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关注体育和美育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形成"以体促美以美育体"的体育与美育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是学校所追求的。本文提出"以体促美以美育体"的论点。试图从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拓宽体育、美育通道;体育与美育相互促进;创建工作新特色,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等方面进行论述。研究和探索学校教育中以体育、美育活动为载体,体育、美育等和谐共进的方法,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和感染中,师生在有声有色的互动,内化为道德素质,从而形成体魄强健心灵美好的优良的教育产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西藏高原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出发,探讨了高原低氧环境对西藏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出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如何开展农牧区学校体育教学的建议,认为要处理好高原环境与农牧区学校体育教学的关系.改革西藏农牧区学校体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完善农牧区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和体育法规建设.要充分利用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农牧区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加强农牧区体育师资.场地.器材.体育科研等建设。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以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出发点,对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初中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发展的现状、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龙博  金育强  杨慧 《内江科技》2013,34(4):89-90
自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以来,学校体育应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是应重视运动技术的掌握已成为了大家争论的焦点,虽然很多有名的专家在学术报告会上都有提到和讨论过,但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本文对学校体育与"健康第一"和学校体育与"技术第一"进行了论述,得出了学校体育应坚持"健康第一"为主的指导思想,同时辅以运动技术的学习来达到此目的。  相似文献   

5.
全纳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也是国际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全纳教育思想融入学校体育实践,是全纳教育在这一领域的尝试,也是重构当前教育体制新的尝试。本课题从全纳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入手,分析了全纳教育思想与学校体育实践的融合。得出结论:全纳教育与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是一脉相承的;全纳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不主张将学生分类,在校体育活动中亦如此,所有学生虽有不同个性,但在参与上必须平等;全纳教育思想的融入对传统的体育观念、体制和实践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它是基于社会人权和教育民主思想的,因此它必将是未来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主流思想。  相似文献   

6.
任淑慧 《科教文汇》2014,(6):123-123,138
新时期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关注体育和美育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形成“以体促美以美育体”的体育与美育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是学校所追求的。本文提出“以体促美以美育体”的论点。试图从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拓宽体育、美育通道;体育与美育相互促进;创建工作新特色,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等方面进行论述。研究和探索学校教育中以体育、美育活动为载体,体育、美育等和谐共进的方法,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和感染中,师生在有声有色的互动,内化为道德素质,从而形成体魄强健心灵美好的优良的教育产品。  相似文献   

7.
方永文 《科教文汇》2009,(4):42-42,63
本文论述了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指出在素质教育中,应当正确认识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并具体阐述在素质教育中学校体育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是两个概念,前者是一种学校教育形式,后者是体育的最高表现形式。但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体育在某个时间与竞技体育结缘,二者之间变得紧密不可分。基于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提出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在训练与发展过程中要互补,只有将二者融合到一起,才能形成一个大体育环境,不断的推陈出新,促进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组织成形式,也是增强体质发展个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课外体育活动好与坏,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特征多种多样,是体育课的继续延伸和补充。如何理解和认识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以及课外活动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是值得认真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内涵,阐述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以达到在体育教育中充分贯彻执行健康教育.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健康体育文化,树立健康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更新教育观念,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培养和造就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与锻炼氛围,注重课外体育活动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加强体育健康教育培训,落实体育健康教育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启动。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至今还存在这种现象:不少学校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只是口头说说而已,没有真正付诸行动,他们只抓智育,放松体育;就是抓了体育,也只是为了竞赛成绩。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呢?是体育课面临的重要问题,体育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认真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方针,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的兴趣和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组织成形式,也是增强体质发展个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课外体育活动好与坏,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特征多种多样,是体育课的继续延伸和补充。如何理解和认识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以及课外活动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是值得认真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一线教师的努力下,中学学生的体育课厌学情况有较大改观,但仍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中在如何正确处理日常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关系方面,许多体育教师仍然存在着较大差异。为此,笔者通过访谈法、问卷法等随机调查的形式来了解我们体育教师处理日常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的实际情况,之后通过大量的阅读相关资料,对日常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进行比较,扼要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二者与学校体育的关系。最后对如何处理日常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的关系,笔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健康体育与运动竞技的本质属性进行了简要的辨析和区分,并通过健康教育现状的透视和扫描,阐明了学校体育应以健康教育为中心的观点,同时揭示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定势。健康教育计划的推行,涉及到各行各业,尤其是学校这块园地,如何正确解决好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为他们模拟好能从事终生健康锻炼的基础,已成为摆在学校体育界的一个新的课题。要研究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学校体育教育和运动竞技的内涵和外延,重新认定体育和竞技娱乐的界定及其关系,才能从观念中的误区走出来,才能真正找到学校体育自身的坐标,才能切实走出一条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路子。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资金、场地、设施、人员参与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为了满足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居民对体育健身的需要,有必要在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建立协调发展的机制,从社会体育的场地器材设施、运动项目状况及组织形式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了学校体育如何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寻求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更好地相衔接的方法,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教育学等都一致认为: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激素",是掌握科学知识的重大推动力。但是这种趋向性心理特征是和一定的情感密切联系着的,是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那么这种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与认识者的年龄、性别等关系如何呢?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达到提高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有人提出了一元训练理论,展开了对训练理论的新探索。本文首次将"一元"理论的思想运用与体育教学中,详细分析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广义进化理论体系;然后运用"一元"理论的观点说明体育教学目标中增强体质与掌握技能的内在关系;最后,就如何在教学中使体质与技能达到和谐统一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能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培养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诸方面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本文着重阐述了学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以及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在教学内容的基础模块中明确规定了理论讲座占8学时,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如何,我们对大连市五所学校的体育理论课现状进行了调查,以便更好地搞好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而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女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兴趣,已日益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因此,体育教师应从分析大学女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原因着手,从女生生理、心理特点出发,探讨提高大学女生体育兴趣的方法,对大学女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起到正面强化作用。从而提高大学体育的整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