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术运动是非周期运动项目,动作复杂多变;因此其教法,包括示范面和示范位置的选择,很值得探讨。本文就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教材——“少年拳”第二套中几个典型动作的教学方法进行剖析,供中学体育教师参考。“少年拳”第二套中第一动作,“转臂砸拳”是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转臂砸拳”这一动作前后方位变换,同时,上肢有较复杂动作,因此教学中必须采用分解教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新编全国中学通用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武术教材,具有动作少,内容精的特点,并且鲜明地突出了艺术性和技击性。同过去用的教材相比,有了很大改进。过去所采用的武术教材,往往都是套路太长、动作过多、学生苦于记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新编武术教材中、拳术上只有少年拳两套,分别包括八个和十二个动作;剑术和棍术也都只有十二个动作。这样就适应了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动作多、时间短、学生学得慢、忘得快的现象,因而容易收到实效。武术操中编进的仆步亮  相似文献   

3.
卢玉  陶丽 《体育教学》2012,32(12):45-46
一、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简要回顾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为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第一次将武术列入体育教学大纲,将小学从三年级起的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武术操、初级拳一路、初级拳二路、青年拳、青年拳对练等主要技术教学内容纳入到教材体系,为以后学校武术的普及、发展奠定了基础.80年代末期,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增加单人或双人攻防动作,技术内容虽然体现了一些直接的武术攻防特点,但由于没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对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解释显得有些不足.  相似文献   

4.
武术教材在中学来说是一项较新的內容,不仅我们这次去中学进行教育实习时对武术的数学感到困难,就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也感到对武术教学缺乏经验。我们教学小组的全体实习教师,最先教初级拳一路也不知从何入手,但后来经过毛主席的《矛盾论》一文学习和郭兴福教学方法学习后,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体会,对武术的教学方法找到一点門路,特别是毛主席在《矛盾论》  相似文献   

5.
武术是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的体育运动,它在全民健身的活动中是较易开展的项目,中学应广泛普及。少年拳(二)是中学武术教学中的主要教材,教师应深入钻研,重视教法,提高教学效果,为中学生今后继续学武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学体育教材》对此拳  相似文献   

6.
张源侠 《精武》2008,(1):28-28
最近武术网上有件不大不小的轰动事,某绵拳弟子与某心意拳名嘴公开比武,结果心意拳一方落败,此事起因是,那个绵拳弟子的老师在武术网上公开说:“打个比喻;心意是他中学学的课程,绵拳是他研究生专修科目。”  相似文献   

7.
<正> 少年拳(二)是中学体育课的武术基本教材,整套动作短小精悍,简单易学,具有刚柔相济,攻防并施、体用兼备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抓住“技击性”这一武术最本质的特点,让学生不仅掌握动作的准确做法(会打拳),又能懂得动作的技击涵义和特点(知拳理),这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技术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现根据本人多年钻研及教学体会,将少年拳(二)各个动作的攻防涵义及应  相似文献   

8.
马志富 《武当》2010,(6):8-9
天罡拳十二式是一套武术健身方法,是马志富先生在武当道家功夫“天罡拳”的基础上简化、创编的武术新品种。这套拳动静相间,刚柔相济,绵延起伏,姿态翩然。配合独特的俯仰开合,外练筋骨,内养脏腑,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对疾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上经常看到有些网友说自己练习的这种拳好,而还有些网友又说自己练习的那种拳好,并为此而相互发生争执,都在说自己的拳好,对方的拳不好。我自己也是个武术爱好者,看了很多的书和杂志,上网很多年,经常也见到有人说这个拳好,那个拳好。让旁人看了一会想学这个拳,一会又想学那个拳,满心以为只要自己学了,就一定能学好成为武林高手。这山望着那山高,望了那么多年,却始终没有任何成绩,光阴倒是浪费了不少。  相似文献   

10.
现在上海市初中体育课使用的教材均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简称上教版)编写的教材《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试行稿)》2007年8月第3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笔者有着多年的习武经历,在体育武术教学中发现本教材有些内容和动作方面存在着商榷之处,现就初中武术教材“少年连环拳第一组至第四组”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11.
现行《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未将“篮球”作为基本教材出现,而只在选用教材中安排了“小篮球”内容。但现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已将“篮球”列为基本教材中的唯一球类教材。通过调查和实践,我认为:在小学体育课中应开设小篮球教材内容。其理由有三: 第一,根据中学大纲规定,篮球在全年各项教材的时数比重中,初中和高中分别占14%和16%,即每学年安排8-9课时。属于比重较大的单项教材,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地位。从调查中发现,目前大部分中学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未接受小篮球教学,导致完成中学阶段教学任务有很大困难。  相似文献   

