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影》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朱自清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平实中潜着愤懑,朴素中含有激情,是它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人们大都歌颂母爱,《背影》却写父爱,歌颂父亲,一般是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背影》却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不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中有三个“四”,一个“四”是“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一个“四”是父亲在送别儿子过程中说了四句话;还有一个“四”是作者流了四次泪。下面就这三个“四”试析之。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关注《背影》一文中的父爱的同时,还要关注作者的情感及其变化。作者在《背影》中通过对父亲生活的描写观照了自己的生活,而生活的不易让他更好地理解了父亲。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也是自己的背影,更是千万个父亲的背影。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和民主战士。早在二十年代,朱自清的散文就誉满文坛,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背影》正是朱自清留给后人的绝唱。 《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  相似文献   

5.
《背影》“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①的经典主题,多年来已在诸多的文学史和中学语文教材中成为定论,文本中的父子亲情被渲染的天衣无缝,而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和父亲朱小坡之间却存在着长时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当《背影》已问世22年后,朱自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②。仔细品味这段话,我们会发现其中大有蕴意。“泪如泉涌”真切地写出了父子…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的《背影》写于什么时间?传统的说法是1925年10月,我对此却有所怀疑。《背影》在开篇中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二年余了。”假定《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往前推“二年余”即推到1923年10月以前。1923年10月到1925年10月,作者与父亲没见一次面吗?从《朱自清先生传略》中知道,朱自清于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一直到1925午8月都在家乡教书,怎么有可能“二年余”和父亲不相见呢?  相似文献   

7.
<正>【作文题目】朱自清永远忘不了父亲那“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为他买橘子的背影。在你的记忆中,是否也有这样一个难忘的背影?请你以《背影》为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解析】八年级,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朱自清在文中细致刻画了父亲买橘子的背影,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写母爱的名篇不乏其例;而咏父爱,朱自清的《背影》堪称绝唱。父子相处数十年,《背影》仅写车站送别一事;写别时的父亲,又不作正面肖像刻画,只写他的背影。然而却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致父亲     
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月台送行,语言朴实,却情深意长。到最后,火车启动,父亲还坚守月台,目送儿子远去。作者胸中涌起无限敬爱之情,可始终没有开口说爱,直到多年以后,酝酿出一篇《背影》。面对父亲无声的爱,不如试试写写信,直抒心臆。  相似文献   

10.
含蓄美是中国民族文学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人们常说的画外之画,弦外之音就是指艺术作品中蕴藏的这种含蓄美。朱自清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正是努力追求这种含蓄美。《背影》是一篇抒情散文,但作者却不直接抒情,而是通过质朴的叙事来抒情。文中写父亲的爱子之心是通过送行,买桔子等几件具体的事情来表现的。而“我”对父亲的爱却是通过父亲“背影”的重复出现而不断升华的,写得曲折顿挫,十分含蓄。本来《背影》的创作冲动来源于父亲对“我”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先生在谈到《背影》时说:“我写《背影》,就是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句话所指的虽然只是《背影》这一篇文章,但同样告诉了  相似文献   

12.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谈到朱自清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这篇文章发表后,一直为青年读者所喜爱,历届中学也都把它选为教材;当作者逝世时,有些中学生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见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其影响之大,由此可见。《背影》作于一九二五年,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一九一七年冬,因为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到徐州,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办毕,又和父亲乘车北上,  相似文献   

13.
汲安庆 《师道》2011,(1):23-24
一、延宕与放大在《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写父亲穿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的过程时,突然放缓了叙述节奏,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写了父亲的系列动作: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写了“我”的反应:“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相似文献   

14.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也是一篇记事散文。先生在后来写道:“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写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同志的《背影》最突出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情。文章构思巧妙,结构新奇。一封书信,导出写作缘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中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相似文献   

16.
按照一般的写法,描写一个人物,往往着力于神情姿态、音容笑貌的刻画。但朱自清写父亲没有这样做,而是另辟蹊径,别具匠心地选取了使自己非常感动、最难忘怀的父亲的背影,不惜笔墨精描细绘,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沉之情,读来感人至深。《背影》全文仅一千五百余字,而写背影竟有四次之多。首尾两次是虚写,中间两次是实摹,这样虚实结合,前后贯通,相映成趣,使父亲的形象活现于读者眼前,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历来被奉为经典,文中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挚情感。但在现实生活中,朱自清与他的父亲朱小坡之间却长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先生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八问时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在真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  相似文献   

19.
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惊人相似的艺术形象:朱自清的《背影》和都德的《最后一课》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震撼人心、令人难忘的背影。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塑造了一个有浓厚、真挚亲子之情的父亲形象,在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时,作者没有采用正面的人物肖像描写,也没有音容笑貌的勾勒,而是着力写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个特征——背影,那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的肥胖身躯,蹒跚地越过铁道,尤其是爬那边月台的镜头:“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背影,是父亲进入“老境”后,颓唐潦倒、饱经忧患…  相似文献   

20.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这篇散文表现的主题是较易理解的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但如何把这一深情揭示透彻,特别是写父亲爱儿子,为何单单选取了浦口车站送别的“买桔”这一场景? 原来,散文把父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借扬州特定的“买桔”这一习俗。扬州人把“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