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需要论述或评价某一事物或现象,提出看法,表明感受,说明心得等,但不少人说理常流于形式,内容空虚,缺乏说服力。所谓“事实胜于雄辩”,要想把观点说清楚,让人信服,就必须用好最普遍、最有说服力的方法,也就是论证中首选的论证方法——例证法。所谓例证法,就是根据一定的事实论据来论证观点的方法。用好例证法,增强文章说明力,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万丈高楼平地起,长期积累是前提做文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困难就在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和积累的长期性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一门学问或技艺要想取得成…  相似文献   

2.
不良情形论证中的有关说法是含糊的,会让人形成两种解释设想.即使在那种最宽容的解释中,论证前提也不成立.因为针对最佳说明推理的合理性提出的那种必要条件,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它的使用者具备的背景知识和背景信念,会从可能说明库中排除掉那些不太合理的可能说明,这就明显增加了从一批良好说明开始的概率.不良情形论证是失败的,它没有破坏最佳说明推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反证法是解决力学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在一些问题中,如果采取直接论证方法不易解决或不能解决时,采用反证法却会轻而易举地解决。在运用反证法时,一般是先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的反面成立,并以此为前提,逐步推出一种结论,而这一结论与原题条件或某定义、定律或与暂设的假定相矛盾,从而说明要证明的结论的反面不成立,即可断定要论证的结论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4典型方法与技巧 下面介绍处理一些较难问题的方法,所举例题,大都选自各杂志的“问题栏”或有关论中.本只给出新的证法,借以说明运用本论证系统解题的基本技巧.[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正>人们的认知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先占有大量感性材料,再经过概括、加工、分析,就变成道理。所以,我们想要在议论文中讲透某个道理,就要借助一些具体的感性事物,借助一些形象的思维。在议论文中,比喻论证就是一种形象生动的说理方式。比喻论证是设置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用人们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和深奥的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之一,这些论证方法能帮我们写出逻辑严密、说理深刻的议论文。另外,比喻论证法,归纳论证法和演绎论证法又各有千  相似文献   

6.
方武 《池州师专学报》2005,19(6):95-98,101
语文教材中议论文知识的缺陷主要表现在:错将论证、论据当作“要素”,对论证方法的解说笼统而不切要领,对议论文缺少不同类型的认识,对议论文结构的说明不准确。对其教学化处理应在保证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注意选择对形成学生的读写能力最有意义的知识,并应充分考虑知识本身及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序。以适当的方式在不同学段的教材中予以呈现。  相似文献   

7.
周远喜 《初中生》2014,(Z3):31-34
正考点透视1.提取、概括中心论点。要求考生写出或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是议论文阅读必考题。2.分析论证思路或论证结构。这是中考议论文阅读的常考题。3.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要求指出文章的论证方法,或说明论证方法的好处。4.分析论据,补写论据。要求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比喻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最常用的技法之一,它就是在描写事物、说明道理或论证观点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或观点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形象具体,论证浅显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崩来比喻的事物。  相似文献   

9.
陈雯宇 《考试周刊》2012,(64):40-40
“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是议论文论证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但学生在举例论证上却存在哕唆、重点不突出,陈旧、说服力不强等问题,虽据有“事实”,却不能使人信服。在例证的运用上,常常使用的是正反对比举例论证,方法单一,鉴于此,这里介绍几种举例论证的方法,使举例论证更丰富,更有说服力。一、简洁排叙。纵横捭阖。学生举例常常提到屈原、司马迁,让人读来索然寡味.对于人所熟知的事例,考生列举时不妨选择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三四个典型事例简要叙述.构成铺排。或就同一例从不同角度简洁排叙,这不仅使举例简洁有力,气势如虹,同时也增强了文采和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例如:  相似文献   

10.
比喻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最常用的技法之一,它就是在描写事物、说明道理或论证观点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或观点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形象具体,论证浅显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  相似文献   

11.
所谓文章结构题,就是指那些针对文章的整体篇章结构或某一段落的发展层次所设置的问题。这类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所描述事件的发展顺序、所说明事物的结构层次或在论述观点过程中使用的论证方法进行推测、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在高考题中,这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考查方式,这里,我们将要探讨文章结构题的解题方法。  相似文献   

