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金钧 《教书育人》2012,(4):16-17
每次上完课,有多少教师会扪心自问:在这节课,学生能接受授课内容吗?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吗?还有哪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学生学得快乐吗?事实上许多教师会自问:我完成教学任务了吗?甚至会这样自慰:我终于完成教学任务了!什么是教学任务?陈新宇主编的《中学教育学》中认  相似文献   

2.
有的人说:"一节美术课,没有示范,只有课件,这跟语文课、历史课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让任何一个教师来上,恐怕都能上."果真是这样吗?针对这一问题,我带领校美术教研组的所有成员进行了一次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3.
下课后,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节课我上得成功吗?”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课上,我的学生快乐吗?他们在课中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得到了享受吗?”两种不同的反思角度,折射出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学生观。赞可夫说过:“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才能和禀赋。”然而,当我们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却分明看到了以下令人深思的镜头。一、课堂的纪律如此“井然”上课伊始,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环视教室一周后,微笑着说:“第×组的×××同学坐得…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听的语文课,包括各级的教学大赛、研究课、观摩课,有几百节,其中,“半截子语文课”居多。何谓“半截子语文课”?我们来见识见识它的模样。下面是《散步》的案例(提纲):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1.文章写什么内容?2.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后,全班讨论:1.文章所表现的亲情体现在哪里?2.结尾段如何理解?3.哪一段最能表现出“我”的责任感?4.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总结课文内容;朗读课文,之后向课外延伸,讨论:1.你知道哪些关于亲情的名言?2.你知道哪些关于亲情的作品、故事?3.教师推荐课外阅读文章。这节课,…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可有意设置悬念,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学习完“M others’Day”一课后,我这样引导:“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母亲节,知道了母亲节的来历及一些庆祝方式,那么你知道父亲节吗?父亲节又有哪些风俗习惯?”教学完“colors”后,我这样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么多颜色,那么请问:greenm eat是指绿色的肉吗?black tea是黑茶吗?M rs.W hite是白夫人吗?如果不是,那么又是什么意思?”这里包含着丰富的西方文化内涵,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牵挂”下课。…  相似文献   

6.
有的人说:"一节美术课,没有示范,只有课件,这跟语文课、历史课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让任何一个教师来上,恐怕都能上。"果真是这样吗?针对这一问题,我带领校美术教研组的所有成员进行了一次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7.
一位教师在教完百分数的意义这节课后,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的: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高兴吗?你有遗憾吗?请用百分数来表达你这节课的学习心情吧!生1:我有99%的高兴,只有1%的遗憾。师:说说你的1%的遗憾指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课堂教学大都先安排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复习内容均为与本节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其作用是为学习新知识架桥铺路,使学生顺利理解新授内容。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课堂上很少见到教师在新课中安排“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取而代之的是新颖的、吸引人的教学情境。这使我不禁陷入沉思:难道每一节课都需要创设情境吗?复习铺垫还需要吗?1.这样的情境创设有必要吗?在教学“十几减几”中,教师为了引出“13-6”而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师(出示装有十几个球的袋子):你们知道袋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吗?学生胡乱猜测一通,最后教师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告诉学生袋子…  相似文献   

9.
“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一节口语语文课上,一位教师设计下这样一个环节:(师同学们,每个人部有一些小缺点,那我们用什么方式给朋友提出呢? (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提建议朋友才更容易接受?这样的“小组讨论”很有意义,因为在场的每个学生都会设身处地地去想:我希望人家用什么方式给我提意见,我就把这种方式说出来。而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每个学生有了表达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我在教学《美丽的彩虹》这一课时也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我事先给学生充分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彩虹,然后…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节语文课,教室里时而书声琅琅,时而讨论声此起彼伏,小朋友们正在为平平搭的房该送给哪些人而争论。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的目光悄悄转向了窗外,几个特别坐不住的小朋友已不由自主地改变了坐姿。我不动声色地往外一瞥,原来不知什么时候天下起了小雨,生活指导张老师正抱着一大堆伞,把它们一一挂到窗台的伞架上。怎么办?一节好好的课就这样被搅了,看来硬上是不成了。怎么才能拉回他们已散了的心呢?看着一张张小脸上的漠然,我的心头微微一震,马上有了想法。我故作发现新大陆似的问道“:小朋友们这么专心,都在看什么呢?”小孩子毕竟是小…  相似文献   

