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玉的作品,据<汉书·兰文志>说共有十六篇.但除<九辩>历来得到公认外,其他篇什大多认为不是宋玉作品.本文对<登徒子好色赋>序中的"阳城"和"下蔡"两个地名作了考证,找出内证,从时空两方面说明这篇作品的著作权还应还给宋玉.  相似文献   

2.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是假设登徒子之词,讽谏楚王好色之作。作品以宋玉与东家之了、登徒子与其妻、章华大夫与采桑女子等三个事例,说明了好色与不好色的行意差异。并在比较中强调了"守德""守礼"的男性自律操守,从而于言词之外,寄寓了希冀楚王"守德"自律的讽谏旨归。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1,(1):152-156
21世纪以来知青叙事中,电视剧《我的父亲母亲》再现了"城乡非婚"的身份背影与心影留存。从"城乡通婚"到"城乡非婚",剧中主要人物角色的先赋性身份在场,结构化、空间化、符号化解析了"城乡配"心理与身份归属机制。基于城市视角在场,"城乡配"的"合—分"叙事中,前者为"涉农"婚姻浪漫主义书写,后者为现实主义反讽叙事。源于"出身原罪"身份前置,"崇城鄙乡"心态遗存,既是制度性的身份反讽,亦是败退式的创伤自愈。基于历史后视角,"城乡配"建构了身份区隔与身份和解的对话机制。  相似文献   

4.
日前,听了两节同为《三块钱国币》的公开课。一节的教学思路是从分析矛盾冲突和情节入手进而把握人物性格和主题;另一节则是从人物语言切入。课后,大家反映不错。对于戏剧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入手,例如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语言风格、表现技巧等多角度来解读。当然,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之辨讲传统文化,主要是为了说明文化继承的意义,支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种观点。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的概念,大体有这样三个着眼点。其一,讲传统文化的表现,是面面观,不是全面观;是表现,不是定义。对教材所提供的相关内  相似文献   

6.
惠洪通佛,博儒,善画。而最有名的是其诗作。黄庭坚评其诗"韵胜不减秦少游觌,气爽绝类徐师川"。本文以其诗集《石门文字禅》为研究对象,从其"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推重"句法"与"摘句褒贬"两个方面探讨其辩证统一的修辞观;从点化﹑翻案﹑对喻﹑博喻﹑成语﹑顶真﹑顶释﹑回环﹑序换﹑倒装﹑双齐﹑复叠﹑频词﹑拟人﹑连用﹑兼用和套用等辞格的运用,探究其修辞策略,领略其禅家"不离文字"的独特的修辞魅力。  相似文献   

7.
在影视剧《蜗居》中,塑造了一个既是成功男人、又是悲剧人物的亦正亦邪的市长秘书宋思明。做为江州市副市长秘书,宋思明与秘书学理论中关于秘书人员应该具备的职场形象、知识结构、能力要求以及职业道德4个方面颇为应和,从中见出宋思明成功和悲剧的根源,又开拓影视人物分析的新途径;同时,宋思明其名所喻的我"思"我才"明"的内涵也为当下职场人员提供了借鉴、启示和警示。  相似文献   

8.
一部近80万字的《留学日记》详细记录了1910年至1917年胡适留学美国期间的生活、学习和所思所想。胡适认为,救国千万事,造人为最要,而树人之道,端赖教育。教育救国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办好中国自己的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在归国后的近半个世纪里,胡适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生平考证已经进入困境,对这一学术命题做学术—思想史考察带有学科反思的倾向。本文指出,司马迁生平考证在古典学术空间不构成独立命题,进入近代,王国维和郭沫若共同为该命题的确立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作为与时代互动的历史学家,在命题的展开过程中,他们既寄托着自己的个体心性气质,又传达出丰富的政治神学内容。  相似文献   

10.
《项链》是经典名篇,采取“两代人同读《项链》”的教法是一种尝试:问题预设,让预习在新奇感受中完成;课堂展示,使得两代人的观点在立体时空里碰撞;鼓励表达,促进思想在深度思考后形成.这样既创造了亲子阅读的机会,又拓展了课堂的时空容量.  相似文献   

11.
《文选》所收哀伤赋.除《长门赋》外,都是魏晋六朝时赋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重“情”是哀伤赋的重要特点。可以从个性化、哀伤赋文本、咏物赋的比较和赋的转变四个方面来认识哀伤赋的主情特点。  相似文献   

12.
唐诗宋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漫无边际的唐诗宋词解读给学生是教改后课堂教学的重点。学习唐诗宋词,不仅要识记,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一些赏析和鉴赏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适当的进行技法点拨,适时渗透高考的考试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收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一篇驳论。通过对林柯同志文章中提到的毛泽东“人民史观”产生的环境和背景,的仔细分析和辩驳。从而认为:“人民史观”只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社会的基础,正确地是应倡导“群英史观”。  相似文献   

14.
为参加全国大赛,我经历了"独上高楼"的苦思苦寻,经历了同伴们的互助激励……辗转反侧、深思拼搏,终于明白了一堂课的设计不是简单的教学资源与方法的堆砌,而是历史的聚焦、灵魂的注入和智慧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祝福》的课堂上,讨论十分热烈。有学生说:“文中的‘我’明白事理,为什么不去启迪祥林嫂并且帮助她,帮她摆脱封建思想,给她支援,也许能使最后的悲剧不会发生。”其他学生也纷纷发表看法,“‘我’和四叔是亲戚,可为何相见谈话却总不投机?”“为什么‘我’刚回来,就想离开?”……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赤壁赋》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经典之作,蕴藏着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而高中生年龄较轻,阅历尚浅,按常规解读文言文的方法,往往会纠缠于细枝末节,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精髓。但是,文学即人学,是人在生命体验的过程中的一种表现生  相似文献   

17.
在司马迁那里,"发愤著书"的命题脱胎于"穷愁著书",是"穷愁著书"的升华。理解这个命题需要从"发愤"和"著书"两个词的语境出发,展开一种历史语言学的追踪,以此为前提,所谓"发愤著书"只能是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中由圣人完成的活动,这决定了它的神圣诗学内涵——借助叙事形态重新恢复人作为信仰者的身位,最终期望到达对天人性命之道的领悟。  相似文献   

18.
"两个必然"原理是《共产党宣言》中的核心概念,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本文从两个方面对"两个必然"原理的基本含义进行了重新解读,并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这一侧面,论述了"两个必然"原理并不过时。本文忠实于原文,用原文解释原文,深刻理解"两个必然"原理的内涵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广岛之行,让大江健三郎亲身体验了核战争及核武器的巨大危害,也让他的灵魂有了深深的触动。大江健三郎在广岛与原子弹爆炸的受害者相遇时,对原子弹爆炸造成的惨状感到震惊。《广岛札记》一书就是大江健三郎在广岛多次采访后所写的诚意之作。通过对作品中出现的“真正的广岛人”的分析和解读,读者能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和平意识——他们坚强努力、脚踏实地、从不妥协、决不气馁、充满自信,虽身陷困境,仍满怀希冀、勇敢前行。这对大江健三郎文学作品中和平意识的形成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札记以简短随意的方式记录读书摘要和心得体会,最能体现传统学人"熟读精思"的读书习惯,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体。钱锺书的《管锥编》即是依照札记体例完成的一部著述,其札记体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渊源上说,它是在钱锺书读书笔记基础上的延展、充实与发挥,由私人的读书笔记转化为公众的阅读资料;二是从成书上看,其功能、内容、编目均带有鲜明的札记体特点。分析与思考《管锥编》的文体特征,对于今天反思中国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