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者文本”是作者创作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作者主观色彩的文字作品。作者文本在进入语文教材时,会经过编者的改造,从而生成了新的“教材文本”两者之间势必会存在差异。将两者统筹整合、比较阅读,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资源,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吃透编者意图,是正确、合理、科学地用好文本的前提。当一篇文章选为教材,作为教师就必须既要明白作者意图,更要明白编者意图,这样才能努力实现教材预设的目标。当然,教材中选人的每一篇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所承载的.除了作品固有的思想旨趣,更承载了编者预设的知能体系和价值标准,承载了社会对学子的殷殷希望。因此,文本解读不仅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更是体会编者意图的重要手段。如苏教版在每册教材开头均安排有一个“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系列内容,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应该凭借教材,以形成学生的相关能力为目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语言载体,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运用好教材,让学生在领会编者意图时,凭借教材,超越文本。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应该凭借教材。以形成学生的相关能力为目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语言载体,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运用好教材,让学生在领会编者意图时,凭借教材,超越文本。  相似文献   

5.
解读文本是教学的起始,每位语文教师拿到教材进行解读时,在心里自然而然会产生疑问:“这篇文章的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编者为什么会将这篇文章选择在这个单元?”在解读文本时,大多数教师仅仅关注单篇课文,对文本的解读片面、单一,注重的是“点”,忽略了课文在年段、年级、单元、教材序列等“面”和“体”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解读时应从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视角出发,关注年段要求、单元主题、文本类型、课时划分、教学内容等,使文本解读立体起来。  相似文献   

6.
冷靓 《四川教育》2013,(11):20-21
文本解读不是新概念,是我们习惯了的“教材解析”的升级版。是教师基于新课程标准、课程教学目标、人本教育理念对文本规定性的深刻认识,是不断尝试站在作者、编者、教者、读者和学者等多维、多元角度和视野下的一种高端鉴赏和专业筛选。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教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编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从文本视角、作者视角、编者视角、儿童视角四个维度解读教材,从而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8.
文本解读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教师倾听文本目的是为了找寻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对接点。以"三味课堂"为价值追寻的教师文本解读当务"本"。即关注教师本身,以读者的立场去倾听文本;关注教材本体,以编者的立场去倾听文本;关注学科本质,以教者的立场去倾听文本;关注儿童本位,以学者的立场去倾听文本。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以教材为主要依据的,教材观点的确立、教材意识的强化、教材理解的深化、教材把握的优化,从宏观上看,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从微观上看,是一名教师上好课的重要前提。把握教材,这对一个教师来讲虽不是难题,但要达到“透彻”二字又非易事。教材是客观的阅读文字,作者靠此表情达意,编者借此显化目标,教者以此教书育人,学生凭此提升自我,作者的目的、编者的意图、学生的希望均得靠教者去实现。如果教者钻研教材只是就事论事,立于文外,满足于一词、一句、一篇课文的理解,那对教材的理解很可能是肤浅的、零碎的。因此,为保证文本理解的深度,可运用假设,多角色地钻研和处理教材,多角度地开发和运用文本,让假设为文本解读添彩。  相似文献   

10.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对话的"凭借",编者常常把适宜于教师和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切入口预设在作品前面的"预习提示"或作品后面的训练题中,教师只要科学地整合作者与编者的预设信息,就能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提高阅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教师从事阅读教学,就不可回避地要面对一篇篇的课文。很多的教师多年养成的习惯是粗略地读一遍课文,然后就急于去看教学参考中的“教材分析”,去看看编者们是如何分析文本的,接下来就看教学参考书中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指导的。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用“编者”的思维代替了“教者”的思维,教师又用“教者”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四心相通”的美好现实就很难实现,阅读课堂也缺乏创意和魅力。  相似文献   

12.
戴树琴 《广西教育》2013,(45):68-6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原先的对话三元素——学生、教师、文本之中增加教科书编者,既坚持了对话教学观,又发展了这一认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读者中心,提倡个性解读,而忽视其他元素的存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从而失去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因此,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应立足整体充分考虑编者意图,树立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堂存在着2大类文本:作者文本和读者文本。读者文本又包括3种类型:编者文本、教师文本、学生文本。在作者文本、编者文本、教师文本、学生文本这4种文本之中,语文课堂到底由谁的文本来作主?就现实的语文课堂来说,在作者已死、师生失语的状况之下,编者这位“隐形的”读者成为文本解读的惟一权威与终审裁判,编者文本成为语文课堂的权威文本。  相似文献   

14.
正在众多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感慨语文"难教"。语文的教学文本多样,内容丰富,往往令老师们难以取舍——不想错过文本任何一处精彩。这样,尽管教师尽心尽力地"教"得很多,但学生得到的却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教者认真解读文本,仔细甄别,把握文本特质,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助力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走向高效。教材中的文本是编者从众多文学作品里精挑细选的,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范例,这就决定了教材里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中读是基础,人是根本。阅读教学首先要用好教材,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组织、引领。其中,引导学生于文本无字处体会作者的思想,进行语文阅读训练,动态地把握课文整体,就能让文本空白处熠熠生辉。一、挖掘语言空白,促进与文本交流,充分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16.
诠释学视角下教材文本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教材到教材文本,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替换而包含一个理念的、质的转变:由传统传递作者、编者意图的教材变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存在——教材文本。诠释学中关于文本意义的理论为教材文本解读提供了深厚的哲学根基,新课程改革为教材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都为教师的教材解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许多成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对文本准确、深入、独到的解读为基础的。我们常常提及的"文本"包含了多重含义:立足于作者的角度,它代表的是作品;立足于编者、教者的角度,它代表的是教材;而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它代表的是"学材"——学习的蓝本。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可以从这"三个立足于"着手,变换多种角色解读文本,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正新修订的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实现这几者之间的和谐对话,教师就必须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借助文本这一中介,领会作者的用心,理解编者的意图,体现教者的目的,关注学生的学情。可见,要想成就一堂精彩的语文课,首先要解读好文本。于永正老师也说过:"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解读文本,就要会心潜入,方可知其意、闻其味。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老师和学生、编者、文本的对话;也是学生和老师、编者、文本的对话。要完成这些对话,老师就必须尊重文本、认真研读文本,领会作者的心思和编者的用意,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表明教者的立场,把握学生的思想走向。  相似文献   

20.
曾燕 《现代语文》2010,(3):69-69
近来,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能够在备课时学会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学生对话了,但往往忽略了与编者进行对话。而事实上,与教材的编者进行对话,是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如果缺失,很容易造成对文本理解的片面化,课堂教学随意化。举两个典型的例子,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