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薛飞燕 《学子》2013,(8):78-78
语文老师无法回避对阅读教学的思考。孙绍振教授在《解读语文》中说,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现实是:"文本阅读占据语文课堂的绝大部分课时,然而阅读的低效和无效,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进。"今天所提出的"三亲法"是让师生在三个环节中不缺席,引导师生"归本求真"以求解决阅读教学低效的问题。一、亲历阅读,不走捷径  相似文献   

2.
薛飞燕 《学子》2013,(9):78
语文老师无法回避对阅读教学的思考。孙绍振教授在《解读语文》中说,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现实是:"文本阅读占据语文课堂的绝大部分课时,然而阅读的低效和无效,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进。"今天所提出的"三亲法"是让师生在三个环节中不缺席,引导师生"归本求真"以求解决阅读教学低效的问题。一、亲历阅读,不走捷径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低效,其中表现为课堂解读文本的无效或低效。教师文本解读主要存在的问题:迷醉形式,架空语言。学生解读文本存在的问题:阅读期待较低,缺乏情感共鸣;疲于应付"应试训练",个体经验介入不够。细读文本,要重视内容确定、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  相似文献   

4.
高语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是解读文本,但教者对文本解读的说教化和泛道德化,使文本丧失新鲜可人的一面,造成文本教学低效甚至无效。这使得广大师生对文本教学望而却步。本文试从人性的角度切入对文本解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多重对话的过程。在这“多重对话”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当是阅读教学对话的前提。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逐渐形成了思维定式,呈现出“套板反应”带来的种种弊端。所谓“套板”,就是前人所说的“套语”,也即今人所谓“滥调”。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往往表现出一种对文本公众意义的泛化,缺乏阅读主体个人独特的见解,使得阅读教学成了一个平淡无味的过程。这些痼疾最终汇聚成了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于无效,让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离学生渐行渐远。在这样的背景下,接受美学"期待视野"理论走入了我们的视野。一、什么是"期待视野"理论"期待视野"指阅读前读者的大脑并非呈"白板"状态,而是一个"预成图式",即阅读文学作品前先行具备的一种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它直接决定着阅读  相似文献   

7.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解读并感悟文本是一项重要任务。文本解读时应放飞学生的思想,放开学生的思维。教师不妨借助"问东答西"式的教学方法,换一个角度来启发学生,使学生迅速找到答案,让文本解读更精彩。  相似文献   

8.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从学生出发,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文本阅读中来。本文就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涵养"三气",引导学生主动感受文本。一、文本解读接地气在课堂文本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在文本解读上,花了很多功夫,解读很详细,但是学生却往往难以听下去,或者说不怎么感兴趣。归根究底在于教师过于注重文本解读深度,却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度。  相似文献   

9.
一.文本解读中的泛政治化倾向 这是一直延续至今仍未真正得以缓解的解读文本的第一大通病:以实用的尤其是政治或意识形态的对号人座,作为文本阅读的第一要务。以这样一种理念进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其遭际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0.
【编辑视角】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随着本体论阐释学、接受美学、文本学和读者反应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当代文本解读观正在发生变革。摒弃过去只注重"作家—作品"的解读模式,把文本解读的重心转向文本—读者,视读者的解读为文本的本体存在,把解读活动作为文本构成不可或缺的本体层次。由此诞生了各种各样的文本解读提法,比如"文本素读"、"文本细读"、"本色阅读",不一而足。本期选刊三篇文本阅读的文章,以激起大家对"文本阅读"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对有效开展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获取及培养阅读能力有积极影响。教师应具有解析升华文本解读的能力,科学指引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注重强化学生的体验和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形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实现学生自主解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丁玖 《教书育人》2010,(2):62-63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关于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要包括老师与学生、老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解读,不是把自己或权威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是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交流,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13.
孟方方 《考试周刊》2012,(88):42-42
阅读教学本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但《风筝》一文教学中,教师经常出现阅读教学低效乃至无效的现象。如何使语文教学丰富的内涵得以展现.如何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文本阅读由索然无味变得兴趣盎然。文章从两个侧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14.
"文本"是从西方文艺美学中借过来的术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广义上则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口头的或书面的言语材料,狭义上是指一篇篇的课文。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教材文本通常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如果教学过程只是"忠实"地传递文本的过程,课程便为走向孤立、封闭和萎缩,而教学也将变得死板、沉闷和窒息。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解读对话的过程。因此,"求活"是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卞德荣 《考试周刊》2009,(40):70-70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解读,不是把自己或权威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是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交流,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16.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因为通过文本解读能够让语文课堂鲜活、生动起来,让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但是,一些教师由于对“文本解读”这一概念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课堂的低效现象,学生并不能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解读。要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笔者认为有“三忌”。  相似文献   

17.
运用“四维互动”阅读教学模式探索《愚公移山》的阅读教学,使文本回归其在《列子·汤问》中的语境以激活作者文本;通过解读单元导语、阅读提示等编写系统要素以吃透编者文本;通过抓住文中的“人”和“神”之别以创设教者文本;通过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愚公的行为以放飞“学者”文本。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该篇文章时容易出现的解读较为浅显、脱离文本内容、过度联系当代生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贺义廉 《教学月刊》2011,(11):28-3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解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语文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抵抗性现象。文本解读的“抵抗性”一语,来源于英国著名学者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  相似文献   

19.
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孙绍振《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 对文学文本解读的低效或无效.正威胁着文学理论的合法性。西方文论往往追求哲学化的普遍性.以高度抽象甚至超验的演绎牺牲文学文本的特殊性、唯一性。解决文学文本解读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要认清文学文本是由表层的意象.中层的意脉和深层的规范形式构成的立体结构。保证审美价值最大限度升值的是规范形式。  相似文献   

20.
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知人论世"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文本解读方法。课堂上,"知人论世"的常规触发方式是"人世—文本",这背离了学生常态的阅读逻辑,从一开始就扼杀了学生自发探究的可能。"知人论世"应当由文本本身来触发。教师可抓住教材注释、行文的疑难点、文本的结尾对学生进行触发,如此便可实现"知人论世"的价值,发挥其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真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