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解读柳宗元的《断刑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的《断刑论》下篇,批判了中国传统的死刑执行制度─“秋冬行刑”制,指出“刑以秋冬”的刑罚观点是“伪也”。文章中,柳宗元首先认为“刑以秋冬”制,“伪”在不能“罚务速而后有惩”;其次认为“刑以秋冬”,“伪”在“言天而不言人”,借“天命”而愚民;再次认为“刑以秋冬”,“伪”在因循守旧,拘泥时令。回击了当时法律思想界的“天刑”说,提出了新的“断刑”观点─“罚务速而后有惩”。这一刑罚观点的提出,从司法制度的角度表现了柳宗元要求变革的政治主张,同时,也是柳宗元“天人相分”自然哲学思想内容中又一精彩之笔。  相似文献   

2.
一、重句音轻句义许多考生在识记名句名篇时,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重音而轻义。结果导致高考默写时,要么写错字,要么写别字,很难准确默写到位。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重视笔头练习,不能光念不写,最好是边记边写;其次要重点突破三类字词:一是生僻难写字,如全国卷(乙)要求填出李商隐《无题》中的“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一句中的“犀”字就有许多考生写不出来。二是同音异义字,如广东卷要求填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中的“摧”,很多考生就误写成了同音的“催”;又如天津卷要求填出王勃《滕王阁…  相似文献   

3.
“判”是唐朝科考中的一种特珠文体。《百道判》是白居易参加“书判拔萃”试前虚拟性的练笔,是透视白氏早期思想的重要文献。《百道判》在艺术上也有多方面的突出成就。探讨《百道判》的文学价值,既可弥补此类文体研究中的缺失,对全面评价白居易的文学成就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五册《愚公移山》:“……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其中的“惩山北之塞”究竟应该怎样解释呢?与该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199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译文是……住在大山的正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愚公想移山“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吗?笔者认为愚公想移山不是“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而是“由于南边的大山挡路”。何以见得?《愚公移山》一文中首先交代了太行、王屋两座山是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即在黄河以  相似文献   

5.
颂诗蠡测     
一、《周颂》之《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四篇释义四篇旧为成王时诗,是矣。其作于克殷诛管、蔡之后,抑作于未诛管、蔡之前,说诗者颇有分歧。今以为当作于大乱未平之时,不当作于已平之后。知者,《闵予小子》云:“遭家不造,嬛嬛在疚”,狁或就武王之丧而言。若《访落》之“将予就之,继犹判涣。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判涣”,当即跋扈,谓殷遗民与管、蔡之乱也;“多难”,亦不能说仅指居丧;此其一。《小毖》又云:“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葬蜂,自求辛螫”,更不能说:此指先王之丧。《汲冢周书·作雒解》云:“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  相似文献   

6.
盛大林先生在《质疑209字诗歌作文获满分》一文中说,“我仔细拜读了那首诗,确实好。但对判以满分,却大不以为然。原因很简单,此文没有遵守题目的规则要求。”又说,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考生本来也想写诗歌,而且其构思比那个考生更精巧,寓意更深刻,但考虑到难以凑够800字,不得不放弃了。也就是说,遵守规则反而吃了亏,这公  相似文献   

7.
还是他语文测验,有一道填空题,问《背影》和《春》的作者分别是谁。考生甲一概不知。填第一个空时,他悄悄问同桌,答曰:“朱自清。”填第二个空时他又问,同桌答道:“还是他。”于是,考生甲在考卷上填上“还是他”。投稿杰的爸爸听说写作能赚大钱,于是鼓励10岁的儿子写文章。杰的文章写出来了,可是不知往哪儿寄。爸爸想了想说:“哪儿钱多就往哪儿寄吧。”杰找来一个大信封,工工整整地写着:“国际银行收”道理飞走了杰拉尔德·R·福特是美国第38任总统。一次,他到某城市度假,途经一个小镇,发表了演讲。散会后,一个女士问道:“听说总统先生今天…  相似文献   

8.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请看一位教师指导高中统编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写作训练的片断: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想象和联想的有关知识,今天来完成写作练习一:以《×年以后的母校)或者《×年以后的故乡》为题(也可自拟),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充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年以后的母校》和《×年以后的故乡》都是半命题作文,打“×”的地方填多少数字为好?为什么?生:以填“二十”或“三十”为好,因为时间短则容易被现状束缚,不便于展开想象和联想。  相似文献   

9.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读楚辞时,篇末常会出现“乱曰”一词,看注解.是“终篇的结语、乐歌的卒章”之意。显然,这里的“乱”不是常见的“混乱、烦乱”之意,那么,它又该作何解释呢? 我们说,此处的“乱”是“治”的意思。即一篇或一章终结时。稍作整理。这样,注解就不难理解了。“乱”作“治”的例证在古文中不难找到。如“兹予有乱政”(《尚书·盘庚》)孔安国传:乱,治也。此我有治政之臣。又如:“乱而敝,托而毅也”(《尚书·皋陶谟》)马融注:乱,理也,亦治也。《尔雅》、《说文》、《广雅》都有这样的例子。这些解释都是从“乱”的本义出发,是  相似文献   

