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语言陌生化的理论与实践“陌生化”是由俄国的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上世纪初提出来的。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相似文献   

2.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发端的一九一四年就未来派诗歌发表的评论《词语之复兴》中,对作为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陌生化问题,作了纲要性的阐述:“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更新感觉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人感到石头是石头的。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技巧就是使  相似文献   

3.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发端的一九一四年就未来派诗歌发表的评论《词语之复兴》中,对作为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陌生化问题,作了纲要性的阐述:“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更新感觉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人感到石头是石头的。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  相似文献   

4.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维克多·什克罗夫斯基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们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求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知道事物(一般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所谓“陌生化”理论 ,由 2 0世纪 2 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维克多·施克洛夫斯基最先提出 ,并在其《作为技巧的艺术》中作了具体论述。他强调艺术更新人们对生活和经验的感受 ,他说 :“艺术之所以存在 ,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 ,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 ,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该理论主张艺术的创造性和新奇性 ,以新形式表现旧事物 ,以新眼光看待老问题。笔者认为 ,若借鉴运用陌生化理论来指导学生作文 ,对作文语言、构思、选材等方面的创新都具有一定价值。一、运用陌生化理…  相似文献   

6.
一、语言陌生化的理论与实践 "陌生化"是由俄国的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上世纪初提出来的.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足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词语的复活>)这段话告诉我们,"陌生化"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技巧,它可以使熟悉的甚至熟视无睹的事物变得新颖有趣,从而改变读者的阅读期待,扩充作品的想象空间,进而增强作品的美感.  相似文献   

7.
写作是一个动态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过程。怎样使文字以特有的形态成为文学作品 ,一直是恒久常新的话题。 2 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可谓独树一帜。该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认为 ,人们对于周围事物久之都会习以为常 ,视而不见 ,人的思想行动也随之会“无意识”和“自动化” ,这样下去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 ,他强调 ,必须通过艺术的手段把人从这种“无意识”和“自动化”中解救出来 ;“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 ,为了感到事物 ,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 ,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 ,是使形式变得…  相似文献   

8.
“陌生化”的理论是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他说:“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这个理论强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  相似文献   

9.
延宕艺术,是叙事作品中,为增强读者对作品表现对象的感受,叙述者有意延缓叙事进程的一种表现技巧。20世纪初,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什克洛夫斯基曾经说过:“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使人们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成其为石头,而增加感受的难度与时延的延宕艺术,  相似文献   

10.
在谈及知识与智慧二者的关系时,有人说过这么一句精彩的话: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相似文献   

11.
在谈及知识与智慧二者的关系时,有人说过这么一句精彩的话:"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相似文献   

12.
有的教师精通教学法理论,英语水平也很高,但教学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其主要原因是他没有注重艺术性教学。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学教论)中写道:“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即教学的艺术。”教学艺术就是一种能够使人获得愉悦的艺术。英语课堂教学艺术主  相似文献   

13.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学派的一个文学主张,他们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对常见的事物失去敏锐的感觉,以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产生了所谓“自动化”的现象。而艺术则不同,它应当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使人感受到这种事物的特征,而不是仅仅为了让人知道这是什么。这就需要运用艺术技巧。形式主义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比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好的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生动鲜明,使事物的特征形象具体,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一、比喻要贴切。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不同的两种事物,二者之间又具有某种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5.
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它与人的灵魂有关,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教育最重要的是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  相似文献   

16.
比喻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比方"。好的比喻可使文章的语言生动鲜明,使事物的特征形象具体,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一、比喻要贴切。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二者之间又具有某种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7.
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卟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相似文献   

18.
正比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好的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生动鲜明,使事物的特征形象具体,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1.比喻要贴切。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不同的两种事物,二者之间又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如:"这是一个男孩子,头发有两寸来长,乱蓬蓬的,活像一个喜鹊窝;浓  相似文献   

19.
比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好的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生动鲜明,使事物的特征形象具体,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1.比喻要贴切。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不同的两种事物,二者之间又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如:"这是一个男孩子,头发有两寸来长,乱蓬蓬的,活像一个喜鹊窝;浓  相似文献   

20.
价值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需要是事物因其存在和发展而对某种东西的依赖性。需要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普遍属性。就是石头,也具有需要。因为石头的存在依赖于它与其内外环境的平衡:石头的存在需要它与其内外环境的平衡。那么,是否可以说价值就是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的需要的效用?不可以。因为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的需要的效用并不都是价值;一事物只有对于“具有分辨好坏利害的评价能力和趋利避害的选择能力”的另一事物的需要的效用才是价值。而“分辨好坏利害的评价能力和趋利避害的选择能力”,也就是所谓的主体性:主体是能够自主选择的活动,是具有分辨好坏利害能力的活动,是能够为了保持自己存在而趋利避害的活动。所以,一事物只有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效用,才是价值。相对主体的需要来说的那个对于主体需要具有效用的事物,也就是所谓的客体。因此,价值只能定义为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效用,只能用主客体模式来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