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洛黄帝史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涿鹿之战后,黄帝与炎帝以今巩义一带为界,双方进入相持阶段。阪泉之战后,黄帝进入伊洛地区,建密都于青要之山,铸鼎于荆山之下。黄帝尚土田,以方田为民本,创造了属于王湾类型的妯娌三期晚段的考古学文化,并形成了黃帝文化自身特色,即方田文化,反映在当时陶器文饰上即表现为对方田进行符号化的方格纹饰。同时推行节财、俭政和不擅作事的裕民政治。其薄葬之风与前此的其它文化的崇尚奢华对比十分强烈。黄帝文化在伊洛地区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相似文献   

2.
研究成吉思汗葬地问题,仅仅依靠对史料的分析及语音学勘同等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法学的视角,运用民族习惯法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方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基于古代蒙古习惯法的祖茔地葬俗、秘葬葬俗、薄葬葬俗及遥祭习俗,“成吉思汗葬地祖茔地说”符合有关古代蒙古葬俗的习惯法,也即成吉思汗葬地必然位于古代蒙古读音为起辇谷即古连勒古的某个地区。该区域位于漠北不儿罕山之阳的某个辽阔高地,是成吉思汗家族祖茔地之所在,在当时曾被称作“大禁地”。当然,基于古代蒙古秘葬和薄葬的葬俗,找到成吉思汗的精确葬地如同钻火得冰。但基于遥祭的习惯法,这并不影响成吉思汗的子孙后代对其进行缅怀和祭祀。  相似文献   

3.
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着东西差距和城乡差距这两大差距。纵观西部农村教育的历史,这种差距自有许多深层的历史上的原因之一。但是,横看这些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不得不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落后观念与习俗是导致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现结合我校开展的对学生辍学、流失原因的调查,本文就广大学生与家长的观念与习俗对教育的影响方面进行一点粗浅的分析。西部农村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民族众多,民风淳朴,许多落后的观念与习俗根深蒂固。哪些落后的观念与习俗会造成学生辍学并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呢?一是早婚早育观念…  相似文献   

4.
韩滔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7):108-113
"吃油茶"是黔北地区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生活习俗,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它的产生、发展、存在形态以及长期存在于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原因和价值值得探究。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个性,油茶又蕴含了黔北独特的人文风情及文化心理,同时成为黔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丧葬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丧葬又有厚葬与薄葬之分,在各种原因之下,魏晋时期形成了一股薄葬之风。其薄葬有不封不树、陵寝建筑规模小、短丧和明器减少等特点。此外,魏晋时期的薄葬对当时和后世都有着重要影响,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是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统治者和上层社会的人与普通百姓之间在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消除的等级隔阂,丧葬上亦是如此,所以此时的薄葬是相对于厚葬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人类的语言则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方言,作为某一地区的民族共同语,是该地区地域文化的载体。呼伦贝尔方言不仅体现了呼伦贝尔独特的地理位置,同时也反映了呼伦贝尔的民族习俗与文化和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7.
炎帝文化是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的文化系列。在文献上,炎帝釐对釐姓的肇始和方雷氏与西陵氏对釐姓的继承就反映为这样的过渡,这正说明父系已开始萌芽。同样,伊洛地区距今5500年左右庙底沟类型文化的考古遗迹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从伊洛和陕县庙底沟类型文化的发展变化看到了该文化自东向西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从文献与传说检索中证实了八代炎帝的自东向西的推进。正是由于考古与文献的珠联璧合,才使得炎帝文化发端于伊洛的认识最后确定下来。而其它地区的有关炎帝的传说与遗迹,都是炎帝后裔在各地的发展所形成。  相似文献   

8.
正一、背景与意义2009年海南省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把贫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子女整体搬迁到教育资源相对优越的思源实验学校就学。但受家庭教育、民族生活习俗、地域安全观念的影响,在生活与学习中,大多数民族学生身上烙有显著的特征,如自由散漫、纪律松散、我行我素、拉帮结派、个人意识较为浓厚等。这些特征的形成,究其缘由:(1)家庭教育的不重视。少数民族的家庭教育观念中,孩子是天生天养,家长缺少对孩  相似文献   