11.
下课后,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节课我上得成功吗?”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课上,我的学生快乐吗?他们在课中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得到了享受吗?”两种不同的反思角度.折射出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学生观。赞可夫说过:“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才能和禀赋。”然而,当我们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却分明看到了以下令人深思的镜头。  相似文献   

12.
伴着一阵阵小雨,2004年的第一场雪降临到华北大地。清晨,雪花飘飘扬扬,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呈现在眼前。但我顾不上欣赏雪中的美景,急忙骑上自行车往学校赶。来到办公室,上课铃响了,我急匆匆地拿起语文书和教案向班里走去。班里的王亚楠、赵铮铮几个女生跑出来问:“老师,这节语文课我们可以去玩雪吗?”玩雪,我不禁一愣,语文课怎么可以玩雪呢?他们竟敢向老师提这样的要求?这不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吗?这一节课还要学习作家巴金的《鸟的天堂》呢。在她们期盼的目光中,我知道她们生怕我说“不可以”。忽然,我想  相似文献   

13.
近来听了低年级的几节语文课,有一个现象令我十分惊讶,就是学生在一节课里很少用语文课本.其中,特别是一位一年级的年轻教师,在一节识字写字课整整四十分钟的时间里,全班65名学生竟全部没用课本.课后,我请教这位教师,语文课学生为什么没用语文课本?他说:课文的内容都写在黑板上了,就那么几个生字,看黑板跟看书不是一样吗?是一个样吗?我看不一样.  相似文献   

14.
一口气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仿佛置身于美国一所小学的教室里,与他们一起品读,一起畅谈,一起追问,一起寻觅……我时而颔首深思,时而畅所欲言,时而倾心谛听……这不就是我“上下而求索”的语文课吗?于是,我急不可待地推荐给我的同事———”这算什么好课,不就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吗?”“这是语文课,还是思想品德课?”“这样的语文课,学生能学到什么?听说读写的能力怎么去培养?”“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课堂教学竟然还如此落后……”不!无论你们怎么去批判、去诋毁,但她的确是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因为———一、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  相似文献   

15.
一、入情入境,铺垫喻意师:还记得上节课学习时,老师扮演了什么角色吗?生:种树人。师:你们呢?生:小树苗。师:这节课我们保持不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还记得我这个种树人在给你们浇水时有什么特点吗?生:浇水不定时,不定量。师:我这个种树人的确很特别,种树的方法很特殊,我听说你们中的有些小树苗对我的做法不太理解,让我们交换一下意见,好吗?说说你对我这个种树人有哪些看法或是疑问。生:种树人懒惰、不负责任……师:谢谢你们敢于说出心里话,说出对我这个种树人的不理解。不过我有信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会改变对我的看法的,我也相信通过…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课堂上,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结尾: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们都会运用了吗?请看这样一题,你会做吗?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改举行得轰轰烈烈的今天,“质疑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被广大教师所推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是否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展呢?这一环节的设定在此时此地有效,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教师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性是否明确?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还存在如下误区。学生方面存在的误区误区一:我不是真的不懂【现象】:在我们的课堂质疑环节中,有许多孩子并不是真的不懂,他们的提问纯粹是为了迎合教师而提问。如:听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争画》一文,上课伊始,师:看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生:课文讲了谁与谁争画?生:争的是一幅什么…  相似文献   

18.
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发现课堂是每一个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不管是哪种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有起码的准备。这起码的准备又包括哪些呢?一节语文课包括这样一些要素:语文教师、语文课本、学生和教室环境氛围。我认为一名语文教师进课堂之前必须要搞清楚这四大要素及彼此的关系。否则,你就不能进课堂,即使你进了课堂,也很难实施有效的教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导,导的含义就是导演,指导演出,而不是自己演出。自己演出那叫一言堂,早就过时。科学的解释就是语文老师  相似文献   

19.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上课时或上完课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你们还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往往回答我的是:"没有问题了,我们都懂了."那么学生们真的没有问题了吗?显然不是,从他们的作业和练习就可以看出,其实他们是有问题的,只是不敢或不愿提出来,或者说有的学生就不能提出问题.他们缺乏必要的问题意识,这也成了他们不能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农村搞教研活动,常听一些教师抱怨:搞什么呀,我们连多媒体都没有!到如今上课还是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教学效果怎么得以保证?教学质量怎么和城里比?每每此时,我就会想:难道多媒体真足语文课常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吗?难道离开多媒体,语文课再也上不出精彩了吗?请看下面两个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