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秦汉时期旅游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体现在旅游观念的更新、旅游队伍的扩大、旅游设施的施展和旅游文化内涵的丰富,反映了秦汉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产的日益进步,从一侧面说明了秦汉社会的发展繁荣,但同时又了秦汉人对宇宙天道、社会人生和自身命运的感受、思考和认识,从而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应运而隆,对魏晋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2.
秦汉社会的相对稳定和商业的繁荣驱动了商品广告的发展。秦汉时期的实物陈列广告、声音广告和文字广告在承继先秦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文字广告尤为兴盛,铜镜上的广告更是独具特色;一些新颖的广告物和广告形式也在此时出现。考察秦汉时期广告的发展变迁,不仅可以了解彼时的经济面貌、商业文化和民风民俗,对我们当下的经济生活也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3.
孙麟 《时代教育》2009,(10):253-25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旅游产业,不仅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对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的分析,探索未来我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产业融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衡阳市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政府与企业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为了能够利用好这个城市旅游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两者融合,这是新时期衡阳市发展重要课题。从产业理论的角度分析,目前衡阳市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两者应深度融合,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旅游文学作品十分丰富,古代旅游文学具有真实性、主体性、多元性、渗透性和灵活性特征,是研究当时历史条件下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并能给予读者思想、人生的启迪。古代旅游文学还具有很高的当代价值,它是旅游景点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能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提高旅游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全面了解这类文学作品,有助于推动当代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针对菏泽市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打造牡丹文化旅游精品、增强文化旅游的品牌效应、促进文化旅游的区域联动和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等相关对策,才能够实现菏泽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与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旅游文化既是人类固有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也包括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历史文化是旅游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旅游客体吸引力的源泉,历史文化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不断转化为旅游文化。社会文化是支撑一个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文化则是一种流动的社会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8.
大庆精神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液之中的文化力量,在民族忧患之际表现出坚持实践、身体力行,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崇高思想境界,反映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现代追求,体现了人的创造精神及真善美高度统一的文化心态,对于社会进步、科学发展乃至人的精神境界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让大庆精神成为高校的文化教育资源,走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是提升大学生人生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土文化是人类在一定区域内创造和积累的文明财富,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成为旅游产品,进而发展为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时代发展,该产业有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对十堰文化旅游资源的综述,详细解读了该市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及现状,并以此切入辨析了该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建议。对十堰市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8,(2):68-78
居民是旅游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重要利益的相关者,从居民的视角了解旅游城镇化发展对雁洋的影响,有利于更好的推进雁洋旅游城镇化的发展.通过梳理国内外对旅游城镇化和旅游地居民感知的研究,以旅游城镇化为调查研究对象,选取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和社会环境三个指标构建雁洋镇旅游城镇化居民感知的影响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其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雁洋镇居民对旅游城镇化的总体发展持中立态度,同时居民对旅游城镇化正面影响的感知较为强烈,存在"社会文化生活正面影响"、"社会经济正面影响"、"社会环境负面影响"、"社会经济负面影响"、"社会文化生活负面影响"和"社会环境正面影响"六个影响居民旅游城镇化感知的显著公因子,同时不同收入、不同职业、不同居住时间以及不同户口所在地的居民群体间对旅游城镇化的感知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期福建的民族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察了秦汉时期福建地区的民族融合情况 ,认为在秦朝和西汉前期 ,福建地区的主要民族是闽越人 ,其主要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经济 ,而偏远山区则仍为部落经济。经过汉王朝的多年努力 ,至东汉时期 ,闽越王国的大部分越人已经融入汉族。福建地区普遍建立了县级行政机构 ,经济、文化逐步走上了与中原开放交往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秦东为古代关中要地,周秦汉唐属京畿之地,文化繁荣,底蕴深厚,涌现了许多古代著名作家,具有很好的旅游开发资源和价值。开发秦东古代作家旅游.当今之务是,加大对秦东古代作家研究和宣传的力度,建立秦东古代作家博物馆,兴建并修复秦东古代作家纪念性建筑,增设有关秦东古代作家的旅游内容或项目,开发有关秦东古代作家的旅游产品等。  相似文献   

13.
法律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秦汉法律也不例外,作为调整和规范婚姻、户籍与土地、债与买卖契约等秦汉民事诉讼制度,从出土的简牍可看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足证"汉承秦制"说法之不诬。以时效、等级、"亲亲相隐"、"引经决狱"等诉讼原则为视角,探讨秦汉民事诉讼的共性和差异,可以深化秦汉的民法研究。  相似文献   

14.
秦汉时期,档案直接为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服务,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萧何收存秦朝档案典籍,并运用档案帮助刘邦打天下与治天下;曹参“攻城略地,功最多”,被记录在军功档案之中;张苍作为秦汉两代的档案工作者,在“文景之治”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三人作为汉初的名相,他们的成功都不同程度地得益于对档案的重视与运用。档案成就了汉初三相的功业,这也反映了秦汉时期档案管理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汉代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兴盛,带来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局面,中国散文在历经先秦时期的昌盛后,在汉代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了较为明显的突破与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成熟的碑文和游记,骈文也确立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散文在汉代时期的发展对中国文学的演变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金华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6):14-19,58
汉初社会经济严重凋弊,再加上“重租税以困辱之”的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基本萎缩。惠帝、文、景之时,实行“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商品经济亦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到汉武帝时出现了繁荣景象。汉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汉代社会经济(包括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二、汉初“黄老政治”与“休养生息”政策,为汉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三、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大,是汉代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四、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格局,为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各王朝,都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基层政区和政府划分为不同的等第。这既是中央政府管理地方行政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影响着区域开发的进程。位于太湖西南岸、浙江最北端的长兴,经历了秦汉时期的开发后,建县之初就有较高的等第,隋以后等第迅速上升,在唐后期和宋代都为望县。文章在检阅史籍、参考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浙北长兴置县后至宋的等第变化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并初步考察了秦汉至唐宋时期的区域开发进程。  相似文献   

18.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即位之前,儒家礼乐"平和"的审美观受到冲击,以"不平"为美的民间音乐审美形式在汉初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和"审美与"不平"审美在审美功能上出现并置、交叉互融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专业发展依赖一种可持续的学习能力,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学习来完成。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须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可以在就职以前的专业学习中逐步培养。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引导: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引导学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知识建、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发展其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努力提高其反思性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信仰历史悠久,以秦汉为界,传统信仰的发展历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先秦时代是早期中国神仙信仰的启蒙和定型时期,以商周时期统治阶级的祭祀活动为代表,至春秋战国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国神仙信仰体系。秦汉之后,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中国传统信仰迎来了新时期。儒、道、释成为之后两千余年整个封建社会的主要信仰。道、释两教的发展虽历经跌宕起伏,最终都达到了弘扬教义,广为传播的目的,并对中华的民俗民风、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信仰中形成的供文化是人们在祈求神鬼保佑的同时,以献供品的方式表达对神鬼的一种回报和答谢。本意是向神的敬奉,是礼制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