12.
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本文拟就球类教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个人粗浅的看法,供研究参考。教材安排教学大纲规定:“每个球类项目在九学时的教学中,必须完成十几个必修教材和若干补充教材的教学任务。”而在实践中却往往难以完成。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入学年龄较小,十七周岁以下的少年颇多;中学的体育教材又以田径、体操为主,球类教材很少,因此,基础较差。所以,实施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普遍感到教材数量多,规定学时少,和学生水平很不适宜。  相似文献   

13.
侧手翻是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体操教材之一。它是少年儿童喜爱的一个动作。在小学五年级教材中、中学初三男生教材中出现。经过长期观察和了解,我们发现教学效果普遍不好。初三男生比小学五年级学生完成侧手翻动作更困难。因此,需要研究侧手翻教材出现的最佳期,以便更好地提高侧手翻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三级跳远是我国运动水平较高的重点田径项目。也是体育院系田径教学大纲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高中)的教材内容之一。我院主要的培养目标是中学体育师资,培养合格的学生就必须适应中学教学的需要,学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材内容。因此作为体育学院的女学生很有必要学习三级跳远。  相似文献   

15.
车天民 《武当》2003,(10):33-34
少年拳第二套的特点新大纲中的武术教材之一——少年拳第二套(以下简称“二套拳”),是一个很好的武术套路。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它体现了武术的风格,尤其是体现了以长拳为基础,以基本功为基础之基础的武术特点。全套动作精神英勇、严肃,姿势朴实大方,动作刚劲有力,形象雄壮优美。从技击的特点而言,虽然全套动作结构很简短,但表现了武术的“四击”、“八法”、“十二型”的技击法则和人体动态的规律。以“四击”中的“踢”和“打”而论,就有蹬、踢、踹、弹、钩、冲、  相似文献   

16.
高幕峰 《体育科研》2013,(3):97-100
运用问卷调查、数据统计、逻辑推理等方法,以全球孔子学院理事会为调查对象,对武术课程开设现状及发展作了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孔子学院对武术课程存在着较大的需求空间,但各区域孔子学院武术课程开设不均衡、武术师资的匮乏、海外师资未有效整合利用,缺乏针对性教材及有效的教学模式等是阻碍武术课程开设的主要困难。对此提出:重视孔子学院对武术课程的需求空间,加强武术课程重视程度;同时增加师资派遣及海外资源本土化最大化利用;创编针对性的武术教学大纲及教材,注重武术教学的创新性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四种不同武术教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效果进行了实验性研究。研究表明,小学男生在这4种教材的学习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女生则在所学段位制套路、武术健身操和武术操教材的学习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小学男生和女生在4类教材的学习上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性别差异;比较而言,段位制套路、武术健身操和少年拳3种教材较受学生认同,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8.
武术教材按大纲要求,教学时数只有10课时,但因青年拳动作小而精,艺术性和技击性强的特点,根据教学需要又增加两课时。目前,一般来说,学生的武术基础比较差,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根本没上过武术课。要求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精心研究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方式从基本功开始,启发引导,提高教学质量。以下谈谈我在教学工作中几点粗浅体会。一、教者必须认真备课,熟练地掌握教材。武术教学,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  相似文献   

19.
李晓东 《武当》2009,(1):6-9
此拳是笔者随李铸老师所学,其源流已无法考证。据练此拳的杨仲伟老师讲,这套拳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天水国术馆主任王斡丞老师得奇人独自秘授。现本人根据所学及采用杨仲伟老师整理的文学资料,将“内家十二象太极高翰作一介绍,供武术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秒丰 《中华武术》2007,(10):53-53
一、传统太极拳必须定位于拳太极拳即为拳,必须定位于拳而非操舞,拳术更非神术、仙术、玄术。拳乃徒手的武术,武术之术乃是用武的技术,武乃力量实力的象征。所以说,拳属武入于兵,兵者战之用。太极拳无论多么特殊,健身效果多么奇特,只不过是依太极阴阳变化之理而运其拳,依然不过是以太极而名的拳术,太极只是拳术的名称而已,而其他功能都是为拳的本质功能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拳的本质乃是技击,这是毋庸质疑的。拳不离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