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和道义上的义务.但运用正当防卫必须要注意防卫的限度、正当防卫和假想防卫、正当防卫与防卫挑拨、事前防卫与事后防卫、相互斗殴行为与正当防卫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和假想防卫虽有相同点,但又有根本区别,正确认识正当防卫的实施条件和假想防卫的主要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假想防卫过当是假想防卫和防卫过当的竞合。狭义的假想防卫只有一种形态,即对防卫状况的假想。防卫过当可以由过失和故意构成。防卫过当在理论上可以认为由正当防卫行为和过当防卫行为两部分构成。假想防卫过当分为:故意型的假想防卫过当、过失型的假想防卫过当和意外型的假想防卫过当三种。假想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以防卫过当部分的责任形态为准。  相似文献   

4.
吴云光 《考试周刊》2012,(9):196-196
假想防卫在生活中经常出现,与正当防卫行为区别很大,造成的法律后果也不一样。假象防卫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把实际不存在的侵害行为误以为存在.因而错误地对他人采取防卫措施,造成了对他人的损害。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本文从假想防卫的概念和构成条件入手来谈论有关假想防卫的问题.深入了解有关假想防卫的判断标准.假想防卫的罪过形式是否有可能存在间接故意,以及假想防卫是否存在防卫过当等争议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假想防卫     
论假想防卫张传先,李铁根假想防卫是正当防卫中论及的一个问题。假想防卫情况在司法实践中时有发生,但对假想防卫的概念、条件及刑事责任的承担,在理论上从未作过深入探讨,导致司法实践中的各种混乱。本文拟就假想防卫问题作一粗浅探讨。所谓假想防卫是指为了使公共利...  相似文献   

6.
吴亚娥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25-27,37
假想防卫是防卫人把实际并不存在的不法侵害误认为存在,因而对想象中的不法侵害实行了所谓的正当防卫,造成他人的无辜损害。行为人依法对其行为承担责任的依据是主观上的认识状态及防卫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  相似文献   

7.
假想防卫案件不易处理的关键在于其主观意图的认定与把握。假想防卫从概念来看,不存在真正的正当防卫,而是假定的防卫;从特征来看,不存在客观的正当防卫,而是臆想的防卫;从与相关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来看,不存在正确的正当防卫,而是错误的防卫。  相似文献   

8.
论假想防卫     
本文论述了假想防卫的概念、构成特征、及其与正当防卫、防卫过当和防卫挑拨的区别 ,具体分析说明了假想防卫存在的几种情况 ,并从法理上分析探讨了假想防卫的责任承担方法。最后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综合运用以上知识来说明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认定和处理假想防卫。  相似文献   

9.
新刑法对于正当防卫的成立范围较之旧刑法更为广泛,应当认真认定正当防卫的存在范围。新刑法对于防卫过当的成立作出了严格的限定,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新刑法并未增设特别防卫权,所谓的特别防卫权属于正当防卫的当然内容。  相似文献   

10.
何佩弦  管清华 《天中学刊》2001,16(3):117-118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得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可见,正当防卫权的行使远非是毫无限制的,而是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不能造成重大损害。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是区分防卫的合法与非法、正当与过当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什么原则或方法来认定 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呢?…  相似文献   

11.
正当防卫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并非终生享有的。它是为保护其他合法权益而派生出来的一种辅助性而不独立的权利,是一种期待权。正当防卫只有正确、恰当地使用,才能达到刑法所规定正当防卫之目的。因此正当防卫成立之条件是制约和决定防卫行为是否符合法律之规定的标准尺度。  相似文献   

12.
正当防卫是刑法对受害人或者第三人在实施正当防卫行为中的客观上的危害行为的性质予以确认合法的制度,因此正当防卫行为必须具有防卫意识。偶然防卫因为没有防卫意识且其行为本身没有防卫行为的正当性,因而不是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13.
1997年修改刑法时,专门在正当防卫制度中增设了“特殊防卫权”,但因其缺乏过程完备性、科学严谨性和实际操作性,给人留下诸多立法方面的缺憾。为此,应对刑法第20条第3款及早进行修改与完善,可将其修改为:“对正在进行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杀人、重伤、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犯罪行为,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这样既简明扼要、清晰可辨,又易于理解、便于掌握,从而进一步体现立法者增设特殊防卫权的本意,促进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并发挥其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杰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7):105-107
假想防卫是行为主体因事实认识错误而实施的不当防卫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假想防卫原则上阻却犯罪故意,视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可能构成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  相似文献   

15.
正当防卫在刑法理论上属于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在外表上似乎具备犯罪构成要件,而实质上却是为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而实施的对社会有益的行为。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行为,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相似文献   

16.
论正当防卫     
保护合法权益免遭不法侵害是正当防卫的目的.正当防卫是由采取损害不法侵害人利益的方法实施的,不法侵害行为和防卫行为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体,但正当防卫并不意味着行为人可以任意实施防卫.为防止滥用防卫,我们应从正当防卫立法存在原因、条件、目的及防卫过当几个方面正确理解和把握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17.
一、正当防卫构成要件的理解和认识(一)基本概念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二)起因要件防卫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所谓不法侵害,是指对法律保护的公私合法权益进行侵害。不法侵害的性质,即包括犯罪行为的侵害,也包括一般违法行为的侵害,受害人都有对侵害者实行防卫的权利。但是,是否对一切不法侵害行为都应当实施正当防卫。正当防卫中所指的不法侵害,主要是指那些侵害性质严重,…  相似文献   

18.
新刑法增设了无限防卫的规定,扩大了正当防卫的范围,缩小了防卫过当的范围,本文探讨了确立无限防卫权的意义、一般防卫和无限防卫的关系、无限防卫的成立条件和有关无限防卫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9.
正当防卫的构成是根据正当防卫的概念进一步说明正当防卫如何成立的问题。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正当防卫的构成 ,才能正确地理解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一、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 (防卫意图 )防卫意图是正当防卫构成的主观条件。它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 )正当防卫的认识问题 在心理学上认识是意志的基础 ,离开了认识过程就不会有意志活动。首先 ,防卫人必须意识到存在不法侵害。这种对不法侵害的认识必须是正确地反映了不法侵害的客观实际。其次 ,防卫人必须认准不法侵害人 ,这是确定正当防卫对象的基础。第三 ,防卫人…  相似文献   

20.
《嘉应学院学报》2019,(5):57-61
司法实践对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存在"唯结果论"的处理方式、"手段对等"的思维模式与"圣人标准"的义务要求,严重限缩了正当防卫成立的空间。究其原因,在于司法机关误解了正当防卫的正当化依据,忽视了防卫者的优越地位,并且拔高了定纷止争的目的导向。为克服上述问题,必须建立从行为到结果的思维模式,进行双重判断;以防卫者的利益为中心判断行为限度;在尊崇公平正义的法律效果基础上兼顾社会效果,实现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