9.
“三言”中的苏州民俗描写包括生活习俗、礼仪习俗、岁时习俗三个方面。其中反映的吴文化的精神特质主要有理性克制、重礼务实的处世原则;关注个体,珍视自我的人生态度;求知钻研,灵动聪慧的智者思维;淡雅清丽,简约古朴的审美情趣。文章研究的意义在于对我国地域文化研究的注重、对民俗保护观念的强调以及对古代小说研究的跨学科视角。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兰州地区盛行着体现浓厚祖先崇拜的祭祖习俗。通过浓厚的敬祖崇宗观念和墓祭、庙祀、家祭、邮祭等系统的祭祖礼仪对明清时期兰州的祭祖习俗进行探讨,以期揭示明清时期兰州祭祖习俗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灶神在我国传统民间信仰诸神中曾占据较为重要位置,祭灶习俗自汉朝广为流行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但近些年除了在部分农村地区还保留着传统的祭灶习俗外,很多地方的灶神信仰意识已淡化,因此有必要对"祭灶神"这一传统习俗的形成发展以及最终淡化的原因加以了解.  相似文献   

12.
由于经济状况、自然环境和习俗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程度与全国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为加速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必须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转变教育观念,增加社会投入,完善教育法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3.
回族丧葬习俗中的宗教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的丧葬文化并非凭空产生,也不是哪个人的主观臆想,而是深层次的文化根源。回族作为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其丧葬习俗直接导源于伊斯兰教,表现出明显的宗教特色。如回族丧葬习俗的土葬和速葬的特点遵循了伊斯兰教复命归真的教法,薄葬的特点遵循了伊斯兰教笃信后世的教法。  相似文献   

14.
语言禁忌在荆楚地区无处不在,它与每个人的身体、言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等都有联系。它是一种生活习俗的反映,也是人们的社会观念、伦理观念、生活观念、审美观念等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在这一文化区域内的综合反映。它是荆楚地域文化的产物,是社会体系自身的需求所致,同时也受到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它源于民众对美的追求,源于人们的各种心理欲望。它在俗信文化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表现为:对语言的结构和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丰富了汉语的语汇与表达方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它是对语言环境的美化,它使人们不自觉地使用文明用语,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相互交流而言,它带来一种新的文化意义,是对相异地区与民族文化的补充与丰富。  相似文献   

15.
三国时期,曾兴起一股“薄葬”之风,以魏、蜀为盛。《三国志》中有很多“通令薄葬”的记载。这种风气产生的原因是较为复杂的。从汉代厚葬被掘墓的惨痛史实中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这是遗令薄葬的主观动因。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身体力行,是薄葬盛行的外在条件。黄老学说、无神论思想的影响则是薄葬盛行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新疆高校周边社区居民有着特殊地域环境,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发达程度、地方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影响下,该地区居民在体育消费意识、观念、价值取向、消费方式、行为等方面必然反映地域特征和区域特色。该研究对于整个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消费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追慕先贤是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东晋时期,葛洪两度南下广州,在岭南生活长达近二十年,对岭南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罗浮山发展成为道教的洞天福地与葛洪在山中的活动密不可分,其自成体系的仙道思想是岭南道教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等医学著作泽及当代,是值得中医科学继续发掘的宝库;今天仍然在岭南流行的黄大仙信仰,其源头也可追溯至与葛洪关系密切的黄野人传说。  相似文献   

18.
两汉时期,一些开明人士主张薄葬,给当时的社会风气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气息。与之相应,主张薄葬的遗令也大为兴盛。两汉薄葬遗令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紧密相关的,反映了两汉时期人们的生死观、丧葬观、孝道观等。探析两汉薄葬遗令,对深入了解两汉时期的世风民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客家民间传统童谣的地域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童谣不仅对客地儿童有娱情作用,而且对客家人精神气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它生动地反映了客家地区的文化背景、风土习俗和审美情趣。客家童谣保留了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客家方言,记录了客家生产、生活习俗,传承了客家传统文化,显示了极为浓厚的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20.
出生习俗是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透过一个民族的习俗,能够了解该民族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愿望、信仰观念等。泰国泰族传统出生习俗体现了生育文化观念:鬼神观、巫术观和“轮回转世”观;也反映出生育禁忌文化心理:对神、灵、鬼的敬畏心理、趋吉避凶心理和主观联想心理。这一传统习俗起到了丰富民间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