12.
比喻论证,就是通过打比方,用虚拟的故事或具体的事实来证明抽象道理的一种论证方法。尽管在论证过程中,分析论证的事实论证即俗称的“讲道理”、“摆事实”是构成议论文论证的最基本的方法,而比喻论证仅仅是作为在确立上述两种方法基础上的一种辅助性论证而得到应用,但我们在写作时,也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的跨文化论证与“谱牒”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教育思想须说明自身与人类源远流长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有机联系。否则,“素质教育”虽有行政行为的强化,但仍难在人们思想中扎根。以往对素质教育的论证大抵有三个维度:一、理念性论证,二、跨化论证,三、学术溯源论证,其中最为薄弱和亟待加强的正是学术渊源论证。素质教育的跨化论证属横向论证,它与作为纵向论证的学术渊源论证有互补论证的作用。学术渊源论证的科学方法是察名、寻义、辨类。素质教育思想理论与中外自然教育思想理论有在理性批判基础上涵融摄纳性的内在联系。在与素质教育思想理论有“谱牒”联系的教育思想理论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占主导地位的最重要的思想理论来源,中外自然教育思想理论是学术渊源性理论依据,现代人本主义的教育属一般性的“谱牒”联系。这种认识既符合事实,又具有更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事实胜于雄辩”,因为事实可以使读者对论点产生由衷的认同。对中学生来说,在各种论证方法中例证法最易掌握,运用例证法最易成篇,因而例证法成了中学生最常用、最基本的论证方法,可以说“每论必用”;但由于对事实论据的原则、要求不很明白,以致出现种种问题,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5.
引用,就是在写作时,用名人名言、古典诗词、名篇佳作中的精彩片段或公式、定理等,来写景抒情,说明事物,讲清道理。在记叙文、散文等文体中,引用是一种修辞手法;在说明文中,引用是一种说明方法;在议论文中,引用是一种论证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 :起句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开卷之初 ,当以奇句夺目 ,使人一见而惊 ,不敢弃去。可见文章开头何等重要又是多么难写。尤其是应试作文 ,好的开头 ,既能增色 ,又能增分。好还得快 ,这是考场要求 ,也是考生的追求。为此 ,同学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开头的技巧。俗话说 :“开门见山。”这是作文中最常用、最快捷的一种开头方法。所谓“开门见山”,就是文章的头一开 ,就能尽快见到文章的主体部分。记叙文的主体 ,是该文所记叙的主要人或事 ;说明文的主体 ,是该文所说明的对象 ;议论文的主体 ,则是该文的中心论点或论证过程。应试作文 ,由于受时…  相似文献   

17.
意在笔先     
张国鑫 《云南教育》2001,(20):25-26
立意是作文的核心,也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中,立意是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明确作者在文章里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或基本思想,是决定作文优劣成败的关键。一篇议论文,总是要说明、论述一个主要问题,阐述一个主要观点,全文就是围绕它讲一些有关的道理,根据一些有关的事实,来论证、说明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个在议论文章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思想确定,就是议论文写作的立意。一篇文章的质量高低,往往取决于立意是否深刻,而立意的深刻与否,又取决于作者是否会挖掘。抓住题意,就抓住了“灵魂”,抓住了“神”…  相似文献   

18.
修辞格在翻译中是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理论和实践都说明了这一点,而比喻修辞格的使用是最频繁的。本文论证了英语修辞的两种译法,即直译法和意译法,以及直译基础上的意译这一观点。文章用丰富的例子说明这些译法的话要性、适应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议论文的观点是一种对社会现存或将存的某方面进行表明或断定,表明或断定的过程中必须遵照形式逻辑原则,论证就是把这种过程明显化。 现存或将存有些事物是有形的,可以感受和发现,用论点加例子的方法就可以进行论证;但议论文中现存或将存大部分是无形的,被表明、断定的双方呈抽象概念状态。因此,怎样将观点中两概念,即社会现存或将存和被表明、断定的某方面现存或将存联系处显示出来,然后释解哪些方面的联系,成为最重要的论证手段,表面看这种论证不需要运用逻辑原则,但实际上在表明、断定现存或将存某方面联系处时已经确定了大…  相似文献   

20.
科学方法是指人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科学方法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缩短科学认识的进程。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很重要。运用具体实例 ,说明类比推理的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论证了类比推理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