:国际政治和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学习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教育模式;市场经济的需求否定了传统的专业教育,客观上要求转变教育发展的方向;中国政治发展尤其是教育产业化的政策塑造了通识教育的过渡性特征;最后,中国教育界从科学和真理的长远角度呼应了通识教育的要求。这些原因提供了中国发展通识教育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是否应该推动以及应该如何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理性发展是当前高校需要回答的问题,而通识教育能为此提供一个有益的审视视野.通识教育突破单一专业教育局限、追求人自身完整发展的理念与我国传统主流文化追求人之德性完美的价值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从西方以及早于中国大陆的中国港台通识教育实践来看,通过经典阅读让大学生体认传统乃是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基于通识教育“通”的理念追求,其有关文化问题的课程教学目标应设置为“持守文化之本、道德之源”与“涵养通融精神、广阔视野”并举,并选取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沈文钦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9(3):92-104,125,126
通识教育的传统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古罗马的博雅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典博雅教育概念转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教育概念和通识教育概念。在实现这一转型之后,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概念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美国重新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二战"后,通识教育被视为推动民主政治的工具而得到重视,在外部力量的推动下向德国和日本扩散。20世纪80年代之后,为了回应知识社会对跨学科人才和通识性人才的需求,通识教育模式在中国和欧洲各国进行了第二次扩散。未来全球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通识性将进一步凸显,但以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不可能也不应该复制美国的模式,而应该是在有所借鉴的基础上发展出适应自身国情和文化传统的通识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门教育"来讲的,这种教育模式最早出现在西方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本文针对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进行分析,旨在为日后的通识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西方,中国的通识教育改革起步较晚,目前处于尝试阶段。中国的通识教育改革不仅为我国文化创意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还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辟了市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动力,并进一步推动了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促进其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国家应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保障高校通识教育改革进行,立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通识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文化论争与通识教育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与其社会的文化演进密切相关。一元文化主义控制下的通识教育以传承西方文明、塑造统一美利坚民族为己任,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使通识教育转向对其他文化的关注,将弱势群体的经验和知识引入到教育内容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中两种文化发生了尖锐冲突,通识教育也出现了“回归传统”与坚持多元的激烈讨论。围绕着国家和民族归属与认同这一文化核心,美国社会对通识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尝试。  相似文献   

20.
香港高校通识教育既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髓,又仿效了西方以“博雅教育”为核心的实践模式,在教育理念、组织机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富有特色的实践经验,对目前大陆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