10.
5月19日,教育部周济部长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18号令,宣布《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正式实施。《处理办法》提高了可操作性,加大了处理力度,将考生可能发生的违规行为具体分成“违纪”9种和“作弊”14种,将监考等考试工作人员可能发生的违规行为具体分成“违纪”9种和“作弊”10种。《处理办法》规定,考生违纪取消其该科成绩;考生作弊其当次报名参加的各科成绩无效,自考考生作弊视情节轻重可同时停考或延迟毕业1-3年。《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统一了各项国家教育考试的违规处理办法,成为新形势下从严治考、依法治考的有效依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在报纸上看到这么一件事,某小学的课堂上,老师出了一道填空题:“雪化了变成(#)。”大多数孩子都填的是“水”只有一个孩子给出的答案是“春天”两种答案一出,高下立判。一个是“一种很简单物理现象(套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冯小刚演的那个中学历史老师的话)”,一个却从平谈无奇的现实中提取出了诗意。可这位出题的老师只  相似文献   

12.
策划动机《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唯一法规性文件,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都严格按照其要求命制,因此考纲也是考生备考必须遵循的标准。对于《考试大纲》这样一部绝对“蓝本”,考生如果能洞察其蛛丝马迹,就会预知当年高考命题的规律和特点,在考场上自然能随心所欲、见招拆招。为此,本期特别邀请参与《考试大纲》编制和修订工作的专家“亮剑”,总结出出奇制胜的种种“剑诀”,层层剖析2006年《考试大纲》,全方位分科指导考生备考。希望考生们能够参透这些“剑诀”的真谛,斩获答题攻坚法宝,决胜2006高考之巅!”  相似文献   

13.
笑口常开     
作者还是他语文测验,有一道填空题,问《背影》和《春》的作者分别是谁?某生一概不知。填第一个空时,他悄悄问同桌,答曰:“朱自清。”填第二个空时他又问,答曰:“还是他。”于是,他在考卷上填上“还是他”。谁和谁结婚一个小男孩儿问与他一起玩的小女孩儿:“等你长大以后,愿意和我结婚吗?”“不,不可以!”小女孩儿忙说。小男孩儿又问:“为什么不可以呢?”小女孩儿说:“因为在我们家里,只有自己家的人才能结婚,比如爸爸娶了妈妈,奶奶嫁给了爷爷,都是这样的。”这下可完了考试之前,同班的三个好朋友碰到一起。小斌:“今天考试我不用担心,因为昨…  相似文献   

14.
一次自然单元检测中有这样一道填空: 蚕的一生要蜕____次皮。 全班71张试卷,有5位学生填为“6”,其余均填为“4”。 当时批阅试卷时,也没多想,课文21页不是有记录表吗?蚕蜕4次皮,应填“4”。填“6”的当即判  相似文献   

15.
“志愿改造怎么填?”、“学校和专业该怎样选”?、“大学录取的分数如何?”……随着高考一步步靠近,志愿也成了很多人关注的话题。近期,很多考生家长和考生来电咨询有关填报志愿的问题。为解决考生志愿难的问题,本期我们特邀十位高校招办主任,为考生解答高考志愿填报前常常遇到的问题。一、在众多的大学中,要选择合适的大学,主要从哪些方面对其进行了解?  相似文献   

16.
策划动机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唯一法规性文件.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都严格按照其要求命制.因此考纲也是考生备考必须遵循的标准。对于《考试大纲》这样一部绝对“蓝本”.考生如果能洞察其蛛丝马迹。就会预知当年高考命题的规律和特点.在考场上自然能随心所欲、见招拆招。为此.本期特别邀请参与《考试大纲》编制和修订工作的专家“亮剑”.总结出出奇制胜的种种“剑诀”.层层剖析2006年《考试大纲》.全方位分科指导考生备考。希望考生们能够参透这些“剑诀”的真谛.斩获答题攻坚法宝.决胜2006高考之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释“忿”     
《楚归晋知罃》(左传·成公三年)记录了知罃对楚共王的一番出色的说辞,被认为是我国外交辞令的先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对“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一句的解释,各种注本大都因袭成说,如沈玉成《左传译文》译作“各其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阴法鲁主编《古文观止译注》译作“现在双方克制了自己的忿怒,因而达成互相的谅解”;《先秦史传文译释》译作“各自惩戒往日的忿怒而互相原谅”,都将“忿”解释为“愤(忿)怒”。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译作“各惩一时之忿,而互相原谅”,将“忿”注为“怒气、怨恨”。上述译注,从表面看来似乎也文从字顺,但细加  相似文献   

18.
今天的语文兴趣课上,蒋老师为我们安排了一次关于春天的游戏,让我们写“春”字开头的成语、含“春”的词语、新春的对联和巧填春花。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巧填春花”。“巧填春花”就是在五首古诗中的空格里,分别写上春天开的花朵名称。第一首诗是《春游湖》,在第二行中就有两个空格让我们填。“夹岸□□蘸水飞。”应该填什么花呢?我的脑子不停地思索着。突然,沈卓彦举手了,他说:应该填‘桃花’,夹岸桃花蘸水飞。”“对呀,桃花!我怎么没想到呢?”我自言自语道。第二首古诗有两种春天的花要填。诗的名字叫《春日》。“有情□□含春泪,无力□□…  相似文献   

19.
何谓“物色”?古籍上的解释各有不同。物,《说文》云:“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色,《说文》云:“颜气也。”据此,“物色”当指天地之间万物的色彩。但《周礼·司常》云:“杂帛为物。”王国维《释物篇》云:“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礼记》又云:“仲秋之月,命宰祝察物色。”即察牺牲之毛色。后又引申为察访人物,也叫“物色”。《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又云:“物色相召,人谁获  相似文献   

20.
<正> 在建安诗坛上,曹植是个有着自觉的艺术要求而又勤于艺术实践的诗人。他在《前录自序》中提出:“君子之作也,俨乎若高山,勃乎若浮云。质素也如秋蓬,摛藻也如春葩?呛跹笱?光乎皜皜,与(雅》、《颂》争流可也。”史称“陈思王精意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